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云垂直生長 京東云橫向拉伸
一個企業背后還站著一個行業內的所有企業,一個產業背后站著千千萬萬個產業,一座城市背后則屹立著中國660個城市。如今,京東云數智化供應鏈能力正在發揮這種群集效應。
作者|耳東
出品|產業家
原標題《京東云,走進產業數字化深處》
每一個不確定環境的變化,都會帶來社會經濟產業格局的變革。
2003年非典突然襲擊,物理隔離硬性要求下,C端用戶消費陣地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從線下轉移至線上。一場病毒關閉了人們的社交接觸窗口,卻使得彼時還處于萌芽階段的中國電子商務駛入快車道,創造出今天的中國兩大電商巨頭企業——阿里巴巴與京東。
正如《反脆弱》中所說,風會熄滅蠟燭,卻也能使火越燒越旺。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2020年,疫情這只黑天鵝沒打聲招呼就來了,人們再一次被隔離,但不同的是,C端的線上化早已完成,過去十年中國移動互聯網的蓬勃發展讓需求側基本全面實現在線化,這一次被抬上變革手術臺的,是B端。
B端數字化的故事其實5年前就有了開端,為了推動中國數字經濟發展,工業互聯網已經被連續5年的寫進政府工作報告。而疫情如同催化劑,根據IDC、Cartner等相關機構的統計數據,疫情使企業上云加速了至少1至3年。
不可否認,隨著中國云廠商的發力,工業企業的數字化轉型獲得了成效,在《2021中國數字企業白皮書》中,2021年數字化轉型在行業處于快速追隨者地位的企業數量占比為47.5%,而這個數據在2018年的時候僅有17.1%。
但問題在于,隨著大多數云廠商底層的數字化能力的輸出,人們意識到,將產業供應鏈數智化似乎優先級更高。
作為數字化時代的新型生產力,在推進產業數字化這條道路上,云計算們走的路線并不一致。
這種不一致從云計算產業興起之初就分為了兩個流派,一類偏IT基礎架構的云化,通過虛擬化的資源池,讓計算、存儲等能力按需調用;一類是不僅提供存儲、計算、數據處理等資源,更注重輸出應用和業務,以基礎架構+應用+業務的開放與云供應。
對標到中國云市場,阿里云和京東云就是這兩個流派的代表,一個垂直生長,一個橫向拉伸。
阿里云一直以來都在強調做深基礎,并提出了“向下增長”的理念,在底層上去做持續投入。前不久的阿里云峰會上,阿里云還提出了今年最重要的策略B2B,即回到云計算的本質,做深基礎,夯實底層。
而京東云走的是以供應鏈為核心的重實踐路線,通過打造供應鏈數智化能力去推動產業數字化進程。以本次2022京東全球科技探索者大會之京東云峰會為例,在會上,京東云首次展示了數智供應鏈全景圖,發布七大應用場景,四大領先技術,以及12款領先技術產品,全面展示了其在零售、能源、城市、金融、工業制造和大型企業眾多行業的產業實踐。
其實兩者的路線都沒有問題,前者更注重底層的基礎建設,后者對供應鏈數智化能力的打造更高。不過兩個月前,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基于15000多家中小企業的數據,發布了《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分析報告(2021)》。
報告顯示,2021年中國處于初步探索的企業占比為79%,處于應用踐行階段的企業占比為12%,達到深度應用階段的企業占比只有9%。
