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一区二区_午夜视频99_免费白白视频_中文字幕一区免费

“精神小伙”云從科技搶跑成功

財經無忌
+ 關注
2022-04-01 15:57
582次閱讀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財經無忌”(ID:caijwj),作者:鹿鳴,36氪經授權發布。


AI曙光不至,局內人心不死。    


2020年7月,AI芯片第一股寒武紀登錄科創板,首日開盤漲288.3%,報250元,總市值一度高達1000.25億元。AI賽道的所有創業公司耳旁都響起了一個倒計時的聲音——何時才能上市?


同年12月3日,AI四小龍之一的云從科技在上交所披露招股書,沖刺科創板上市。


緊跟其后,其他“上市跑”的三家,作為“AI村的全村希望”,在上市這條路上也是多次流血咬牙沖鋒,但卻幾經坎坷。


無形之中,上市成了AI公司一道難以越過的龍門。


商湯科技被騰訊一線爆料,已確定 A+H 上市,保薦人為中金公司,最快將于 8 月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請。


曠視科技自2019年折戟港交所后,今年也轉戰科創板,并于5月28日披露了科創板首輪問詢的答復,目前還在排隊中。


依圖依圖主動撤回了上市申請。2021年7 月 2 日晚,據上交所消息,決定終止對依圖科技首次公開發行存托憑證并在科創板上市的審核。


靴子尚未落地,“AI項目太貴”的論調卻已甚囂塵上。


自成立以來,云從科技已完成 5 輪融資,累積融資額已超過33億元。  因資方當中有頗多國字頭資本,其一直被業內稱為“AI國家隊”。


2021年7月20日晚間,科創板上市委公告,云從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首發獲通過。


至此,創立時間最短的云從科技斬獲“科創板AI第一股”,當初從中科院“辭職創業”的周曦,也即將收獲一家屬于自己的上市公司。


靴子已然落地,AI“國家隊”來了。



早有VC投資人抱怨過:“AI項目太貴了。”


近兩年,一級市場鬧錢荒。在缺少了VC/PE的持續重倉加持后,“燒錢”的AI創業公司現金流、資金鏈逐漸吃緊,于是科創板和港股市場就成了這些公司的一根“救命稻草”。


據公開數據顯示,2018年全年國內有近90%的人工智能公司虧損,另外10%則是勉強維持盈虧平衡。


持續大額研發投入是各家虧損的重要原因之一。


以云從科技為例,數據顯示:


2018-2020年云從科技的營收分別是4.8億元、8.1億元、7.5億元,研發費用分別是1.5億元、4.5億元、5.8億元,占各期營收的比例分別是30.61%、56.25%和76.59%,相應凈虧損1.8億元、17.1億元、6.9億元。


“精神小伙”云從科技搶跑成功


同期,“四小龍”中只有商湯科技的的估值相比于2019年都有所上升。


顯然,巨額虧損、盈利能力不明的AI創業公司,很難在二級市場獲得匹配融資時的高估值了。


而實際上,AI賽道曾是VC/PE的寵兒。


2016年3月,AlphaGo 打敗了世界圍棋冠軍李世石,這件事情在全球都引起了軒然大波。在這之前,大家都覺得AI很酷,但它具體能做什么,其實大家還不太能理解。


AlphaGo的出現讓全球對AI產生新認知,大家突然意識到AI離我們沒有那么遙遠,“深度學習”可能被應用到很多的領域,AI成為了一個社會關注的熱點。


于是在這場人工智能的熱浪之下,行業頭部企業在一級市場的估值不斷被推高,同時也讓很多的中國AI創業公司被資本熱捧。


根據烏鎮智庫發布的報告,2014年至2016年,中國人工智能產業年度投資頻次從近100次增長至近300次,融資規模從約2億美元增加至16億美元,漲幅分別達到近3倍和8倍。


一時間,“All in AI”成了坊間的口頭禪。


“精神小伙”云從科技搶跑成功


與此同時,BAT等互聯網巨頭也開始自建團隊,分別成立自己的AI研發部門——阿里巴巴啟動NASA計劃并創立達摩院,華為的全棧AI策略火速推出。AI時代大有接棒互聯網成為下一個未來的勢頭。


瘋狂之下,皆是虛妄。


2018年金融危機的襲來,讓冷靜下來的投資者開始追問AI公司的盈利狀況。投資者們的猶豫,讓融資變得更加困難。


根據美國沙利文公司發布的《2019中美人工智能產業及廠商評估》中數據顯示:


