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一区二区_午夜视频99_免费白白视频_中文字幕一区免费

超90億元投資涌入數字療法,明星資本都在怎么投?

動脈網
+ 關注
2022-08-15 14:20
446次閱讀

判斷一個行業是否有前景,資本市場的走勢無疑是一個重要的指標。正因為此,數字療法在近年來的紅火是一個極好的佐證。盡管這個早期行業仍然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但從資本市場的情況來看的確已經起飛。

 

不過,數字療法也有很多細分領域,各自的前景或許并不一樣。投資人對此是如何看待?動脈網對此進行了整理。

  5年多127起融資超90億元,

數字療法一飛沖天

 

根據動脈橙數據,從2017年至2022年7月31日,國內一級市場共有127起數字療法領域的投融資事件,分屬63家企業。

 

融資總額方面,除了具體公布融資數額的部分,也有不少融資事件僅以“數千萬”“數百萬”“數億”的形式描述融資金額,我們統一按照“1000萬”“100萬”“1億”予以計算。

 

此外,有34起投融資事件并未明確披露具體金額,我們并未計算在內。不過,由于這些投融資事件在所有投融資事件的比例達到了三分之一,其金額其實也是相當可觀的。

 

按照這種保守的計算方式,2017年至今數字療法共融資57.888億元人民幣及4.92億美元。兩者相加,融資金額總計達到了90.852億元人民幣。此外,這93筆計算在內的融資額的中位數為3000萬元。

超90億元投資涌入數字療法,明星資本都在怎么投?

投融資事件時間分布

 

從這些投融資事件的時間分布來看,2021年和2017年排在前兩位,分別有31起和27起投融資事件。這與數字療法發展的重要節點基本相符:2017年,Pear Therapeutics的處方數字療法通過了FDA審批,在全球引發廣泛關注。2021年則是數字療法真正大受關注的一年,被稱為國內數字療法“元年”。

 

不過,幾位在數字療法領域較為活躍的資本代表坦承,早期的投資并非是特地為數字療法投資,更多類似于“無心插柳柳成蔭”。盡管投資人在當時對于數字療法有所耳聞,但對其認識和理解比較淺顯。數字療法真正受到關注還是因為疫情的緣故,投資人開始關注到媒體報道和一些產品的審批信息,并開始進行相應的布局。

 

雖然2018年以22起投融資事件暫時排在第三,但僅比2022年多3起。考慮到2022年還有接近半年的時間結束,2022年全年超越2018年的投融資水平應該不是什么難事。

超90億元投資涌入數字療法,明星資本都在怎么投?

投融資事件主要業務分布

按這些融資企業的主要業務而言,最受關注的前三位分別是內分泌及代謝慢性病、精神疾病、行為和認知障礙,以及數字療法平臺服務

超90億元投資涌入數字療法,明星資本都在怎么投?

投融資事件主要業務及時間分布

 

包括糖尿病、腎病在內的內分泌及代謝慢性病向來是數字療法的大類。尤其在剛剛經歷了“百糖大戰”的余熱后,2017-2018年間成為該類數字療法企業融資的高峰期并不奇怪——這期間資本共在這一領域出手16次,占兩年49次的三成之多。

 

2020-2021年則迎來了該領域的又一次投資高峰。不過,這期間該領域的多數投資是前一次投資高峰中佼佼者的中后期輪次。值得一提的是,除了糖尿病,更多的慢性病也被資本所關注,比如慢性腎病數字療法企業在這期間就完成了早期融資。

 

排在第二位的精神疾病、行為和認知障礙則是數字療法的另一大熱門賽道。這類疾病的藥物治療效果不佳,或者根本無藥可醫,行業也希望數字療法能夠提供更好的治療效果。尤其從2021年開始,該賽道得到了資本的注意。2021年至今僅一年半多點的時間,資本共在該領域出手13次,超過了此前四年融資次數的總數(12次)。

 

不過,該領域總共25次的融資絕大多數為早期輪次,顯示了這一領域仍然有待發展的現狀。

 

數字療法作為新興的賽道,在國內還有很多亟待完善的地方,如臨床服務、渠道推廣等。意識到這一領域的巨大潛力后,不少平臺型企業,尤其是互聯網醫療企業也開始順勢向數字療法的平臺服務方向切換。2017年至今,數字療法平臺服務類的投融資共有16起,在業務分類中排到第三。

 

此外,目前專攻心理健康的數字療法實際上與精神疾病、行為和認知障礙有一定關聯,并不排除后期演變為針對精神疾病、行為和認知障礙類疾病,又或者睡眠類的可能性。統計來看,心理健康領域的融資共有11次,數量也頗為可觀。

 

我們在統計中也發現,一些新興的數字療法類型在近兩年也逐步得到了資本的重視。比如骨科、眼科、皮膚及腫瘤類數字療法,直到2020年之后才開始獲得關注,引入投資。這說明隨著技術的逐漸成熟,以及行業對數字療法的理解逐漸加深,更多疾病正在逐步嘗試納入數字療法。可以預期,未來或許會有更多類型的數字療法會逐漸進入我們的視野。

超90億元投資涌入數字療法,明星資本都在怎么投?

