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一区二区_午夜视频99_免费白白视频_中文字幕一区免费

阿里云上市計劃解讀:中國移動、京東云將有大動作?

牛透社
+ 關注
2023-06-08 10:08
891次閱讀
 
阿里云上市計劃解讀:中國移動、京東云將有大動作?
阿里云的上市,將成為云行業的一個新轉折點。
阿里云創立至今最重大的變革信號,自今年以來持續釋放。如果將這些信號概括成關鍵詞,它們包括“組織變革、大模型、大降價、王堅回歸、上市計劃”。這些詞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關聯,在阿里云的競爭壓力與日俱增之時,它們共同組成了富有想象力的新故事: 阿里云的上市,將成為云行業的一個新轉折點。
借助上市,阿里云將進一步深入到國內不同行業的上云、用云進程中,也將重塑與電信運營商之間的關系。互聯網系的其它云服務商如騰訊云、京東云,同樣可能會推出上市計劃,屆時,“電信運營商云+互聯網云”將成為新的組合,這會在國內云服務市場上產生更加深遠的影響。

01

今年以來,阿里云動作頻頻。3 月 28 日,阿里巴巴集團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張勇宣布 啟動“1+6+N”組織變革 ,這被認為是“阿里巴巴 24 年來最重要的一次組織變革”。根據這一方案,阿里云作為六大業務集團之一,將成立董事會,實行 CEO 負責制,“將有獨立融資和上市的可能性。”
而在這一重大調整之后,阿里云就在 4 月 11 日舉辦的阿里云峰會上推出了大語言模型“通義千問”。張勇認為,“面向 AI 時代,所有產品都值得用大模型重新升級。”“阿里云會將 AI 基礎設施和大模型能力向所有企業開放。”緊接著,在 4 月 26 日,阿里云在 2023 合作伙伴大會上宣布史上最大規模降價,其中部分產品降價幅度高達 50%。
正當外界對上述消息眾說紛紜的時候,阿里云在五月又接連爆出兩則重磅消息:十年前卸任的阿里云總裁王堅將以全新的身份重新加入阿里云;未來 12 個月,阿里云將從阿里集團完全分拆并完成上市
這些動向,每一個都吸引了眾多媒體的關注和報道。如果將這些消息串聯起來加以分析,就會發現它們形成了一個 阿里云面向未來二次創業思路的消息“閉環”: 以組織變革始,以確定上市終。
這體現出阿里云為了能夠更獨立面向市場,進一步縮小與微軟、亞馬遜的差距,進而成為世界級企業,必須要有全新的商業思路和邏輯。 這其中,上市是手段,大模型、大降價、王堅回歸是推手,以此為契機,持續強化業務戰略,不斷優化組織和運營,才能寫出更加動人的阿里云新故事。
在阿里巴巴集團旗下所有業務版塊中,阿里云顯得十分特殊。
與其它基于消費互聯網的業務版塊不同,阿里云在客戶群體、客戶特征、商業模式、發展階段、市場環境等方面均存在巨大差異,可謂是阿里巴巴整體業務的技術基礎和支柱,一直都被集團層面寄予厚望。2022 年底,阿里云高層變動,阿里巴巴董事會主席兼 CEO 張勇兼任阿里云總裁,加上王堅的回歸,足見阿里云在阿里巴巴集團內部的重要程度。
對于王堅回歸阿里云,科技評論人士王如晨對牛透社表示,阿里云創始人是個無法逾越的象征符號,有利于重振士氣與信心。
作為阿里巴巴集團技術委員會主席,王堅是個戰略家和與組織體系架構師,有著出色的感召力,也能把控方向。同時,王堅的中國工程院院士身份,包括公共言論,尤其有利于政企等關鍵行業的滲透,這一身份也有利于阿里云的品牌重塑。從組織力與領導力方面來看,王堅能夠局部補充逍遙子技術和工程背景的缺失。此外, 王堅的回歸,也能夠成為阿里云 IPO 周期的“門面妝點”,有助于優化治理結構。
從市場地位和營收來看,阿里云無疑有著極大的發展潛力。
研究與咨詢機構 Gartner 發布的 2022 年全球云計算 IaaS 市場排名顯示,阿里云全球排名第三,亞太市場排名第一。Canalys 中國云計算市場調研報告數據則顯示,2022 年,阿里云的市場份額占比達 36%。財報顯示,阿里云在 2023 財年總收入為 772.03 億元,經調整 EBITA 利潤為 14.22 億元,同比增長 24%,連續兩年實現盈利,是國內唯一實現連續盈利的云服務商。
早在幾年前,高盛對阿里云的估值就已超過千億美元。按照張勇的說法,阿里云是從一個阿里巴巴里延伸出的另外一個阿里巴巴,無論此言是否夸張,以阿里云如今的規模,可以想見的是,身為阿里巴巴分拆最徹底的業務板塊,阿里云越是獨立,發展得就越快。一旦成功上市,阿里云將會提供一個全球范圍內云服務商發展路徑的全新樣本案例。