中國AI投資金額在2016年-2018年逐年上漲,在2018年達到頂峰,但是在2019年投資金額與投資筆數大幅下跌。


2019年,AI創業公司迎來倒閉潮,所到之處,都是夢碎的聲音。


到了2020年,AI產業斷崖式下跌,尤其是資本市場,較2018年相比融資規模幾乎被“腰斬”。


“精神小伙”云從科技搶跑成功


就在這不知不覺中,硬科技的資金流向發生了微妙的變化——半導體的突然崛起,自動駕駛、機器人等更上一層樓的領域步入高速發展期,曾經的資本寵兒AI,就此走下神壇。



實際上,目前以云從科技為代表的“AI四小龍”在資本市場遇冷,是跟他們基礎算法上出現的問題有關。


而這一切要從AI技術在中國的產生談起。


2006年前后,國內各個城市都在逐漸推進交通攝像頭網絡的搭建,目的是建設無人交通管理體系。


“精神小伙”云從科技搶跑成功


為了不漏拍,幾乎是每張照片內容都會被保存。可是在運營過程中,各個城市交管部門發現,影像數量急劇增加,每年在云存儲上都要進行巨額投入。


因此,地方交管部門迫切需要一個能在攝像頭就進行判斷的技術,讓攝像頭只拍違法事件。之后,又衍生出車牌識別、人臉識別等方面的應用需求。


正因為這樣龐大的需求存在,才迫使中國的AI企業迅速成長,也才有了“四小龍”格局初現。


可以說,“四小龍”主要是吃到了國家安防的時代紅利。


然而,當下所有的國際專家對于AI應用的場景,仍然抱有懷疑。


2019年曾有美國知名教授在來華交流AI技術的時候發出疑問:“為什么你們要花這么多錢來做還沒有成型的技術研發?”


這其實才是AI四小龍當下無法回避的根本問題。


數科社報道稱:


“各家并沒有在算法層面有什么新的突破,類似教會計算機自我判斷、自我邏輯的、事實從來沒有發生,大家依然是不停的增加對突發事件的處理算法和解決方案,并固化到芯片和固定的程序中,形成自己的最終對外軟件產品。”


對比之下,不難發現,“四小龍”在技術上均有一定的差異化路線。


比如依圖科技轉型“AI+算力”廠商,尤其在醫學影像方面有獨特造詣;曠視科技主要切入的是AIoT領域,并且在智能安防上有自身技術優勢;商湯科技是將重點放在搭建完整的AI基礎設施,做底層技術的算法研發;而云從科技在則是將發展方向定位在人機協同操作系統,特別是在金融、安防領域展示科技實力。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各家的“打法”和技術不盡相同,但搶占的卻是同一批客戶,最終仍然是殊途同歸。


這一結果在安防、金融領域便可佐證,而安防也是“四小龍”業務布局中最為重合的領域。


另外,據艾媒咨詢發布的《2020年中國人工智能產業研究報告》顯示:


安防和金融是AI企業賦能實體經濟市場份額最多的前兩大領域,占比分別達到53.8%、15.8%。


“精神小伙”云從科技搶跑成功


站在今天的時間節點上看,“AI四小龍”中最早成立的曠視科技已滿十歲。十年,按照創投圈的邏輯,已經到了資方對企業的付出應該得到回報的年紀。


在這種情況下,比投資方更加焦慮的則是企業自身。


即使被稱為“融資機器”,“四小龍”中的三家在資金上的捉襟見肘也寫在招股書里:


報告期內,曠視科技、依圖科技、云從科技分別虧損了130億元、51億元和24億元。


2021年是中國人工智能初創企業數量連續下降的第四年,也是AI領域投融資頻次連續下降的第三年。


因此,在“卷味十足”的人工智能領域,對于云從來說,如何構建自己的差異性和護城河顯得尤為重要。



隨著資本寒冬到來,人工智能領域的投資變得冷靜。


相關數據顯示,AI行業融資高峰期主要集中在2018年之前。2018年,AI行業共完成523起融資,總金額約667.1億元人民幣,而到了2020年,這組數字便降為305起、243.3億元人民幣。


這一年AI創業公司們談論最多的不再是論文與融資,而是自己究竟做出了哪些業務和產品,可以應用在哪些場景。


AI開始變得更落地。


中國信通院《人工智能核心技術產業白皮書》顯示:


“較之此前純技術驅動的特點,AI企業比拼重點已經從單項技術的“理論”準確率轉向應用場景的 “跑馬圈地”。從2020年的數據看,我國人工智能滲透率最高的交通場景已經達到45%,其次是醫療場景(41%),教育場景(39%)。To B業務的滲透率則更高,生產/制造環節的滲透率達到57%,其次是物流/供應鏈(37%),銷售/商務拓展(34%)。”


云從科技聯合創始人溫浩曾說道:


“融資不是一個可持久的競爭力,持久的競爭力還是在行業,你能有多大業務規模,能實現多大利潤的,這個才是關鍵。”


