群體事件是指由一些社會矛盾、特定群體或不特定大多數人聚集臨時形成的偶合群體,以人民內部矛盾的形式,通過沒有法律依據的大規模聚集,對社會產生負面影響的群體活動。接下來小編就為大家介紹介紹群體性事件處置原則及處置基本要求,感興趣的話不妨接著看下去吧!
群體性事件處置原則及處置基本要求
在處置群體性事件中堅持以人為本,就是要做好預警防范工作,盡量防止突發群體性事件的發生,保障人的生命安全。當事件發生后,要通過預案程序,最大程度地保護、挽救盡可能多的人的生命安全。如果采取的措施和行為有可能損害到人的生命安全和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一定要慎重。
盡早化解是防止事態進一步擴大,減輕群體性事件對社會危害程度的關鍵所在。事件一旦發生,應當馬上采取相應行動,著眼于把事態化解于初始階段,化解于基層,化解于當地。在方法上,即按照“可散不可聚、可解不可結、可順不可激”的工作規律,以教育疏導為主,千方百計、冷靜穩妥地緩解、化解矛盾。在處理過程中還要防止無原則地遷就不合理和不正當要求,因為無原則遷就雖然可能使事態暫時得以平息,但從長遠來看,則會造成利益失衡和心態失衡,使部分人感到只有鬧事才能解決問題,產生“不鬧不解決,小鬧小解決,大鬧大解決”的思維慣性,造成群眾的效仿心理,從而導致群體性事件的頻發態勢。
為了確保處置工作的協調一致、迅速及時,必須堅持在政府統一領導下,組織實施方案,是處理群體性事件的關鍵階段。這一階段,按照“誰主管、誰負責”的原則,各有關部門密切配合,精心組織部署,明確責任分工,各方聯合行動,才能形成合力,也才可能全面解決問題。各級黨政領導要統一思想,統一認識,統一指揮,形成堅強有力的領導核心,絕不允許緊要關頭互相指責,推卸責任,各自為政。同時黨政群部門、公安機關、新聞媒體、基層干部等還要層層落實責任,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分別做好各自的工作。
依法處理就是要在正確分析群體性事件性質的基礎上,在總體上采用合法形式,有正當事由的事件,有關部門要明確處置的基本原則,肯定群眾訴求中合理的一面,與群眾共商解決辦法,保護群眾合法權益;對超越合法形式的事件,要向參與者明示違法后果及應當采取的正當合法形式,通過說服、教育、勸阻、解釋等方式,示之以法,使他們按照合法途徑和方法來解決問題,從無序轉化為有序,從對抗轉化為對話,從非法轉化為合法;對于不聽勸阻,繼續違法行為的,嚴格按照法律、法規的有關規定開展處置工作。
公安機關在處置群體性事件中,必須堅持“三個慎用”,即慎用警力、慎用武器警械、慎用強制措施,堅決防止因用警不當、定位不準、處置不妥而激化矛盾,堅決防止發生流血傷亡事件。
新聞媒體、網絡網民等易于關注和議論的群體性事件,其社會功能在于:讓輿論促使政府積極面對調查、處理群體事件,允許隱含事件在世界范圍內被公開,接受公眾的監督和議論。對社會有消極影響也有積極作用。以上就是群體性事件處置原則及處置基本要求的全部內容了,希望能幫到大家。
[免責聲明]
文章標題: 群體性事件處置原則及處置基本要求
文章內容為網站編輯整理發布,僅供學習與參考,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及時溝通。發送郵件至36dianping@36kr.com,我們會在3個工作日內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