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一区二区_午夜视频99_免费白白视频_中文字幕一区免费

不脫離業務場景的低代碼,才能成為 CIO “同行”

牛透社
+ 關注
2022-05-18 11:28
504次閱讀
不脫離業務場景的低代碼,才能成為 CIO “同行”
文 | 周曉莉

編輯 | 燕子 排版編輯 | 譯之

全文 5045 字


前言:“新常態本身就是一種顛覆。面對現實、利用創新能力、技術和影響力的企業機構不僅可以生存,而且會因此成長。”——Monika Sinha Gartner 總裁分析師

2022 年 4 月底,全球權威 IT 研究與顧問咨詢公司 Gartner 發布首份《Competitive Landscape: Enterprise Low-Code Application Platforms in China》(《中國低代碼應用平臺競爭格局》 )報告。

報告中,Gartner 針對幾個不同維度細分出 4 種廠商類型,分別是:公有云的云服務廠商、面向專職開發者的低代碼廠商(LCAP)、面向全民開發者的零代碼廠商(CADP)以及聚焦 CRM 等企業的應用開發廠商。從這份報告中明顯感知到,國內低代碼平臺市場規模的持續擴張。

在數字化轉型的今天,低代碼平臺由于“快速構建 IT 環境來簡化應用程序開發的復雜性”特征,成為企業數字化轉型過程中的助力工具。

自疫情爆發以來,大多行業深陷泥潭,有些行業甚至遭遇前所未有之“重創”。處在易變、不確定的“烏卡時代”外部環境下,之于組織內部,則更需要靈活、敏捷地將人組織在一起。

當前,有大量企業需要進行數字化轉型來適應無處不在的變化,尤以 CTO 或 CIO 帶領的 IT 部門率先進行。

2014 年,Gartner 提出“雙模 IT”概念。將企業的 IT 屬性一分為二:一是以維護企業傳統 IT 架構為代表的“維穩”模式,二是以業務快速敏捷開發為代表的“創新”模式。雙模能力并駕齊驅,推動企業迅速發展。

“雙模 IT”對于 CIO 來說,一方面要從企業經營管理者的視角去發現管理難題,另一方面要從信息化的視角去創造性的思考和化解難題,二者缺一不可。這就要求 CIO 不僅要有技術能力,還要有業務管理能力。當低代碼漸成風口,CIO 又是如何看待當下低代碼的應用。

數字化戰略正在成為企業最重要的核心戰略之一,但數字化≠信息化。何為數字化?根據 Gartner 的 IT Glossary 給出的解釋:數字化轉換反映的是“信息的數字化”,指的是從模擬形態到數字形態的轉換過程。

怎么看待信息化和數字化間的差距?簡單來說,信息化側重于如何借助 IT 技術幫助企業實現管理系統化、流程標準化、操作規范化、業務在線化等問題,打通各環節的信息壁壘,通過信息化手段讓業務逐漸變得規范和透明。

而數字化更關注在信息化建設下積累的大量業務行為數據,去進行整合、挖掘和分析,形成對業務的洞察,進而反哺業務,影響業務行為和企業經營決策方向。

長虹美菱智能制造所所長胡明勇向牛透社表示,信息化和數字化實際是兩個階段,信息化還屬于單點局部的“集散”平臺,而數字化是打通整個流程數據,其核心價值在于用數據打通經營管理的全部環節。

從連接角度看,信息化并未直接將消費者跟研發制造進行貫通和連接,在內部業務運營效率上,前期信息化會為企業帶來單點業務促進作用,但是在集成后并未貫通的情況下,內部的業務效率難以應對市場的快速變化。而數字化由于是直接跟消費者、市場以及供應鏈進行打通,能快速傳導到內部的研發制造,在面對市場變化下的協同響應效率更高。

從數據角度看,信息化數據范圍多為局部分散數據,價值通常體現在單一業務單元里的某項業務功能。數字化是將數據看作全新生產要素,一類是直接聚焦到效率、成本、質量、費用這些經營數據維度;另一類是直接幫助業務執行人員或管理人員進行業務性改善,包括生產過程中的人員單機消耗,某個模塊的仿真可靠性,數據背后是否達標等業務類數據。找出存在問題并進行改善,直接產生價值。

胡明勇向牛透社介紹稱,長虹美菱當前使用低代碼開發主要用于兩方面,其一是用在數字化工藝平臺,讓相應業務功能配置,實現簡單的圖形或流程的拖拉拽運維和二次開發;其二是用在 MES 系統對部分流程拖拉拽,通過相應的業務流程數據匹配來提高效率和減少成本投入。

隨著近幾年國家大力倡導數字化轉型,中大型組織在逐步將業務治理的方式切換到數字化,企業開始基于數字化業務系統謀求新突破。

在《中國企業數字化辦公創新與實踐產業研究報告》調研數據中顯示,中大型組織,超過 95% 的政府機構已經制定了部門級/具體政務處理方向級的數字化規劃,近 8 成的大型商業組織也已經制定了企業級的數字化規劃。這意味著中大型企業近兩年在數字化上已經完成階段性布局。

