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為什么熱捧英國閑魚Depop?
日本作家三浦展在《第四消費時代》中對日本的消費階段進行了劃分:第一消費時代是少數中產階級享受的消費;第二消費時代是家庭為中心的消費;第三消費時代是個人化的消費崛起;而第四消費時代,就是重視“共享”的社會。
三浦展本意是描述日本的社會消費變化,但第四消費時代理論如今已經成為二手經濟發展的重要理論支撐。實際上,不僅僅是日本,近年來歐美發達地區以及中國國內,都出現了大量二手經濟崛起的例子——不少二手電商相繼上市,甚至以前看不少二手生意的奢侈品品牌,也正在收購二手奢品交易平臺。
6月份,美國電商平臺Etsy花下16億美金買下英國二手電商平臺Depop,而后者我們便可以理解為英國版閑魚。雖然各大平臺都在相繼進入二手經濟的賽道中,但Depop可以說是其中非常突出的一個平臺——它深受Z世代消費群體的喜愛。
根據相關數據顯示,Depop的90%用戶年齡低于26歲,相比于Poshmark和TheRealReal等類似平臺的用戶群要年輕,這部分Z世代的消費群體在2020年為平臺貢獻了7000萬美元的收入,創造了100%的增長。一個專屬于Z世代的“英國閑魚”,聽上去便具有無限的想象空間。
根據《快公司》報道,Depop源自于意大利的一家技術孵化器公司,在2011年創立之后,沒多久就把總部遷移至倫敦,截至2020年中,Depop在147個國家擁有超過2000萬用戶。而平臺的盈利模式其實很簡單,是通過平臺出售商品的10%抽傭獲得收入。
那么Depop憑什么能夠俘獲年輕人的心呢?
從產品邏輯上來看,Depop融合了Instagram和eBay的特色,實際上主打的是服裝潮流社區的概念,而非二手交易平臺的概念,從社區慢慢渠道電商的發展。
也正是因為社區感強,從而聚集了大量千禧一代和Z世代用戶,其中不乏大量的藝術家、設計師、收藏家、古董玩家等用戶。根據相關數據顯示,Depop平臺上90%以上的shangp 都是潮流和時尚單品。
Depop上一些奇奇怪怪的畫風
一位香港設計師設計的耳墜
球鞋改裝成服裝
實際上,我們甚至可以從Depop中看到Z世代用戶的精神世界,從扎染到古著設計,都存在著大量的用戶創意內容,也正是這些內容提升了用戶粘性和留存。
你甚至還可以找到青春……圖片來自Instagram優選
整體來看,Depop上這些關于服裝的藝術創作,大多圍繞著可持續利用和環保理念,與二手平臺的屬性相匹配。
相比于國內的閑魚、轉轉等平臺,Depop更加強調社交化購物。國內平臺的運營重點大多在于如何服務整個交易鏈條,讓交易變得更便捷、讓商品變得更豐富、讓服務變得更全面,而Depop的一個運營方向發力在促進用戶直接的社交鏈接。最早國內行業觀察者曾把Depop比作英國版的“豆瓣東西”。
從用戶需求來看,購物往往來自于兩個方面:第一是有明確的產品需求,從而尋找相應的商品;第二是對內容的喜愛、對商家的喜愛,從而刺激產品消費需求。可以說國內平臺往往聚焦與前一種消費需求,而Depop更加看重后一種消費需求,這對于商家而言,也可以說是一大塊業務增量。
知名古著網紅Internet gril的Depop主頁
從產品界面上來看,Depop非常類似于Instagram的展示邏輯。通過這種關注機制,大量Tik Tok和YouTube網紅來到了Depop進行自己的賬號運營,在網紅效應之下,又再次激發起大量用戶涌入平臺。
目前時尚博主Chiara Ferragni、名模Bianca Balti、頭部棉花糖女孩博主Tess Holliday、脫衣舞娘Dita Von Teese、《權力的游戲》女演員Maisie Williams等都已入駐Depop。
知名模特Emily Ratajkowski的Depop主頁
棉花糖女孩博主Tess Holliday進駐Depop
平臺在運營過程中不斷通過內容運營對C端用戶的創作進行引導,即使是普通素人,也可以通過Depop進行自己的二手服裝創作,并且在同時獲得變現收益。相比于Instagram,Depop的主題更加聚焦,而且變現更加通暢。
我們也可以把Depop看做為,打通了內容創作者的商業化通路。根據媒體的報道,確實有不少素人用戶,通過Depop進入了時尚圈,目前Depop的生態應該還是屬于增長的紅利期。
Depop的用戶創作
Depop用戶對NIKE的改裝
不難發現,平臺上有大量用戶對二手產品的改裝煥新創意,而大量創意也是來自于廣大的普通用戶。時尚潮流的變化無常,但往往率先起源于青年文化之中,Depop被業內看好的邏輯也在于,它正在成為年輕人潮流文化的一個發源地,同時內容與電商的良好融合,能夠打開平臺更大的發展空間。
本文素材和導圖均來自網絡,侵權請聯系刪除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時趣研究院”(ID:SocialTouch2020),36氪經授權發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