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出版,正在加速
「未來并沒有改變,只是被按下了加速鍵。」在全球疫情流行的大背景下,這句話如實反映了大家對疫情長期影響的普遍看法。
疫情期間,筆者暫時居住在距離紐約市 120 英里的一個僻靜山腰上,并開始撰寫我的第一個「數字觀察」專欄。有趣地是,我在 3 月初購買的一個網絡攝像頭和 USB 麥克風,已然成為了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原定在紐約市舉辦的現場小組研討會和一對一培訓等活動,大部分都已轉移到了 Zoom 或一些其它類似在線視頻軟件上。雖然如此一來,活動的關注度有所下降,但線上工作的便利性、易用性、低成本和參與者多樣性等優點倒也稍稍平衡了這種消極影響。
疫情對原先工作和學習模式的影響程度,仍然有待觀察。白領返回辦公室,學生返回教室,以及我們所有人回到自己疫情前所處的空間后,疫情中的「視頻工作模式」還會保留多少?拋開這個問題,我們已經看到如Zoom、Teams、Houseparty 和 MOOCs 等在線辦公和學習軟件的大規模流行。「遠程數字訪問」加速發展,其對工作、娛樂和學習活動的影響之大,很可能會改變現在的社會和商業格局。畢竟,技術的變革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社會需求的變化,如電子郵件、電子商務、流媒體娛樂等變革一旦發生,難再回頭。
不過,目前為止,筆者日常看書的習慣并沒有因為疫情受到太多影響。我仍然在智能手機和 Kindle 上做大部分閱讀,也會購買紙質書籍并選擇送貨上門,并且希望不久后就可以去到當地的書店瀏覽更多的紙質書籍。那么,工作、學習和社區生活模式的加速數字化,對出版商來說又意味著什么?
由于線下紙質實體零售書選擇有限、利潤率不及電子書,再加之電子書閱讀體驗日益完善,電子書市場相對份額的增長看起來是必然趨勢。
后疫情時代,出版商要想獲得維持和發展業務的更多機會,就必須要清楚消費者閱讀習慣的改變以及善于利用新技術來促進圖書及其作者的營銷推廣,并且要盡可能地簡化出版工作的流程。
而隨著疫情蔓延,線下文娛場所紛紛關門,大家紛紛轉至線上,其中不乏一些十分有創意的文娛行為。例如,演員、音樂家和藝術行業教育者發現,通過在 Zoom 等平臺上現場表演和培訓,能夠觸及到更多且更廣的觀眾,這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疫情封鎖對其所帶來的職業沖擊。
其實,更早些時日于線上舉辦的虛擬圖書之旅和在線圖書推介會也有異曲同工之妙。不難發現,出版商的營銷范圍早已由線下擴大到線上。部分社交媒體上發起的「我和書,在一起」的營銷活動,就是出版界應對疫情封鎖的一個很好例證。
雖然許多線下書商在疫情封鎖下難以生存,但對數字出版商來說,這或許是一個新機遇。隨著各種視頻會議工具和社交媒體的流行,為讀者提供個性化服務或許是一個新的突破口。
伴隨電子書的流行,一并而來的還有出版商現代化經營的機會,尤其對于主流商業出版商來說,這或許意義非凡。
人們普遍認為,以紐約市為中心輻射開來的美國商業出版行業,是建立在長期午餐會所培育的關系基礎上,并在市中心的高樓大廈中得以鞏固。但這種觀念已經越來越不合時宜,且很快會被取代。取而代之的將會是一個在地域和社會上都更加多樣化的「作者-代理-出版商生態系統」,這得益于通信基礎設施的大范圍普及和疫情大流行所催生出的新協作方式和網絡工具。
大學出版社 Ithaka S+R(注釋:Ithaka S+R 是 Ithaka 的一部分,Ithaka 是一個非營利組織,幫助學術界利用數字技術保存學術記錄,以可持續的方式推進研究和教學)的一項新研究發現,「許多出版社在過去兩個月里的圖書再版數量,比過去幾年都多。」 并且,教育圖書出版商也在擴大數字資源庫以補充遠程課程,尤其是高等教育圖書出版商正在尋找新的途徑,以引導書本教學向平臺教學或 MOOC 教學轉變。
疫情全球大流行后,在線虛擬社區倡議和直接面向消費者的分銷模式對圖書出版規模都有較大的要求,美國五大出版商明顯擁有更多優勢。隨著其他出版商的資源越來越少,行業整合將不可避免。
盡管如此,電子書的流行有利于培育細分市場的讀者群體,可能會有助于一些獨立出版商在「新常態」中蓬勃發展。除此以外,云端服務也拉近了小型出版商與讀者的關系,使得其得以通過更輕松且更低成本的方式進入消費者視野。
在一個社會關系日益孤立和分權的時代中,書籍在促進人們對話和思想交流方面的作用只會越來越重要。為了確保這一作用可以在疫情下的經濟萎縮和社會混亂時期得到充分實現,出版商必須認識到,一個更虛擬化、數字化的未來已經不再遙遠。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多鯨”(ID:DJEDUINNO),作者:Steve Sieck,36氪經授權發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