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強人工智能是什么嗎?在計算機科學領域里,人工智能是一種機器行為,它能夠以類似于人類智能的方式對環境作出反應,并盡可能地提高自己達到目標的可能性。
在1956年8月舉行的達特茅斯會議上,約翰·麥卡錫(JohnMcCarthy)、馬文·明斯基(MarvinMinsky)、克勞德·香農(ClaudeShannon)和納撒尼爾·羅切斯特(NathanielRochester)等人首次提出了人工智能的概念。以前,人工智能有很多叫法,比如“自動機理論”“復雜數據處理”等等。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強人工智能是什么,一起來看看吧。
強人工智能是什么?
人工智能AI大致可分為三種:弱人工智能,強人工智能和超人工智能。
一、弱人工智能
弱人工智能(WeakAI),又稱為狹義人工智能(NarrowAI)或應用人工智能(AppliedAI),是指只能完成某一特定任務或解決某一特定問題的人工智能。
Apple的Siri是一款典型的弱人工智能產品,只能實現有限的預置功能。與此同時,Siri目前還沒有智能或者自我意識,它只是一個相對復雜的弱人工智能。
二、強人工智能
強大的人工智能(StrongAI),也被稱為通用人工智能(ArtificialGeneralIntelligence),或全人工智能(FullAI),它是一種智能機器,它能像人一樣勝任任何智力任務。這類人工智能是人工智能研究的一部分,它也作為一個永恒的主題出現在很多科幻小說中。
雖然不能精確地定義強人工智能所需的智力水平,但人工智能研究人員認為,強人工智能必須具備以下條件:思維能力,能用策略解決問題,并能在不確定的情況下作出判斷;展示一定數量的知識;規劃能力;研究能力;溝通能力;用自己的全部能力達到目的的能力。
三、超人工智能
牛津大學人類未來研究所所長、哲學家NickBostrom將超級智能定義為“任何一種在幾乎所有領域都遠遠超過人類認知表現的智力”。
超人工智能(ASI)就是超級智能的一種(ArtificialSuperIntelligence)。第一,超人工智能能夠實現相當于人類智能的功能,即能夠重新編程并改進自身,就像人類智能實現生物進化那樣,也就是“遞歸的自我改進功能”。
波斯特羅姆還提到,“生物神經元的工作速度峰值在200Hz左右,比現代微處理器(大約2GHz)慢了整整7個數量級”,與此同時,“神經元在軸突上120m/s的傳輸速度也遠低于電腦比肩光速的通訊速度。這樣,超人工智能的思維速度和自我提高的速度就會遠遠超過人類,而作為生物的生理限制,人類將完全無法應用于機器智能。
一提到強人工智能,我們就會想到技術上的奇點,超越人類的詞匯。在強人工智能存在的社會形態中,也常常有一些不同但又極端的聯想:其一,人工智能實現了一個類似于烏托邦的社會,并完全為人類服務(類似于三體II的未來城);其二,人工智能實現了賽博朋克式的社會(如馬特里克斯),人類被牢牢地控制或攻擊。后一種情況又進一步發展為全滅人類,“硅基生物統一天下”。
然而,如果仔細分析一下這些作品中的人工智能設定,特別是在高科技反烏托邦社會的背景下,強人工智能的“強”比“強”更接近力量,而非智力。想象假如一個人擁有極權的能力,那么他就同樣能在類似意義上將社會塑造成賽博朋克式的社會,而不需要任何高級智慧。盡管在人類語境中,人工智能對人類的“征服”似乎是“強人征服弱人”的自然結果,但仔細考察一下,人工智能是否真的具有求生的欲望或求生的本能?
AI能夠實現進化,或者像生物那樣進行繁衍嗎?到底什么意思是人類阻礙了人工智能的“自由”?假如沒有,那么他們到底有什么動機去大規模地毀滅人類呢?退后一步,如果僅僅將強人工智能理解為一種可以征服或摧毀人類的機器,即ICBM與核彈頭一起存在,那么,人類似乎已經學會與人類和諧共處。
實際上,人們對所謂“超越人類的智慧”究竟是怎樣的,甚至是否存在,并沒有很好的認知。對人的智能的一種普遍看法是,它大致包括分析和推理能力:包括從感知信號中區分和抽象出特征(feature),根據特征(當然也可以不基于)制定規則,根據規則進行推理(reasoning)或實踐。
而且在人工智能這方面,目前最“聰明”的算法就是各種神經網絡。這種算法最擅長的是特征提取和數據擬合,也就是說,它可以在誤差允許的范圍內回答“XX是什么”(WHAT)的問題。這些問題有時候人類可以很好地回答,甚至不需要思考(如從照片上看蘋果),有時回答得不好(如人們對音樂的偏好),但機器能夠通過統計分析得到答案。對時間屬性的客觀規律,如果存在有統計學意義的參數,則神經網絡原則上也可以通過在不同時間序列中分析信號來學習。
但在推理,特別是數學證明方面,目前看來還沒有一個普遍而有效的統計方法來判定。你們可能會說我是根據圖像的規律從照片上發現人的,但是很難說通過字里行間的規律來判斷數學命題是否正確。這種情況與以經驗為基礎的日常生活并不一致:日常生活常常呈現出一種規律的pattern:今天太陽升西落,明天就會升起;花香撲鼻,青草綠,鳥兒會飛翔,鳥兒常常也會飛翔。因此統計學推理是有效的(日常生活中人們的直覺基本上是對生活經驗的歸納)。對推理小說的內容而言,它的推理不僅基于直覺,更偏愛各種邏輯和線索。
到20世紀70年代,人工智能概念的出現經歷了一段短暫的發展時期,圖靈測試、聊天機器人ELIZA和重要的超文本鏈接概念也相繼誕生。但是,20世紀70-80年代,由于計算機有限的存儲器和處理速度,人工智能的發展陷入了停滯,因為許多機構停止資助它的工作;但是,20世紀80-90年代,由于第五代計算機的發展,它開始了飛速發展。1981年,日本經濟產業省撥款8.5億美元用于人工智能計算機項目的研究與開發,隨后,英美也迅速做出反應,開啟了人工智能的春天。以上就是小編為大家介紹的強人工智能是什么,希望對您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