9%這個數字,意味著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取得了一定發展,但絕大多數依然處于初級階段,而要讓身處產業的中小企業數字化進一步得到深度應用從而推動中國產業數字化進程,關鍵就在于數智化供應鏈。
著名供應鏈專家馬丁·克里斯多夫早就說過,未來的競爭不再是企業之間的競爭,而是供應鏈與供應鏈之間的競爭,供應鏈是制造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發展供應鏈已經是一種大趨勢。“十四五”規劃也明確指出,推進產業數字化轉型,要實施上云用數賦智行動,推動數據賦能全產業鏈的協同轉型。
企業做到自己的簡單數字化,只能算是初步探索,但蘋果公司出廠的產品為什么能得到消費者認可?除了它自己研發的ios系統優勢,還得益于它的供應鏈——它做到了從上游到下游的全數字化,從供給端到消費端,打通了這個供應鏈條。
今天的商業環境變換速度是過去的十倍甚至百倍,這一點從近些年手機廠商每年發布新機的速度就能窺探,功能機時代每年發布的新機數量與現在對比,簡直不值一提。這只是在電子產品行業,放到成千上萬個行業,也是一樣,而當消費者口味變化越來越快,一個公司的存亡速度相應也會變快。
因為一旦你跟不上消費者的口味,消費者就會拋棄你,你的產品就會滯銷。
這就要求企業需要更快更敏銳地捕捉到需求側的變化,以最快速度回應需求組織生產,而圍繞數智供應鏈的數字化轉型,是更高效的方式,因為它能以系統化的全鏈路視角,精準推進產業各環節的數字化轉型。
更關鍵的是,中國是聯合國產業分類中擁有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41個大類和666個小類。多,不僅意味著齊全,也代表著場景的繁雜,相應地,數字經濟落地時也會隨著場景的繁雜而表現不均衡或不充分。
只有將供應鏈場景和數智化技術深度融合,才能實現企業的高效轉型,數智化供應鏈能覆蓋到產業數字化過程中的各類場景及多種業務的需求,能圍繞上下游企業、生態伙伴、市場參與者,去整體思考數字化是否能夠帶來有效的成本下降、效率提升、體驗改善。
但這種供應鏈數智化的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養成。
中國工業產業鏈條上的主體是中小企業,對于這部分群體而言,它們基本不具備構建數智供應鏈的能力。
其一是中小企業本身融資能力較弱,數智化改造對企業的資金壓力較大,其二是它們不具備供應鏈基本設施、不具備前沿技術能力,而這是數智供應鏈的核心。
數智供應鏈=上云+通鏈+賦智,這是一場圍繞全鏈路的變革,而國內云廠商中,京東云從一開始就走上了這條路,引領性地為產業鏈上的企業提供數智化供應鏈能力,且這種能力的聚合與京東近二十年的積累息息相關。
2007年頂著外界質疑聲,京東選擇“重”做供應鏈,到今天15年的時間京東都沒有變心。2018年,京東對外稱自己不是一個電商,而是一個技術供應鏈服務公司,而這句話到2020年時,成為了京東集團的戰略定位——以供應鏈為基礎的技術與服務企業。
當年末,京東云內部召開了一次會議,討論京東云和其他云有何不同。那場會議最后得出的結論是:如果說中國要有懂產業的云,那京東就要去做那朵最懂產業的、最開放的云。
之所以阿里云與京東云走的路線不同,就是因為二者出身不同,前者具有平臺慣性偏基礎設施,后者根植于自身電商、物流、金融等業務,基于京東多年做供應鏈的產業服務積累,京東云血液里活躍著產業的基因。
京東云離消費端和產業帶也更近。羅馬不是一日建成,這得益于京東過去15年在供應鏈基礎設施的構建布局。
