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雄安新區,我看到了智慧建筑的“底座”
物聯網智庫 原創
作者:Ada
轉載請注明來源和出處
導 讀
BIM(建筑信息模型)作為建筑信息化的載體,已經成為了建筑數字化、智能化的重要支撐。
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通知,決定設立國家級新區河北雄安新區。作為國家的千年大計,雄安新區身披新型智慧城市光環,憑借其京津冀腹地的地理優勢,吸引了企業、群眾的密切關注。
然而,四年的時間內,我們只是偶爾在新聞聯播中聽到雄安新區的零星報道,對于其目前的建設情況仍未可知。相信大家心中都有同樣的疑問——雄安建的怎么樣了?是否能夠像深圳或上海浦東一樣成為我國經濟板塊的重要支柱?
懷著對雄安新區的種種疑問與憧憬,物聯網智庫的記者小分隊踏上了雄安的探訪之旅,實地走訪了雄安新區內的啟迪“雄安未來城市創新中心”,切身感受了園區內的智慧化建設。
BIM打造建筑數字化底座
進入園區辦公樓后,一面數字大屏吸引了筆者的注意,屏幕上實景模擬了該園區的三維建筑圖,并清晰地展示了園區內視頻監控、人員管理、能源消耗等系統的實時數據。
據河北雄安啟迪之星科技企業孵化器副總經理周顯輝介紹,這是一套基于BIM技術的智慧物聯綜合運管平臺,不僅可以展示樓層內部結構,還可以進行各系統終端管理。
其中,BIM(建筑信息模型)作為建筑信息化的載體,已經成為了建筑數字化、智能化的重要支撐。BIM由Autodesk公司于2002年率先提出,自2013年開始,BIM在中國進入了快速發展時期,政府頻發多項文件鼓勵工程建設項目應用BIM技術,以加快推進工程建設項目全生命周期數據共享和信息化管理。
-
2011年住房城鄉建設部發布《2011-2015年建筑業信息化發展綱要》,第一次將BIM納入信息化標準建設內容。
-
2016年住房城鄉建設部發布《2016-2020年建筑業信息化發展綱要》, BIM成為“十三五”建筑業重點推廣的五大信息技術之首。
-
2018年以來各地紛紛出臺了對應的落地政策, BIM類政策呈現出了非常明顯的地域和行業擴散、應用方向明確、應用支撐體系健全的發展特點。
-
2019年上半年,住房城鄉建設部等部門發布相關文件達6次。
2020年前后,BIM開始愈發頻繁地出現在招投標文件及設計方案中,并從一些大型項目開始,逐漸過渡到以BIM為載體的無紙化交付。
彼時,BIM的應用大多是由政策支持、國企推進,用于標桿項目的先進技術案例宣傳,主要是在已有的二維CAD圖紙基礎上創建三維的BIM模型,并由施工企業收集建筑信息、深化模型,提升模型精度。就技術深度而言,行業關注重心仍停留在展示層面——哪種建模方式更好、三維漫游如何展示等等。
如今,歷經實際項目應用的淬煉,建筑業BIM應用已經逐漸從最初的政策推崇過渡到了從經濟效益出發的理性抉擇,行業熱議更多的是依托專業知識和交付標準的完整解決方案,以及物聯網+BIM如何更好地幫助建筑業降本增效。
日前,物聯網智庫記者采訪了啟迪“雄安未來城市創新中心”智慧物聯綜合運管平臺服務提供商河北雄安思銳物聯科技有限公司技術總監孫景峰,就BIM技術的實際產業應用進行了深度交流。
孫景峰提出:“物聯網與BIM的結合,不僅解決了建筑業的信息孤島問題,更是將建筑數據通過三維可視化模型直觀地展示出來,在真實還原建筑各項運行狀態的同時還實現了數據的實時傳送,廣泛融合樓宇自動控制、安防、人員行為分析、智慧通行等多個應用場景。”
毫無疑問,雄安新區對于BIM、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的應用水到渠成,然而,在雄安之外的很多地區,其數字化技術并不完善,BIM與物聯網技術的“強強組合”往往無法發揮優勢。