02

在接受牛透社的采訪時,多位業界人士均認為, 大降價和大模型是為阿里云的上市“打前站”,不能簡單將阿里云掀起的大降價看作是又一次價格戰。 與此前的降價不同的是, 此次史無前例的大降價,與阿里云的“第二增長曲線”AI 業務息息相關 這也是阿里云上市最濃墨重彩的一筆。
近年來,AI 成為了阿里云最重要的關鍵詞,阿里云將其視為新的業務驅動力,特別是去年以來 ChatGPT 的火爆,與之相關的大模型產業,給予了云計算行業更大的想象空間,“云智一體”已成行業共識。 在阿里云看來,數字化只是產業基礎,智能化才是行業方向,如何實現 “讓算力更普惠,讓 AI 更普及” 這兩件阿里云最看重的事情,大模型提供了標準答案。
早在 2019 年,阿里就開始了大模型的研發,目前已形成了基礎設施即服務 (IaaS)、平臺即服務 (PaaS和模型即服務 (MaaS三層架構。 在今年的阿里云峰會上,阿里巴巴不僅推出“通義千問”大模型,而且阿里旗下所有應用都將接入“通義千問”。 據阿里云 CTO 周靖人介紹,未來在阿里云上,每個企業既可以調用“通義千問”的全部能力,也可以結合企業的行業知識和應用場景,訓練自己的企業大模型。
阿里云向外界描摹了一幅非常打動人的景象,但大模型的構建絕非易事。在與牛透社的交流中,有業內人士表示,大模型實際上經過了多年的研發和訓練,如今的大模型涵蓋算力、算法、網絡、大數據、機器學習等諸多領域,這需要超大規模基礎設施的支撐,需要 AI 和云計算的深度融合,而這正是阿里云此番大降價的邏輯所在。
一方面, 雖然國內云行業發展速度快,但云計算滲透率相較全球水平仍存在差距。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的統計數據顯示,我國企業的上云率僅有 30%,增長空間巨大。另一方面,對于已上云的企業而言,由于技術架構的變化和應用場景的增加,對于云的要求,較以往變得更多更細,隨著國內云計算產業規模的擴大以及 AI 大模型的落地應用,上云企業對于算力、存儲的需求將前所未有。
而阿里云通過降價手段, 不但可以進一步提升云計算在不同行業的滲透率,擴展用戶的群體、規模和黏性,而且可以通過普及算力,驅動非互聯網行業從簡單上云到深度用云。 同時,阿里云希望此番基于公有云的大降價,能夠引導更多客戶采用公有云的服務模式,這會邁向一個良性循環:
阿里云通過門檻更低的算力資源擴大云服務規模,企業客戶數據量級的增加,讓基于公有云的大模型和專屬模型得到更多更好的訓練,伴隨著大模型的日漸成熟,又反過來可以更好地滿足客戶需求,從而夯實阿里云在云、AI、大模型領域的優勢地位,也為阿里云的上市添加了更充足的底氣。