以2010 年京東拿下上海亞洲一號的儲備用地至今,京東已經在全國 30 個省份拿下30多座城市的土地使用權,以便其隨時能把倉庫建到離產業帶和消費者更近的地方。根據官方數據,京東物流在全國有43 座亞洲一號大型智能物流園區、約1400個倉庫、210個分揀中心、1700個云倉、7200個終端配送站。
龐大的地面基礎設施建設讓京東在全國94%區縣、84%鄉鎮能實現當日達或次日達,同期菜鳥網絡的這個數據只有59%。而更廣的鋪設、更快的速度意味著京東云能更早一步利用大數據分析技術感知需求趨勢的變化。
技術,是云廠商持續穩定為產業進行數字化賦能的壓艙石,而在京東集團戰略布局中,技術是交易與服務外的第三條增長曲線,京東云則是京東集團對外輸出技術與服務的核心品牌。
每一次京東萬億級交易成功的背后扛住不斷上漲流量洪峰的,就是京東云。以剛過去一個月不到的京東618來說,面對今年更加復雜的618場景,京東云憑借混合多云操作系統京東云云艦,以超300萬容器支持供應鏈快速響應需求變化,扛住了618開啟的前10分鐘里每秒用戶訪問峰值129%的同比增長。
其中的京東云云艦,是全球最大的容器集群之一,在全球范圍內實現主流云廠商、72個大型數據中心、近百個邊緣數據中心、數十萬智能物流終端的大規模異構基礎設施統一調度與管理,全面兼容各類基礎設施,能最大化屏蔽底層差異,支持業務跨區域拓展、多云、多設施統一管理。
這種高度兼容性對于產業數字化而言是必要的,因為工業的繁雜性從根本上就對兼容性提出了高要求。
而基于京東這個大生態,集團各業務的融合協同,包括京東零售的智能供應鏈能力+京東物流的智能揀選系統+京東數字供應鏈管理平臺+京東云的技術基座,各部門協同下能對供應鏈產生更高效調度,持續降低成本提升效率。
檢驗真理的唯一途徑就是實踐,京東云數智化供應鏈能力已經作用于單家企業甚至城市產業。
汽車行業是典型的供應鏈高度分散行業,連小鵬汽車創始人何小鵬都覺得汽車供應鏈難做,與此同時,汽車消費者數字消費個性化需求也在日益增長,這就要求行業在產品研發、生產、采購、售后服務等業務流程所有信息關聯交互,可難點是,設計端、生產端、供應鏈端、銷售端、售后服務端的信息難以橫向集成。
北汽就是遇到難題的企業之一。2019年,為了解題,北汽選擇與京東云牽手,建立數字化合作,京東云通過多云整合,將北汽19朵私有云、900臺不同SKU的服務器整合為集團一朵云,并以京東云混合云平臺為統一入口,節約了70%系統重復建設成本。
前不久,雙方又深入合作,全面深化雙方在數字化領域的戰略合作,以數字化為基建和平臺,以汽車行業服務供應鏈為主軸,涵蓋數字基礎設施、智能制造、工業品采購、無人智能物流車、數字化營銷及用戶運營、汽車后服務平臺、智能供應鏈、數字化經營平臺等全鏈條。
京東云數智化供應鏈是要在服務于北汽降本提效增收的同時,與北汽一起共同沉淀可以向行業開放的能力和資源。
除了企業個體,京東云數智化供應鏈也對產業集群產生正向影響。
常州,是一座以制造業聞名的江南古城,可盡管城市里有大量制造企業,由于訂單不穩定,企業存在大量未被利用的閑置產能,在市場也無法形成競爭力。
針對這個問題,京東云與智云天工、常州移動,基于京東云的技術支持共同打造了5G+AI工業制造云平臺,人們給這個平臺賦予了一個稱號——超級虛擬工廠。
生產新能源園林設備的格力博就是工廠的受益者,借助京東云對消費端大數據的建模分析,格力博掌握到洗拖一體機的市場空間,孵化出相關產品,超級虛擬工廠通過線上線下渠道將消費者的購買需求在云端聚合,把訂單聚集起來統一下發給工廠,短短幾個月格力博的新款洗拖一體機接到的訂單高達5萬余臺。
此外,格力博還依據超級工廠提供的數據對供應鏈上生產線進行智能化改造,使其具備家電產品生產能力,創建了對應新品牌,進行相應新品生產,拓展自身增長空間。
