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到的西方技術,卻是壓垮蘇聯的最后一根稻草!云維保:國產替代是必行之路

偷到的西方技術,卻是壓垮蘇聯的最后一根稻草!
云維保:國產替代是必行之路
歷史回顧
1970年,冷戰持續到第24個年頭,由于西方的技術封鎖,蘇聯和美國在科技上的差距越拉越大,尤其在計算機、信息、智能控制等高科技領域,幾乎落后一整個時代。
公平來說,不是蘇聯不重視科技,它的大學生、工程師、科學家占人口的比例,并不比西方低。但是蘇聯僵化的官僚體制,制約了技術創新。
蘇聯成立“T局”,開始間諜行動
但蘇聯不甘落后,專門成立了一個克格勃情報部門“科技理事會”,簡稱“T局”,“T局”下轄一個小組,叫“X條線”,有2百多名特工,偽裝成各種代表團成員,專門去西方偷技術。而從事技術文獻翻譯的人員,就超過了10萬。
蘇聯不僅每年從中節省數百億美元的研發費用,甚至使其軍事和工業技術水平從中得到明顯提升。
雖然美國對蘇聯竊取西方科技的活動早有覺察,但掌握程度是遠遠不夠的,也一直苦無證據。
4000多頁“告別檔案”引轟動
直到1981年,隨著一名克格勃上校維特洛夫(代號“告別”)被法國策反,出賣了4000多頁有關克格勃“T局”的機密資料——“告別檔案”,克格勃偷技術的秘密才大白天下,此檔案后被美國總統里根得知,在翻閱后更是十分震驚。
“告別檔案”在中情局引起了轟動,卷宗令人難以置信的清晰明白,詳細展示了蘇聯科技間諜是如何從西方竊取航母、飛機、雷達、計算機、半導體等領域的大量技術,以及如何通過白手套公司來獲得西方關鍵技術和禁運高科技產品的,顯示了蘇聯打入西方實驗室、工廠和科研機構的廣度和深度。蘇聯還列了一份“關鍵技術清單”,而清單的2/3,已經被克格勃“T局”偷到手。從西方獲取的技術,成為蘇聯賴以維系下去不可或缺的營養液。
對此,里根下決心針鋒相對,阻止西方科技向蘇聯流動,對克格勃“T局”施加干擾,切掉這條輸液管。
1982年1月,里根簽署行政令,批準中情局對蘇聯實施科技領域的反間諜行動,傳遞虛假科技情報,誤導蘇聯的科技研究,消耗蘇聯已經捉襟見肘的資源,劇烈提升蘇聯在獲取每項關鍵技術上的經濟成本。里根強調,必須匯集專業人才,行動針對性要強,力求一擊致命。行動剛一批準,機會就來了。
西伯利亞天然氣管線大爆炸
石油和天然氣出口,一直是蘇聯的經濟支柱和外匯收入的重要來源,而缺乏能源的西歐乃至日本,則對進口蘇聯的天然氣十分積極。
1982年初,全長4500公里的蘇聯泛西伯利亞天然氣管線進入安裝階段,計劃將西伯利亞烏廉戈氣田的天然氣,輸送到烏克蘭西部。德意志銀行、法國興業銀行和日本進出口銀行,為這條天然氣管線工程提供了大筆貸款。
由于管線系統運行十分復雜,為了控制各種閥門,調度輸氣量,需要一種名為SCADA的自動控制軟件,由于蘇聯當時尚未掌握相關技術,便想向法、德采購。當時法國的失業率達到9%,德國8%,他們都想與蘇聯做生意,以減輕國內壓力,但美國堅決阻撓,還布置了一個陷阱,誘使蘇聯竊取有缺陷的軟件,先管用,后失靈。
中情局策劃了一項行動,旨在“擾亂蘇聯的天然氣供應,以及從西方獲取硬通貨的能力,打擊蘇聯經濟”。
為了盡快向西歐供氣,蘇聯故伎重施,派遣“X條線”的特工,潛入加拿大一家公司,竊取了一套的SCADA軟件。不承想,這套軟件被中情局提前做了手腳。
里根時期的國安成員托馬斯·里德在回憶錄中講述到,管理氣泵、渦輪和閥門運作的管道軟件程序,過了一段正常運作時期后,便重新設定氣泵速度和閥門的運轉參數,產生超出輸油管連接和焊接部位能夠容忍的壓力強度。
1982年6月,泛西伯利亞天然氣管線運轉不久,突然發生大爆炸,火勢延綿幾百公里,可謂前所未見。此次爆炸事件令蘇聯失去了換取外匯的機會,經濟遭到致命打擊,同時蘇聯內部也有問題,外部又有里根施加軍事和經濟壓力,蘇聯開始走向解體之路。
雪上加霜
1982年11月12日,經過漫長談判和艱難推動,美國與歐洲終于達成協議,建立針對蘇聯的聯合科技協調機制,這標志著流向蘇聯的技術輸液管被基本切斷。不久,西方各國統一行動,驅逐了將近150名蘇聯技術間諜。從此,蘇聯獲取西方科技的間諜活動陷于停頓。
天然氣管線大爆炸,使克格勃之前偷來的西方技術都成了被懷疑的對象,一些工程被迫停了下來,數千名蘇聯科學家為此提心吊膽,對他們來說,這簡直就是一場災難。
無法竊取西方技術,加上過往的工程被停,這一切無疑是雪上加霜。蘇聯經濟引擎逐漸熄火,也就成了意料之中的事。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這樁歷史事件告訴我們,偷來的永遠不是自己的,一味竊取他人的成果,終將會被社會所淘汰,我們要時刻警醒自己,不能行錯路,踏錯步,只有堅持自主研發,掌握核心技術,才能走得更長久。