接下來,中大型企業要圍繞自己的市場、用戶,對部分技術進行再次優化升級。更多將數字化重心放在拉通全價值鏈上,對業務流程、業務模式進行再次梳理改造,數據類別進行歸集過濾,一方面去支撐經營決策,另一方面去幫助各項業務提質增效。

簡言之,信息化是改變企業內部效率;而數字化可能會鏈接起整個產業上下游,帶動生態體系。 

但數字化仍是個持續緩慢進程,不少中小微企業甚至還沒有完成信息化,或剛剛完成簡單的基本辦公軟件采買,大多集中在網絡和硬件方面,對“上云”等新型工具認知很低。

對于這類體量較輕的中小型企業,快速響應業務變化尤為重要,通過低代碼開發輕量級應用,有效規避傳統外包開發應用周期長、成本高的弊病,能幫其有效邁出數字化第一步。

另有部分中小型企業,其所服務的大型企業客戶本身數字化生態較完備,為配合客戶的數字化供應管理,從而倒逼自身完成數字化升級改造。

東方國際衣架信息化負責人邵佳宇告訴牛透社,衣架的企業核心系統是基于低代碼平臺進行的自研,從產品研發、到生產供應鏈、ERP、終端門店管理等都通過低代碼來實現,使用場景廣泛。

因企業在數字化轉型中,可以通過低代碼平臺建立開發標準,作為企業自研平臺的底座去規劃,降低維護成本。

對于 CIO 來說,低代碼能夠快速響應企業個性化業務管理需求,避免與 IT 服務提供商重復工作,緩解 IT 壓力,讓非技術人員通過拖拉拽的形式得以實現流程配置以及二次開發,直接從需求到產品。

通常變革面臨的最大阻力來自組織內部,人總是天然畏懼不了解的事物。《創新者的困境》一書中寫道,這些傳統托管服務供應商寧愿投入大量時間維持現有收入來源,也不愿真正幫助他們的客戶獲得新的競爭力。

而企業的發展始終是動態,項目也不可能單向運作,在當前內外環境復雜的大背景下,對于 CIO 來說,擁有不避險的心態尤為重要。

穩增長離不開制造業。當前中國 4000 多家專精特新企業中,多聚焦于制造業。對制造業來說,受疫情影響較大的兩方面不外乎供應鏈和人。

疫情對整個制造業的供應鏈,特別是對物料影響較大,而企業通過數字化能夠快速做出相應調整。比如及時通過線上對供應商庫協同轉移,物流預約進場,將不同客戶做分類管控,把當前能夠掌握到的物料排程前置,對因為異常情況未能及時到達的物料排程挪后。知悉整個生產周期范圍內所有訂單的物流信息,并準時根據交付實例做物流直發或轉貨。

其次,制造業屬于勞動力密集型產業,人員招聘本就是難題,再加之疫情讓人員流動性差。制造業在朝著工業互聯網向智能制造的推進過程中,可通過數字化去做相關供應和產線改善,導入自動化工具來提高生產效率,逐步讓業務標準化,一定程度可以緩解疫情帶來的人力短缺難題。

但需要將投入去跟公司經營結合,CIO 去衡量判斷企業所有經營行為的投入和產出是否匹配,是否具有價值。如果沒有價值,會對經營有明顯折損。

邵佳宇告訴牛透社,信息化其本質還是在做企業管理,不能撇開業務和管理去談信息化,以及要圍繞解決企業短期、中期、長期的經營管理目標,結合企業的實際問題去實施信息化。

企業在數字化轉型之中,低代碼容易成為 CIO 的選擇。但低代碼從目前技術發展趨勢來看,當面臨企業較多復雜業務場景時,實現難度會比較大。另隨著企業相應業務流程根據市場變化需求所進行調整下,每新增一個業務用戶,就帶來相應差異。

胡明勇告訴牛透社,如果從當前數字化全價值鏈的軟件布局來看,從市場到研發到制造到供應鏈再到服務,相應平臺軟件的主要業務已經基本打通。但業務是變化的,隨著不斷運營會新增需要改善的地方,當面對受外部影響大的業務,已經實現封裝的低代碼業務流程很難去管控和使用。

所以低代碼在制造業領域,主要用于相對固定的內部業務供應流程配置,比如簽審流程配置,固定供應數據集等,這類流程配置相對簡單,跟外部客戶關聯性弱。

而對于更復雜的流程,以質量管控過程為例,生產多為離散式混線生產,需要同時并存多種管控模式質量標準,且并存需求有增有減未必會同步。當面向市場后,一旦需要改動,已經封裝好的現有業務流程難以去做配置。

另外,企業在做數字化轉型時,由于打通全價值鏈不單是業務模式的改變,乃至組織的改變、人才的改變、文化的改變等,不同類型不同規模的企業,所面臨的實際問題不同,企業要去思考如何進行高質量的增效。在數字化轉型上做得好能讓企業煥發更強的生命力,反之則會踩到“坑”對企業產生一定負面影響。