當然,格力博只是整個常州制造業的冰山一角,根據數據顯示,截至去年底,常州超級虛擬工廠已成功接入區域內300余家工廠的3萬多臺設備,幫助企業成功消化剩余產能,增加了就業人數,不僅快速將區域產能有效聚合,還從產能結構進行有效優化和提升,實現產業結構轉型升級。
同樣被改變的,還有河南鶴壁。
河南是我國傳統的農業大省及人口大省,也是新興的工業大省,鶴壁立于河南北邊,比深圳稍微大一點點。
京東云將數智化供應鏈能力賦能到助力鶴壁智能制造產業園,PC導電膜、藍牙耳機、無線鼠標、無線鍵盤等3C產品從下單到交付,產業鏈上各個企業高效協作,實現效率與質量的雙向提升,并無縫對接京東生產營銷上的一系列完整配套資源,幫助商家實現了降本增效。
這不僅是促進企業降本增效,也是在帶動傳統產業實現數字化和數智化。
而近年來,京東云還帶著三把利器——數智化供應鏈能力、新經濟產業基礎及領先數字技術創新能力,與鶴壁這座城市持續深化合作,助力其構建新型智慧城市基礎設施體系,落地了京東云(河南)云計算大數據產業基地、交通大數據平臺、醫療大數據平臺、應急保障、物聯網、城市智能服務、政府智慧采購、司法拍賣等多個智能化示范應用,從而推動鶴壁以數字政府引領數實融合創新發展,走上一條特色老工業基地振興之路。
從企業到產業再到城市,這是京東云數智化供應鏈能力從點到線再到面的落地應用,而廣義來說,一個企業背后還站著一個行業內的所有企業,一個產業背后站著千千萬萬個產業,一座城市背后則屹立著中國660個城市,京東云數智化供應鏈能力正在發揮群集效應。
在更深的意義上,京東云數智供應鏈關注到一個過去被忽略的角落——農村。
農村是中國的根,農村變革是中國社會變革的核心,可相對于城市,農村的數據化基礎弱,容易在數字經濟發展中形容城鄉之間的數字鴻溝。
民之所呼,政之所向。國家鄉村振興局副局長洪天云前不久在“中國這十年”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中指出,要強化產業幫扶,重點支持聯農帶農富農產業發展。問題是,在農村地區,其供應鏈、產業鏈依然比較分散及薄弱。
具有數智化供應鏈能力的京東云關注到了這個板塊,并通過打造統一、開放的供應鏈體系,打通鄉村供給兩側的正循環,助力農村地區的特色農產品走向更廣闊的市場,從而帶動帶動資金、技術、人才更快速向鄉村集聚。
在鶴壁,崗坡村飲馬泉薯業專業合作社自2019年入住京東云數字經濟產業園,合作社產值連年翻番,有效帶動本地2600余戶農戶依靠紅薯產業走上脫貧致富的新路徑。
在江蘇,京東云與江蘇一直在聯手建設數智鄉村,過去已經與宿遷市泗陽縣、南通市如東縣合作共同打造了電子上午進農村示范項目,近期雙方再次達成合作,依托京東云數智鄉村全景能力,通過京東云最具優勢的數智供應鏈能力下沉到鄉村,賦能農業生產,為農產品上行打通斷點,進而實現鄉村振興。
現代管理學大師彼得·德魯克曾說過,企業存在于社會的目的,是為客戶提供產品和服務,而不是利潤的最大化,企業的第一任務是承擔社會責任,其次才是盈利,誰違反了這個原則,誰就可能被市場淘汰。
“沒有一個組織能夠獨立存在并以自身的存在作為目的,每個組織都是社會的一個器官,而且也是為了社會而存在。”
國家在戰略上在鼓勵中國高科技企業貢獻自己的力量帶動鄉村振興,鄉村振興近兩年在國家戰略高度不斷提升,而作為科技企業,京東云不僅是在為鄉村振興注入科技活水,也是在踐行自己作為中國科技企業的責任與擔當。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產業家”(ID:chanyejiawang),作者:耳東,36氪經授權發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