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C擁抱可控核聚變,“人造太陽”何時升起?
核聚變的“SpaceX時刻”何時到來?
作者 | 木南
編輯 | 九月
電影《流浪地球》中,太陽即將毀滅,地球生態環境惡化,寸草不生,全體人類不得不轉移到地下,建起了一座可容納35億人的地下城。為了自救,科學家們試圖制造一萬座行星發動機,推動地球逃出太陽系,尋找下一個適合人類生存的恒星系。
每一座推進式行星發動機高達11公里,可以提供150萬億噸的推力,使用的燃料便是被稱為“人類終極能源”的核聚變。
可控核聚變被認為有望提供近乎無限的清潔能源,不過現實世界中始終流傳一個段子,“人類距離實現可控核聚變永遠還有三五十年”。
但2021年以來,國內外風險資本對可控核聚變的關注卻迎來高點。
據報道,核聚變工業協會(FIA)最新發布的報告顯示,過去一年,核聚變領域的私人投資額高達28.3億美元,一年的投資額超過了此前的投資總和。
今年上半年,國內2家成立不足1年的商業可控核聚變企業被投資機構爭搶,相繼完成兩筆數億元首輪融資,投資方囊括了十余家國內明星資本。在科技投資普遍保持謹慎的2022年,VC組團奔向這塊能源領域商業處女地——可控核聚變,無疑吸引眾多關注。
既然可控核聚變技術尚未成熟,國內外明星資本此時大舉進入,是否為時過早?與國家隊相比,創業公司的商業機會又在哪里?
帶著這些問題,「甲子光年」采訪了多位關注該領域的投資人,試圖揭開可控核聚變半掩的面紗。
1.“國內愿意研究核聚變的人可能只有個位數”
2019年,在中歐商學院一門課程的收尾階段,一位老教授提起可控核聚變,不無激動,“中國一旦能夠掌握可控核聚變,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指日可待。”
元禾原點合伙人樂金鑫坐在臺下,至今對這個場景印象深刻。這是他關注可控核聚變的起點,但當時,這個超前技術在國內創投圈幾乎鮮有人關注。
彼時他沒想到,3年后,自己與合伙人投資了一家商用可控核聚變創業公司星環聚能,從見團隊到確定投資,整個決策過程發生在一周之內。
樂金鑫告訴「甲子光年」,今年上半年,他與星環聚能創始人陳銳第一次見面,先對齊了投資需求。樂金鑫知道可控核聚變的重要性,但這次交流讓他意識到,團隊對這個前沿技術仍認知尚淺,亟需“補課”。
他立即帶著團隊前往成都,拜訪了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它隸屬于中國核工業集團, 成立于20世紀60年代,是中國最早從事核聚變能源開發的專業研究院。
這趟旅行幫助元禾原點在最短時間內系統了解了中國核聚變現狀及發展史,“學成歸來”,樂金鑫與星環聚能技術負責人譚熠又進行了第二次線上交流,結束后,便決定投資。樂金鑫強調,決策時間短,不意味著“拍腦袋”做決定,團隊經過調研相信,“可控核聚變商業化一旦成功,前景廣闊”。
除元禾原點外,星環聚能身后還站著順為資本、昆侖資本、中科創星、遠鏡創投、和玉資本、紅杉種子基金、險峰長青、九合創投、聯想之星、英諾天使基金、華方資本等10多家知名機構。
中科創星的決策更迅速。中科創星創始合伙人米磊對投中網提到,今年2月,他與陳銳和譚熠聊了兩個小時的技術,“就決定投了”。
除了星環聚能,另一家能量奇點同樣受到資本青睞。
今年2月,能量奇點完成近4億元人民幣的首輪融資,米哈游和蔚來資本領投,紅杉中國種子基金和藍馳創投跟投。
這兩家商用可控核聚變創業公司有著“雙胞胎”一般的相似性:成立都未滿一年、創始團隊堪稱豪華、上半年都拿到數億元首輪融資,此外,它們都沒有建成可成功運行的可控核聚變裝置。
但資本組團,出手快狠準,一個主要原因是國內商用可控核聚變創業項目稀缺,目前只有這兩家公司。
“國內能做可控核聚變的團隊極少,”險峰長青合伙人趙陽告訴「甲子光年」,“國內高校研究所里的核物理人才,大部分都是搞核裂變的,因為出了成果馬上就可以產業化落地。愿意研究核聚變的可能只有個位數,這個行業門檻非常高,外行不太可能進得來。可控核聚變是人類能源的終極解決方案,遇到合適的團隊,我們就果斷出手了。”
在企業技術與商業成果尚未明朗時,早期投資往往是在投“人”。
查看星環聚能創始團隊履歷,核心技術團隊來自清華大學工程物理系核能所聚變團隊——該團隊擁有 20 年球形托卡馬克裝置的運行經驗,創始人陳銳與公司技術負責人譚熠同時在清華大學任職多年。
能量奇點團隊融合了“海外”基因。公開資料顯示,能量奇點由多名理論物理、等離子體物理和高溫超導領域的海外歸國專家聯合創辦,團隊成員來自斯坦福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多所國內外名校及研究院所。
除豪華的團隊陣容外,讓十余家明星資本一齊出動,還有一個“外力”——商業化可控核聚變在海外受資本追捧,撩撥著國內VC的神經。投資能量奇點的米哈游總裁劉偉直言,“最近十年,隨著幾項關鍵技術的突破,商業公司和風險投資開始大舉進入這個領域,這種趨勢在美國尤為明顯。
據英國《金融時報》的不完全統計顯示,2021年,美國商業化核聚變吸引到的投資規模高達23億歐元(約合27.6億美元)。
其中,創下可控核聚變私人投資最高紀錄的美國公司Commonwealth Fusion Systems(CFS),在2021年11月,宣布完成超過18億美元的B輪融資,用于將聚變能源商業化,比爾蓋茨、索羅斯、Marc Benioff、谷歌母公司Alphabet、DFJ Growth等一眾大佬紛紛參投。
在眾多國內外投資人及專家學者眼中,可控核聚變的邊際收益足夠高,一旦實現商業化,足以改變整個人類文明的發展方向。
但對更多人來說,“人類終極能源”可控核聚變,仍然是一個遙遠而陌生的技術。
2.為什么是“人類終極能源”?