正如孫景峰所言,目前大部分項目在前期設計階段應用BIM技術已經相對成熟,但主要停留在模型制作及靜態數據存儲階段,并沒有真正走進建筑運營或運維階段,而其最大的阻礙便在于建筑設備運行數據與BIM模型靜態數據的打通。
而思銳物聯的智慧物聯綜合運管平臺則是以BIM模型為載體,利用搭載SiREID Engine物聯網引擎的物聯網平臺,將多品牌、多系統內的分散設備參數、運行數據等信息,以及建筑本身的基本信息、消防、安防、強弱電、暖通、給排水、能源、資產、隱蔽工程等綜合融入建筑及園區的日常運維管理功能中,打造基于BIM的建筑空間與設備運維管理。
對于BIM在建筑業的更深層次應用,孫景峰提出,建筑樓宇的預見性虛擬仿真將成為BIM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向之一。目前,由于缺乏數據積累,綜合運管平臺尚且無法進行建筑設備運行狀態的大數據分析,故而缺乏設備運行情況預測、故障預警等功能。
裝配式建筑與BIM的相互成就
誠然,建筑業本身是一個極其復雜的學科,除了最基礎的房屋建設外,還涵蓋了土木工程及橋梁工程建設、建筑安裝、建筑裝飾等不同領域,囊括了設計企業、工程承包商及分包商、監理機構、設備供應商、物業等多個參與角色,而分散且復雜的產業鏈無疑為數字化技術落地增加了難度。
隨著現代工業技術的發展,標準化、工廠化的建設理念也逐漸滲透到了建筑業,裝配式建筑應運而生,即把傳統建造方式中的大量現場作業工作轉移到工廠進行,在工廠加工制作好建筑用構件和配件(如樓板、墻板、樓梯、陽臺等),運輸到建筑施工現場,通過可靠的連接方式在現場裝配安裝而成的建筑。
不難看出,裝配式建筑的預置化、標準化及拼裝建造特點都將為BIM的落地提供良好的培育土壤。
首先,裝配式項目在確定規劃方案后需要先進行整體建模,以便確定設計方案及設備、構件信息,進而進行精細加工。毋庸置疑,任何一點結構修改都可能致使大面積的建筑構件參數調整,而在啟動加工后,參數調整便意味著產品返工甚至作廢。所以,裝配式建筑利用BIM的模型及其中承載的建筑數據可以實現精準的數據孿生,避免后期修改,更進一步發揮了裝配式工藝縮短工期、節約成本的優勢。
其次,裝配式建筑的拼裝建造也為物聯網在項目建設階段的落地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從而將物聯網與BIM的結合應用前置到建設階段,并將其延續到后期運營與運維,補全物聯網+BIM在建筑全生命周期的應用。
可以說,裝配式建筑與BIM的結合是順勢而為,更是相互成就。裝配式建筑在BIM的加持下更易實現,而BIM則是在裝配式項目的淬煉中得以深度落地。此外,裝配式建筑作為新興產業,相較于改變現有工程秩序而言,市場接受度更強、更好實施,且更易得到回報。
寫在最后
可以預見,在物聯網技術的加持下,BIM在建筑業的應用將深度平臺化、集成化,從而滿足不同參與角色在項目建設及后期運營、運維中的不同需求。而建筑模型的搭建只是BIM的初級形態,是基礎更是起點,同時也是目前投入成本較大的部分,但如何將模型內包含的信息價值最大化無疑將成為建筑業智能化轉型的關鍵。同時,BIM與裝配式建筑的融合正在逐步走熱,BIM發揮其數字孿生優勢,未來也將催生出更加成熟的產業鏈,拓展BIM在建筑業的更深次層應用。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物聯網智庫”(ID:iot101),作者:Ada,36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