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為什么這么難?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 (OECD) 秘書長 Angel Gurriá 在全球中小企業數字化倡議首屆圓桌會議開幕演講中指出,“沒有中小企業的參與,就沒有可持續的數字化轉型!”我國31個省區市2022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均重點提到了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問題。
文 | 李勇堅 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研究員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中小企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占了全部企業數量的99%以上,分布在產業鏈、供應鏈的各個環節。推動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有利于提高產業各個環節的信息協同度,構建全鏈條、全流程數字化生態,增強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自主可控能力,顯著地降低企業的研發成本、生產成本、流通成本、金融成本。因此,中小企業數字化也成為企業數字化轉型的重點。
正如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 (OECD) 秘書長 Angel Gurriá 在全球中小企業數字化倡議首屆圓桌會議開幕演講中指出,“沒有中小企業的參與,就沒有可持續的數字化轉型!”在我國,31個省區市2022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均重點提到了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問題。
然而,中小企業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存在著不少主觀和客觀上的難點問題。
從主觀上看,中小企業對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的發展階段缺乏了解或有理解偏差,意識不到企業轉型發展的必要性和未來轉型的必然性,在主觀上存在不知道轉、不想轉、不敢轉的問題。通過實地調研發現,很多中小企業主對數字化只知道基本概念,對其基礎條件、具體流程、發展階段等缺乏了解,因而不知道數字化轉型具體為何物,意識不到企業數字化轉型發展的必要性和未來轉型的必然性,企業缺乏轉型的主動性。
中小企業數字化基礎差,數字化轉型需要從其數據收集、生產流程、管理模式等底層結構開始,工作量大,耗時長,從數字化實施到數字化轉型實現需要7~9年,在短期內效益不明顯,很多企業對數字化轉型有畏難情緒,不愿開始進行數字化轉型。企業還對財務、技術等商業機密數據的安全懷有疑慮,不敢進行數字化轉型工作。
從客觀上看,當前社會上對數字化的認知不統一、缺乏針對中小企業的投入較小見效較快的數字化解決方案、資金壓力大而且對數字化轉型的投入與產出缺乏清晰的計算方案等問題,也困擾著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
從現有的數字化轉型方案來看,大部分解決方案提供商都熱衷于做面向行業大型企業的數字化升級改造通用方案,很少有服務商能夠深入到中小微企業的實踐,根據中小微企業研發、設計、生產、營銷、管理、服務等場景,提供更具針對性的解決方案。
從轉型成本看,數字化轉型涉及到數字化設備的投入、基礎設施改造、系統建設、運行維護等多個方面的成本,其前期所需要的資金量較大。而中小企業本身融資能力較弱,數字化改造對企業的資金壓力較大。
在另一方面,對數字化轉型能夠帶來哪些明顯的效益,缺乏通用而可信的計算方法,不但企業缺乏清晰的認知,很多行業內的數字化服務企業對此也不清楚。由于沒有明確的投入產出核算方法,金融機構也無法為數字化轉型提供更多的金融支持。
中小企業數字轉型的適用型人才嚴重不足。調查顯示,中小企業中數字化相關人才平均占比僅為20%,只有15%的企業建立了數字化人才培養體系。而且,中小企業對人才的吸引力不夠,很難招聘到高素質的數字化人才;現有的員工文化程度普遍較低,對數字化知識基礎較差,人才培養難度較大。
中小企業數字化的重要意義和潛在收益,以及所面臨的現實問題,需要政府、社會、平臺、企業等多方面共同努力,以加快推進數字化進程。
一是建立政府與平臺合作機制,以“政府引導+市場主導+平臺應用”的方式,提供更具有針對性的中小企業數字化解決方案,形成生態伙伴,降低數字化轉型門檻。
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過程中,提供各類解決方案的平臺能夠發揮較大的作用,因此,政府在制訂政策時,需要優待考慮與平臺企業的合作機制,從而將平臺在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中的作用更好地發揮出來。鼓勵平臺深入行業、企業實踐,依據各行業數字原生程度高低差異,針對不同行業、不同規模、不同工藝的企業,提供更富有針對性的解決方案。
鼓勵開發者找準中小企業的痛點,積極面向中小企業的需求,開發生產流程數據化、訂單在線管理、生產能力共享、設計能力服務化解決中小企業行業共性問題的輕量級應用,實現從“大建設大投入”到“小應用大推廣”方面轉型。
在這個方面,政府部門要通過標準制訂、數據采集、數據開放、數據共享等措施,為平臺企業開發解決方案提供支持,并鼓勵以平臺為中心,構建生態伙伴體系。例如,法國,政府推出了持中小企業數字化的公共在線平臺—FranceNum。在我國,一些互聯網平臺已開始打造低成本的數字化轉型工具箱,例如,騰訊基于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云計算開發了以“千帆產品”為代表的多種多樣可應用于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的技術工具和安全工具,并將企業內外部的合作伙伴連接起來,形成了一個助力數字化轉型的生態。
二是建立數據標準、數據收集、數據交易、數據共享、數據安全等方面的制度體系。
數據是數字化轉型的核心要素。要建立起中小企業數據標準,使其數據能夠全面融入到產業鏈、供應鏈,并作為服務商提供解決方案的基礎。要建立數據融通共享機制,鼓勵企業在行業、供應鏈、產業鏈內進行數據共享,建立數據交易機制更好地發揮數據要素的作用和功能。鼓勵運用區塊鏈、隱私計算、數據沙箱等技術,解決數據共享、流通過程中的安全問題。
三是建立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的要素保障機制。
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首先面臨著資金要素的障礙。要充分發揮政府資金的種子作用,以稅收優惠、專項基金、扶持資金池為牽引,建立政府資金效應評價和追蹤問責機制,使資金投入和使用效率最大化。要建立起數字化轉型的財務核算體系,使其成本和收益更為清晰,明確數字化投資的預算和風險,科學計算數字化投資回報周期和效果,從而使企業有決心投入更多的資金到數字化過程中。
同時,通過清晰的數據,推動金融機構為數字化提供更多的資金支持。鼓勵金融機構創新數字化轉型專項金融產品。建立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的人才保障機制。要鼓勵具有數字化轉型實踐經驗的企業,與平臺企業合作,針對具體行業與具體流程環節,開發一些具有實用性的“微課程”,從而減少培訓的負擔。推動高等院校、職業學校與服務商、企業合作,培育一批既懂生產工藝又熟悉信息網絡技術的專業人才。
四是建立大中小企業數字化的協同應用生態。
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過程中,仍有不少企業缺乏主動轉型的意識,對政府力量、扶持政策等過度依賴,其背后的原因,除了主觀因素之外,更重要的是,數字化協同應用的生態尚不完善。要支持通過數字化實現產業鏈供應鏈協同、數據協同、工藝協同、生產模式協同,鼓勵行業龍頭企業發揮優勢,打造數字化智慧化供應鏈產業鏈,從而推動中小企業以數字化轉型主動對接。
注重培育一批專業數據處理、軟件開發、解決方案集成等方面的企業,為中小企業提供數字化轉型的專業服務,形成軟件、硬件、數據、開發、測試、安全、應用、標準等諸多方面協同的數字化生態。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騰云”(ID:tenyun700),36氪經授權發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