最后,即便打通全價值鏈后,各業務板塊圍繞對應的業務模式去做的業務能力提升,從企業樹立目標到完成目標,也只完成了前期階段。而 DevOps 是貫穿軟件全生命周期,不僅限于開發階段,后續階段仍需根據市場變化、技術發展趨勢、用戶需求變化,再次制定下一步的具體舉措來持續提升。

當前行業普遍三五年一更迭,再加之疫情,更為企業發展增添其不確定。在提到 CIO 要具備前瞻性思維時,胡明勇舉出一個形象例子:“如果一家公司一個 CIO 做的事情永遠都是在救火,這家企業可能就離關閉不遠了。”

挑戰中往往也蘊涵著機遇。

當前,低代碼已廣泛應用于各行業,據 T 研究發布的《2020 中國低代碼平臺指數測評報告》顯示,其中以 TMT(電信、媒體與科技,含系統集成商等軟件公司)、制造業、金融業與零售業的占比較高。低代碼產品通過可視化的方式對系統的數據基礎、流程規范和操作界面進行配置,來配合業務場景工作流。

疫情大環境下,還會出現更多居家辦公場景,企業應做好充分決心并意識到,通過協作軟件進行的在線辦公更加多樣化,靈活化。云辦公的流行,也讓企業對于業務在線化的需求愈發迫切,這尤其考驗企業的云上辦公能力。

而隨著公有云占比采購的逐年上升,企業業務線上化的趨勢還將進一步釋放云計算能力。原先傳統招標模式耗時長、不適合當下業務線上化的多變場景,對于中小型企業,低代碼有助于企業中臺+前臺應用快速開發與起量。

不脫離業務場景的低代碼,才能成為 CIO “同行”

2020—2024 年中國公有云市場規模與增速 數據來源:IDC

從當前國內行業整體使用低代碼的情況來看,大多數行業尚處在早期試驗階段和初步投入階段,鮮少有行業達到多維布局,更談不上深度使用的企業。這在一定程度上,為低代碼帶來大幅可提升空間,可以深入行業逐步完成標準化產品與服務,未來仍將和標準化軟件形成互補發展。

邵佳宇認為低代碼未來主要可以考慮兩個方向,其一是業務在線化,把更多原本在線下處理的業務搬到線上;其二是借助類似 RPA 工具,讓一些場景通過機器人工具徹底實現無人自動化。

胡明勇認為國內的低代碼廠商,相對于國外工業軟件的多年積淀,國內低代碼廠商起步略晚。

但隨著當前中國正在進行的“制造 2025”、“工業互聯網+智能制造”的背景下,廠商也應承擔起此使命,從小到大、于點即面、由易到難去推進,但需要平衡自身經營和市場接受度,即回歸到經營本質。

隨著近年更多大型企業已基本完成平臺布局,相應難點轉為每年在運維上投入的二次開發費用,這為低代碼廠商提供了機遇進行匹配。對企業來說,低代碼能夠減少版本升級的維護精力和新增功能的費用投入。產品邊際費用低,則帶來更高的毛利率。

但低代碼對于跨行業領域的相應數據集或者是功能模塊,差異化場景難以去實現配置和封裝,企業跟企業之間只要管理上存于差異,在業務流程及數據呈現效果上就有不同。低代碼廠商要做到“通用”,仍需去探索大量針對性的場景解決方案,以及去做大量技術升級。

從行業情況看,低代碼對同行業相應的業務領域、業務需求,相應廠商進行梳理,把固化的機會、業務、數據、流程,去做通用化歸類。一旦固化好標桿模式,低代碼能具有好的范式推廣效果。但對于跨行業由于場景不一樣,實則比較難推廣。

一位制造業的 CIO 向牛透社表示,他擔心低代碼廠商所提供的實際功能不及它的出售價值,比如高并發低時延的系統需求非常多樣,甚至需求還會二次開發,低代碼就很難滿足。但他也表示,如果低代碼能實際幫助解決后續的運維問題,成本又低,會考慮通過低代碼為企業降本增效。

不過當前尷尬之處在于,頭部企業大多自建低代碼平臺,小廠沒利潤,甲方不考慮。而對于類似接入銀行網關的特性需求,如果平臺方并未提供相應功能,則依舊需要平臺方提供編碼,低代碼就無法滿足其需求,這意味著低代碼和純代碼混合將長期存在。

這或為低代碼廠商帶來啟示,需要找到同一維度競爭下的差異點,并向客戶提供足夠的高可用和擴展性要求。

正如達爾文的名言所說:“能生存下來的并不是最強的物種,而是對環境變化最有調整適應能力的物種”。

今天的企業中,更需要具有前瞻性思維的 CIO 來引領企業數字化進程中的大方向,并且能及時跟上用戶需求來隨時調整產品服務戰略。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牛透社”(ID:Neuters),作者:周曉莉,36氪經授權發布。

資深作者牛透社
0
相關文章
最新文章
查看更多
關注 36氪企服點評 公眾號
打開微信掃一掃
為您推送企服點評最新內容
消息通知
咨詢入駐
商務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