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憂外患下,亞馬遜的無人機配送面臨折翼
隨著此次疫情的反復,也讓電商企業與物流行業巨頭正在探索的無人機配送,又一次走到了臺前。不久前,美團與SIC超級總部中心聯手,使得全球首個無人機配送商圈將即將地深圳,用戶只需在家中打開美團App,最快10分鐘即可拿到由SIC超級總部中心發出的即時配送商品。
自2017年就開始對無人機配送進行探索的美團,如今終于迎來了這一業務即將落地的時刻,但比美團更早提出無人機物流的亞馬遜,其Prime Air無人機送貨業務可能將面臨擱淺。日前根據《連線》雜志的報道顯示,亞馬遜Prime Air項目的近百名員工已經離職,項目組其他工作人員也被分配到了另外的項目中,再加上動蕩的管理團隊、宣傳視頻已從YouTube上默默下架,也幾乎意味著這個計劃在2019年上線的項目,落地或將變得遙遙無期。
作為一家市值已經達到1.71萬億美元的互聯網行業巨頭,亞馬遜Prime Air項目的失敗看起來是如此的不真實。根據此前官方公布的信息顯示,期可以在輸入收貨地的GPS坐標后,無人機就能直接起飛運輸商品,到達目的地后再卸貨,然后再自動返回庫房,能夠將一整套流程壓縮到30分鐘內。時任CEO的貝索斯曾表示,“我們將用它寄送重量小于5磅(約2.26千克)的物品,服務范圍將覆蓋86%的品類”。
對于亞馬遜而言,使用無人機配送無疑將是“降本增效”的重中之重。身為全球知名的電商平臺,亞馬遜物流部門在全球范圍內有著超過六位數的員工,而這一龐大的物流團隊也正是亞馬遜能夠將商品快速運送到全球各地的關鍵所在。然而,近年來其與物流業務員工之間的關系極為緊張,甚至罷工的新聞也不絕于耳。
特別是在當下,自動化的無人機配送網絡除了能夠幫助亞馬遜降低物流成本外,無疑也契合目前疫情常態化的現狀。受到此次疫情的影響,無接觸配送已經受到了相當多消費者的青睞,特別是對于人口較為稀疏的地區,使用無人機配送明顯也更加簡單高效。
既然無人機配送看上去似乎前景不凡,可為何亞馬遜的Prime Air會走到“內部崩塌”的狀態呢?有觀點認為,其中最直接的原因或許就是Prime Air前員工口中的“項目管理混亂”。早在2019年末,Prime Air項目就開始出現大規模的人事變動,在一個月內甚至出現了3位不同的經理,并且在去年3月,亞馬遜方面用波音前高管David Carbon代替了領導Prime Air項目7年之久的Gur Kimchi。
但問題在于,David Carbon這位被認為在飛機制造和組裝領域有著更為豐富經驗,也能更順暢地與監管部門溝通的前波音高管,或許對于政府關系更加擅長,但對無人機所需要的人工智能方向不甚了解。最終,也使得這一項目出現了外行領導內行的情況,而Prime Air前員工也抱怨到,“我們永遠無法向經理尋求任何關于項目中技術細節的幫助,因為他們根本不知道如何幫助我們。”
該項目始終處于“有組織的混亂”狀態,也正是Prime Air項目前雇員向外界描述的圖景。當然,不同于直到去年秋天才取得的美國FAA許可,Prime Air在英國的分部自2016年開始就擁有同樣的許可和進行試飛的能力,因此在外界看來,其從始至終都沒有解決無人機配送的客觀問題,可能才是一切的關鍵。
老生常談的安全性無疑是第一個難關,目前,無人機在中遠程的支線運輸上已經逐漸成熟,國內的順豐和京東也都有著商業化項目落地。但在直面消費者的末端,也就是通俗意義上的“最后一公里”中,安全性則是不得不考慮的問題。
隨著無人機相關技術的發展,安全性問題已經可以通過多套飛行控制系統來解決,就好像雙發飛機比單發更加安全一樣。通過更高的冗余、配備多套飛控系統、多個電機則能夠保障在遇到突發情況時,無人機還能夠安全運轉。不過Prime Air這種面向消費者的無人機配送服務,無人機本身的安全性即便足夠,也可能依舊架不住人類居住區復雜的電磁環境,而此前就曾有消息源曝光后Prime Air出現過墜機,或是無故降落在樹上等問題。
另外一個問題,就是使用無人機真的可以節省成本嗎?盡管無人機配送確實能夠節約人力、配送和倉儲成本,但這一技術想要實現上述效果,首先則需要大幅的投入。要達到高效的無人機配送,對無人機本身的穩定性、可靠性、避障性能、飛控處理性能的要求都很高,但這一些研發工作顯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看到成效的。并且就目前來說,無人機的有效載荷和續航時間都還不高,例如大疆最新的T30無人植保機最大載重為40kg,并且在最大噴灑起飛重量下懸停時間僅7.8分鐘,而這款無人機的標準套裝售價高達52999元。
當然,在載荷有限的情況下,提升無人機配送服務的價格是合理的。但可能光有無人機還不行,在人工智能技術遠未成熟時,無人機同樣也需要人來操控,而無論是中國、美國,還是英國,對于商業無人機操作員都有著一定的要求。
在國內,根據民航局的管理規定,起飛全重大于7千克的無人機,駕駛員必須持有民用無人機駕駛員執照。美國FAA則規定,普通飛手必須要讓無人機始終處于視線范圍內,只有獲得特定資格的飛手才能獲得越過障礙物操作的權利。而英國相關管理機構規定,以商業身份操作無人機需要獲得PfCO(商業運營許可),但獲得這一資格的操作員培訓則相當繁瑣。
再結合當下無人機載荷普遍不高的現實,即便無人機配送效率比人工配送要高,到只要沒有高出一個數量級,其穩定性和經濟性整體來看。與人類配送員還有半斤八兩之間的差距。
所以在內有管理混亂之憂,外有配送效率和經濟性的矛盾,以及安全性這一避不開的障礙下,亞馬遜Prime Air呈現出遲遲拿不出落地產品的狀態,也就不足為奇了。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三易生活”(ID:IT-3eLife),作者:三易菌,36氪經授權發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