根據云從科技招股說明書的介紹:


成立于 2015年的云從科技,孵化自中國科學院,是一家提供高效人機協同操作系統和行業解決方案的人工智能企業,致力于助推人工智能產業化進程和各行業智慧化轉型升級。


主營業務方面,云從科技主要收入來源于“人工智能解決方案”和“人機協同操作系統”。


“精神小伙”云從科技搶跑成功


具體來說,人工智能解決方案面向智慧金融、智慧治理、智慧出行、智慧商業四個領域提供綜合解決方案,為不同客戶提供定制化軟件開發服務。人機協同操作系統包含AIoT設備管理、算力和資源管理、人工智能算法和引擎等模塊,旨在為不同行業客戶提供人工智能操作系統和技術服務。


在中國市場,除安防領域之外,云從科技已經拿下銀行、機場等行業超70%的市場占有率。


在銀行業機場行業占據一定的市場份額優勢后,云從并不急于將業務擴展到其他行業,而是圍繞已有的業務場景,提供從計算機視覺到智能感知、認知決策的整體解決方案,輔助銀行完成支付、消費行為、用戶畫像分析、精準營銷的商業閉環,并積累自身在專業領域的數據優勢。


溫浩說,“云從科技并不追求向資本市場講故事,不刻意追求AI領域的品牌營銷,更看重所專注領域的數據積累和技術閉環。”


可以說,在技術積累與產品落地上,云從開啟了極速飛奔的模式。跨鏡追蹤(ReID)技術,3D人體技術,自然語言處理(NLP),這個沉默低調、成立至今僅僅5年的年輕企業頻頻刷新多項世界記錄。


招股書顯示,云從科技2018年、2019年、2020年營收分別為4.84億元、8.07億元和7.55億元;凈虧損分別為2億元、17.63億元和7.2億元。


“精神小伙”云從科技搶跑成功


對比“四小龍”中另外兩家已經提交了招股書的依圖和曠視的數據:


曠視科技同期營收為8.54億元、12.59億元和7.16億元,虧損為28億元、66.42億元和28.45億元;依圖科技同期營收為3.04億元、7.16億元和3.8億元,虧損為11.68億元、36.47億元和13.03億元。


相比這兩家“吞金獸”,云從科技的營業收入雖然并不是最亮眼的,但其近三年的虧損控制表現出眾。


國內AI賽道持續“燒錢”在今天已經成為常態,很多人對AI創業公司的關注甚至不在于如何盈利,而更關心如何止虧。這或許是云從能搶先上市的原因之一。


同時,也從側面說明了,云從科技的業務模式和強調AI行業落地的發展路徑也獲得了來自產業界的認可和支持。


有人說這是AI最好的時代,也是AI最壞的時代,好在每個個體都處在時代變革的力量中,壞在充滿不確定與風險。


“精神小伙”云從科技搶跑成功


成功上市,或許是一顆“救命丸”,但事實上,也難除“AI四小龍”的病根。上市對云從科技而言,可能只是讓他們短暫的補上流血上市的虧損,但是未來的前途還是很不明朗。


就像云從科技在招股書里所描述的:


公司所處人工智能行業一方面面臨著商湯科技、曠視科技、依圖科技等人工智能企業的競爭,其中既包括核心算法技術實力的比拼,也包括人工智能應用和行業解決方案的較量;另一方面也面臨著海康威視等視覺設備廠商推進對產品進行人工智能賦能轉型的挑戰,該類廠商在硬件研發和供應鏈方面有著深厚積累,使得新興人工智能企業需不斷尋求差異化優勢,整體市場競爭較為激烈。


而眼下底層原理仍未達成共識的AI技術,難逃“黑箱”嫌疑。人工智能中哪怕只有1%的識別錯誤率,用戶遇到就是100%的負體驗。


此外,如今科學倫理和數據合規問題還擺在各家面前。


自今年315晚會曝光人臉識別侵犯隱私的亂象后,云從和曠視在上交所的問詢函當中,也都被問及數據合規和倫理風險問題。雙方都表明,數據由客戶采集、管理和使用,自身并不涉及數據采集和應用。不過,曠視也補充披露,人工智能健康發展的倫理道德保障機制仍然不夠健全,未來新出臺的國家或行業倫理道德規章制度也可能給公司帶來合規成本。


投資云從科技的元禾原點合伙人樂金鑫在2019年底曾說過這樣一番話:“人工智能是一個時代,這個時代不會很短暫,正處于潛心耕耘的蜇伏期。”


“云從龍,風從虎。”這句話出自《易經》。


對于未來,云從科技依然要耕耘、要蟄伏。前路任重而道遠,我們只能寄希望于它能有“騰飛”的一天。
0
消息通知
咨詢入駐
商務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