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有限合伙企業設立持股平臺進行股權激勵,是當前合伙人制度和股權激勵的典型形式。它的基本架構是:實際控制人作為股權激勵對象,以GP為目標,共同建立有限合伙企業,接下來小編為大家介紹介紹合伙人制度股權架構的設計,感興趣的一起來看看吧。
合伙人制度股權架構的設計
員工+顧問 15%
投資人 15%
合伙人 70%
阿里巴巴:香港資本市場要求同股同權,因為合伙人制度受限,只能在美國上市。
相比之下,萬通只是培養了一堆優秀的老板,萬科則培養了一堆優秀的職業經理人。“企業不再需要職業經理人,而是事業合伙人。職業經理人可以共創、共享,但不能共擔。”股權架構的搭建非常重要,企業早期就應打好基礎。
職業經理人制vs事業合伙人制,區別在于:
錢為大 vs 人為大
單干 vs 兵團作戰
分配制 vs 分享制
用腳投票 vs背靠背,共進退
使用非股權激勵的方式:
項目分成:一項目一結
虛擬股票:華為不算真正的全員持股。有的員工為虛擬受限股,實際上沒有投票權,不是真正的股權。
期權:預期可以實現但還未實現的股權。
限制性股權:分期兌現,與業績掛鉤,離職時有條件的收回。真正的股權:必須同時具有錢和權——分紅權與投票權。
合伙人的聚集需要以下因素:
創業能力
創業心態
1. 愿意拿低工資;
2. 愿意進入初創的企業,早期參與創業;
3. 愿意掏錢買股票。直接反應這個人是否看好這個公司。
什么樣人適合做合伙人?借鑒小米的案例:團隊是三個土鱉和五個海龜。小米團隊是按業務模式來搭的,主營業務為鐵人三項。雷軍和林斌、kk做軟件出身,王川、周光平、劉德做硬件,阿黎做互聯網服務。這幾個合伙人是怎么來的呢?經過磨合的合伙人團隊,磨合后發現合適。最后的核心是兩個人傳過來的。雷軍與阿黎和王川是很多年朋友;雷軍被阿里巴巴收購的公司林斌代表google與UCweb合作,談得來;雷軍早期想投資魅族,做天使投資,張羅人配5%股權最后把林斌挖到了自己那里。
合伙制股權結構設計:股東進退機制和協議約定,平衡股東關系!獎勵高管,股權是送?或者出售?合伙制是近幾年來在企業界火起來的一個概念,但是要應用到企業實踐卻并非易事。以上就是合伙人制度股權架構的設計的全部內容了,希望可以幫到大家。
[免責聲明]
文章標題: 合伙人制度股權架構的設計
文章內容為網站編輯整理發布,僅供學習與參考,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及時溝通。發送郵件至36dianping@36kr.com,我們會在3個工作日內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