人類第一次見識核聚變的威力,可以追溯到1952年,美國引爆了世界上第一顆氫彈。
氫彈的爆炸是一種核聚變反應。美國這枚代號為艾薇·邁克(Ivy Mike)的氫彈,釋放了10萬兆噸的爆炸能量,是投在日本的原子彈的700倍,被引爆的島嶼蒸發,留下164英尺深的爆炸坑。
人們談起核能,總是難掩對核輻射的恐懼。事實上,核能并不等同于核輻射。核能有兩種形式:聚變能和裂變能。讓人“談核色變”的核輻射,主要來自于后者。
核裂變是把大質量、不穩定的原子核,分裂成質量更輕的原子核。能量釋放時,會產生核輻射,原子彈與現有的商用核電站均利用裂變能。相比之下,核聚變與太陽釋放能量的過程相同,是兩個小質量的原子核結合成更大質量的原子核,這個過程不產生核輻射威脅,而且能夠釋放出核裂變3~4倍的能量。
在1970年代,中國知名核物理學家陳春先為了推動國內研究核聚變,通常用“海水變石油”的形象比喻四處游說。這是因為核聚變通常是氘或氚的聚合,其中,氘在海水中就能找到,理論上,1升海水中的氘核聚變產生的能量相當于300升石油。
原料豐富,安全,也不會產生核輻射與核廢料,近乎“源源不盡”且能量巨大的核聚變,很快被推上了“人類終極能源”的寶座。
科學家希望攻克可控核聚變,并因為核裂變從軍事轉為應用只花了10年,大家對可控核聚變走入現實也普遍抱著更樂觀的心態。
但實現可控核聚變的難度,遠超人類想象。
在地球上,溫度要達到約1.5億攝氏度,才能夠激發核聚變反應,遠高于太陽核心層的1500萬攝氏度。要知道,地球上大多耐熱材料在4000萬攝氏度左右便會熔為一灘液體。此外,等離子體狀態極不穩定,稍有偏差,就可能恢復到最初的平靜狀態。
因此,研究可控核聚變最大難處是制造一種裝置,受得住超高溫,避免裝置外壁被等離子體沖撞,還能將等離子體約束起來持續反應。
上世紀60年代,前蘇聯科學家安德烈·薩哈羅夫發明出名為“托卡馬克”的聚變反應裝置,可以滿足上述“既要、又要、還要”的嚴苛要求,也成了此后數十年全球核聚變研究的重點方向。
(這個形似“甜甜圈”的環形裝置,通電時,內部真空室會產生巨大的螺旋磁場,被加熱到上億度的等離子體會在磁場約束下在“甜甜圈”內繞圈。)
在托卡馬克出現后,實現可控核聚變,拆分成了3個直觀的工程問題:
-
找到耐受高溫的真空室第一壁材料;
-
尋找約束性更強的裝置形態;
-
盡可能延長反應時間。
-
2018年,EAST實現1億攝氏度等離子體運行等重大突破,獲得的實驗參數,接近未來聚變堆穩態運行模式所需要的物理條件;
-
2021年5月,EAST實現了1.2億攝氏度101秒和1.6億攝氏度20秒的等離子體運行; -
2021年12月,EAST實現1056秒的長脈沖高參數等離子體運行,這是目前世界上托卡馬克裝置高溫等離子體運行的最長時間。
3.核聚變的“SpaceX時刻”何時到來?
圖片來源:FIA統計過去30年成立的可控核聚變創業公司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甲子光年”(ID:jazzyear),作者:木南,36氪經授權發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