習近平總書記曾說過,我們要用歷史映照現實、遠觀未來,從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奮斗中看清楚過去我們為什么能夠成功、弄明白未來我們怎樣才能繼續成功,從而在新的征程上更加堅定、更加自覺地牢記初心使命、開創美好未來。
國產替代是必然
歷時數年,經過全國人民的不懈努力,我國工業規模穩居全球第一,2022年我國工業增加值40.2萬億,工業后市場2.13萬億,預計2023年高端裝備采購4.33萬億,高端裝備后市場4.83千億,年增速10%。
但在這強大的工業發展的背后,卻存在巨大的缺陷,工廠數字化程度低,生產設備售后數字化運營能力缺失,工業生產企業的數據孤島數不勝數,導致生產風險倍增,無法降本提質增效。
我國工業軟件自主化程度低,在很多高端制造場景(飛機、航母等),中國企業不是做的不好,而是根本就沒有。工業體量越大,國產化的重要性越發凸顯!工業軟件底層技術掌握在歐美國家,與芯片一樣,都存在卡脖子現象,國產替代是必然。
近年,國家不斷出臺政策,今年2月國務院印發《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規劃》,廣州新維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積極響應國家政策,參與工業企業數字化轉型升級,為設備賦智,為企業賦值,為產業賦能。
云維保是新維智能自主研發、擁有完整知識產權的工業維保軟件平臺級產品,它通過智能維保+技術共享+工業互聯網+AIOT設備聽診等方式,以工廠維保、售后運營、云維保師傅三大基礎服務為觸點,為生產企業提供數字化工廠建設、為設備制造商提供售后設備全生命周期管理與維保團隊數字化運營、為廣大維保工程師提供數字化用工服務,全面助力工業企業數字化轉型升級與能力提升。
通過云維保工業聽診數字底座核心技術可實現高價值生產設備數據全面、準確、有序的采集和集中管理分析,打通各數據孤島,真正解決工廠設備生產數據的上云上平臺,幫助企業實現綠色生產的數字化工廠建設,解決設備制造商售后設備動態管理與高效率維保需求,致力于成為工廠數字化建設引領者和工業設備智能維保專家。
云維保堅持自主研發,掌握核心技術
(1)云維保Mbox設備聽診(綠色生產)軟硬件產品技術通過在吸收傳統清潔生產工藝精髓,與數字化有機融合,保證品質與工藝標準平衡;外掛改裝,遠程控制,數字化閉環,可視化管理,節能足跡標識化!在上百家線路板制造企業應用,包括深南電路、安捷利、美維等頭部企業平均節水30%,幫助企業提質降本增效,得到廣東省工信廳和梅州市政府肯定,承接梅江區高端印制電路板產業集群數字化轉型工程項目。
(2)工業聽診傳感器實現技術突破,功率密度高、體積小、重量輕、耗能低、慣性小、諧振頻率高、響應時間短、直流響應及安全可靠等,在振動監測方面,積累豐富圖譜數據,實現設備預測性維護。
技術上一時的“卡脖子”并不要緊,從卡脖子技術的背后找尋到根源并解決問題,這才是我們所需要的。作為國家工業互聯網行業的一員,我們應該堅定不移地走全面自主研發道路,只有把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里,才能在社會中站穩腳跟,看到未來!
云維保助力生產企業復工復產
歡迎使用云維保平臺三大基礎產品服務:
云維保·工廠維保Saas服務為生產企業實現工廠生產設備全生命周期管理,提供一機一碼賦予設備資產與臺賬數字化,一站式解決工廠TPM無紙化巡檢、一鍵掃碼報修、數據看板、維保分析、工單流轉規范透明化、模具與備件信息化管理、設備聽診與預測性維護等功能。
云維保·售后運營Saas服務為設備制造商實現售后設備全生命周期管理,一機一碼賦予售后設備資產數字化,一站式解決并掌握售后設備動態信息和一鍵報修、維護、保養,促進設備改良,便捷管理售后團隊與客戶服務,助力客戶滿意度、復購率、品牌影響力提升。
云維保師傅可為廣大售后工程師與工廠維修師傅提供更多維保工單、更多創收機會、平臺零傭金服務,讓廣大師傅同仁倍感安心、稱心、舒心。
廣州新維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專注工業維保軟件研發及提供工業后市場技術運營服務的工業互聯網企業。
打造的云維保SaaS服務是一個高效率的工業后市場人才與技術共享服務平臺,為工業企業提供一系列專業的工業維保SaaS軟件服務(可微信、應用市場、百度搜索“云維保”即可體驗),具有易安裝快部署、實施成本低、分布式、高可靠、工業OMO和共享經濟等特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