03

但阿里云的上市之路并非坦途。牛透社在瀏覽阿里云五年來的財報數據時看到,阿里云五年來的營收增速不斷下降,這與政策、產業新形勢下,國內云服務市場的競爭態勢呈現出的新變化有關。
三大電信運營商的云業務,正在不斷攻城略地,有后來居上之勢。
市場研究和咨詢機構 IDC 發布的《中國公有云服務市場 (2022 下半年) 跟蹤》顯示,中國電信旗下的天翼云,以 10.3% 的市場份額,在中國公有云 (IaaS+PaaS) 市場上排名第三,僅次于阿里云和華為云。
從收入增速上看,三大運營商與阿里云等互聯網系云服務商形成了鮮明的對比。2022 年,天翼云實現收入 579 億元,同比增長 107.5%;中國移動旗下的移動云實現收入 503 億元,同比增長 108.1%;中國聯通旗下的聯通云實現收入 361 億元,同比增長 121%。
今年 4 月,中國電信董事長柯瑞文在業績說明會上提及,2023 年,天翼云的目標收入為千億元。而在中國移動召開的 2023 年移動云大會上,移動云能力中心總經理吳世俊稱,未來三年,移動云力爭突破年營收 1500 億元。這意味著,電信運營商的營收規模將開始超越阿里云。
“電信運營商的角色定位、行業屬性和資源渠道,讓他們在云服務市場上,特別是在政企市場上占有很大優勢。”有業界專家向牛透社這樣分析。 目前,云服務的“下半場”也已進入深水區,政務機構、央企國企是用云的主力。 在科技自立自強成為主旋律的背景下,有著信創、安全可信、自主可控、自主創新標簽的三大運營商,自然會成為政企客戶的首選,有些行業甚至設置了準入門檻。
因此,“近年來國內的政企大單,絕大部分都是由電信運營商獲得的,他們在政企市場上的影響力,遠非互聯網企業可比。
不過,上市對于阿里云的政企業務而言,可能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
張勇在給阿里云員工的公開信中提到,阿里云“將引入外部戰略投資者”。外部戰略投資能夠為阿里云帶來技術、市場、渠道等新資源,產生協同效應,這給了外界很大的想象空間。
在牛透社的采訪中, 多位業界人士認為,電信運營商入股阿里云的可能性很大。
艾媒咨詢 CEO 張毅在接受牛透社采訪時認為,阿里云未來將向信創產業方向發展,這需要引入國資或者央企背景的戰略資本進入,“電信運營商有可能會成為阿里云的投資方,不過是一家運營商入股,還是三家都入股,這對阿里云來說完全不同。”
在三大電信運營商的云服務中,中國移動發力時間較晚,2019 年開始,中國移動將云服務作為戰略性基礎業務,開始在市場上發起猛攻。上述業界專家表示,比起中國電信的天翼云,移動云的知名度相對低一些,“他們迫切想追趕上天翼云,這才是移動云最大的競爭對手。如果要實現未來三年突破年營收 1500 億元的目標,移動云這幾年的營收增速需要持續保持在非常高的水平上。在這個過程中,與互聯網系云服務商進一步聯手實現雙贏,是很有可能的。”
達睿咨詢創始人馬繼華也告訴牛透社, 如果運營商入股,中國移動入股的可能性最大。 因為中國聯通和騰訊已經成立與云計算有關的合資公司“抱團取暖”,中國電信與華為云淵源非常深,相較而言,中國移動的移動云與阿里云的合作就是“門當戶對、天作之合”。

04

在此基礎上,阿里云和電信運營商之間的關系也會進一步出現變化。
2020 年,我國提出 “新基建” 戰略,將云、網絡、算力視為重要基礎設施,加速各行各業實現上云等數字化進程。
2021 年開始,國家及地方 “十四五” 發展規劃紛紛出臺,云計算作為規劃中的重點產業,擔負著促進信息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助力產業轉型升級的大任,而電信運營商的業務重點不斷向云業務傾斜,身為數字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的國家隊和主力軍,加上有著網絡、數據、技術等天然基因,將從中扮演重要角色。
中信證券今年發布的《通信運營商行業研究報告》顯示,三大運營商有著覆蓋全國的 4G/5G 和寬帶網絡,以及占據國內 50% 以上的 IDC,有著帶寬成本優勢和 IDC 成本優勢。
基于云網資源,目前三大電信運營商均在加快推進云網融合,向社會統一提供算力及網絡資源。除政企資源外,這些同樣是電信運營商云業務的差異化優勢。
“電信運營商和互聯網企業各有優勢,在云計算市場上一直是競合關系”,上述業界專家表示,包括阿里云在內的互聯網云服務商旗下的很多數據中心,都是從電信運營商這里租賃的,每年需要向運營商支付高達百億元的帶寬費用。
為滿足不同行業客戶的業務需求,電信運營商近年來也開始打造 PaaS 和 SaaS 產品,這對技術能力的要求很高,囿于技術上的局限,電信運營商拿到的政企大單會分包給互聯網系云服務商,“但如果電信運營商入股阿里云,雙方的關系將與現在不同,合作將大于競爭。”
分析認為, 如果中國移動入股阿里云,雙方要比一般意義上的戰略合作更加深入,二者的關系將變為“戰略投資+技術支持+資源共享+生態共建”。
首先, 中國移動和阿里云能夠共同深入到國內政企市場獲得大單,面對行業客戶,阿里云提供技術支撐,中國移動提供算力、網絡、人力、運營、服務等資源,形成優勢互補;
第二, 阿里云的數字基礎設施能夠得到中國移動的加持,而中國移動在 PaaS+SaaS 平臺層面的建設,也能夠得到阿里云的助力,從而進一步完善數據庫、AI、算力調度等平臺,中國移動面向政務、金融、物流等不同行業的 SaaS 產品,無論在功能上還是體量上可以得到有效提升;
第三, 隨著云網融合的不斷推進,雙方在 AI、物聯網、智慧城市等領域會有更多機遇,將樹立更多行業標桿案例。
馬繼華告訴牛透社,未來,運營商與互聯網科技公司在云計算方面可以各取所長、優勢互補,共同為客戶提供整體解決方案, “阿里云的通義千問可以在政企業務方面發揮作用,提升數字政府和數字化企業的運營效率。因為政務領域的特殊性,是有可能基于數字政府平臺打造更加安全的行業大模型的。”
同時,電信運營商會與互聯網科技云公司一起構建更穩健的云網一體的數字化時代基礎設施,電信運營商與互聯網企業的業務界限將變得更加模糊,更加融合發展。
此外,多位業界人士認為,受阿里云上市影響,互聯網系其它云服務商也將啟動上市計劃。張毅就認為, 阿里云之后,騰訊云、京東云都有可能分拆上市, 目前京東旗下一些業務版塊的拆分上市條件已非常成熟,京東云分拆上市的可能性要高于騰訊云。
業界專家分析,屆時國內的云服務市場將會有新的變化,“電信運營商云+互聯網云” 這樣的組合會成為主流,中小云服務商的生存會更加艱難。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牛透社”(ID:Neuters),作者:海城,36氪經授權發布。

[免責聲明]

原文標題: 阿里云上市計劃解讀:中國移動、京東云將有大動作?

本文由作者原創發布于36氪企服點評;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資深作者牛透社
0
相關文章
最新文章
查看更多
關注 36氪企服點評 公眾號
打開微信掃一掃
為您推送企服點評最新內容
消息通知
咨詢入駐
商務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