投融資事件活躍資本Top3

 

從統計來看,共有176家機構在數字療法企業的融資中出手,平均一家企業可以吸引接近3家機構的青睞,這一領域的火熱可見一斑。這其中,經緯創投、長嶺資本、元生創投、遠毅資本在數字療法領域投資上表現較為突出

精神類疾病和慢病受熱捧,

投資邏輯異曲同工

 

從投融資的統計來看,慢病管理和精神類的數字療法顯然很受歡迎。但這或許并不足以說明投資人的真實意圖——一些知名機構在與動脈網交流時就表示,其投資是從數字醫療的角度予以考慮,而非數字療法。雖然底層邏輯相通,但的確屬于無心之舉。因此,我們也與幾家在該領域較為活躍的投資人進行了交流。

 

遠毅資本董事總經理宋依然表示明確在數字療法布局的大方向后,遠毅資本基本按照兩個邏輯進行投資:

 

首先,需要對病種進行審慎的選擇,包括考慮疾病的整體發病率及可衍生的市場規模、是否有形成共識的臨床治療路徑和量化評估方法等。優先選擇在疾病治療的全流程中有明確的痛點,且數字化和智能化技術可以實現明顯的效率提升的病種。

 

其次,她認為還需要明確進入市場的時機。“比如,心臟支架集采強烈的改變了心血管行業的價值格局,那么,心血管領域的數字療法就迎來了一個較好的發展時期;又或者免疫性皮膚疾病的診療模式伴隨著大量生物制劑的上市進入到快速發展階段,那相關疾病療效評估類的數字療法也是我們重點關注的對象。”宋依然解釋道。

遵循這些投資邏輯,結合國內醫療行業的實際情況,遠毅資本將投資逐漸聚攏在兩個方向:其一是長病程疾病的疾病管理和數字療法,幫助醫生和患者客觀了解疾病的治療和管理方法,掌握疾病的治療進程,明確不同階段的臨床價值產出;其二則是針對特定病種的神經和精神心理相關疾病,通過被實證的物理治療或者行為學的方法改善疾病治療。

長嶺資本在數字療法的投資與其有異曲同工之妙,但在選擇切入點時有細微差異。長嶺資本管理合伙人蔣曉冬表示,長嶺資本一直在找尋實現健康管理和干預的標準化、可及化的手段,數字療法因此也進入了視野。

 

廣泛的精神心理領域是長嶺資本選擇最初切入的方向,比如認知系統疾病等。這些領域的傳統療法的效果并不理想,數字療法可以實現對這些疾病病程的長期管理和連續干預,從而減慢疾病進展,進而讓患者持續獲益。

 

在初期的投資取得一定進展,并汲取了經驗后,長嶺資本開始擴展數字療法的投資方向,逐漸從傳統藥物或療法不起作用的領域進一步向長期慢病靠攏,如慢性腎病等。但整個邏輯的本質并沒有發生改變,仍然是遵循通過疾病管理減慢疾病進展的方式使患者獲益。

 

“如果不加管理,慢性腎病最終會轉變成尿毒癥,需要長期透析治療。這對患者及其家庭來說不僅非常痛苦,也造成巨大的經濟壓力。如果有大量患者都過早進展到這一步的話,對整個醫療系統也會造成巨大的負擔。老年癡呆其實也很類似,本質上還是通過數字療法對慢性疾病的預防和管理減緩疾病發展。”蔣曉冬補充道。

 

除此以外,也有一些資本遵循垂直專科布局的邏輯——元生創投執行董事劉曉在與動脈網交流時就表示其在數字療法領域按照垂直專科邏輯布局。其優先投資了腦科學相關的數字療法企業。這是因為精神和神經類疾病相關的數字療法產品臨床價值既體現在治療,又涵蓋診斷,想象空間大。

  數字療法,

核心是“療法”,而非“數字”

 

從實體的形式上來說,數字療法是一種軟件。在通過了醫療器械審批后,則轉換成為了SaMD(醫療器械軟件)的一部分。這屬于計算機開發的范疇,無論從底層邏輯、技術流程還是技術路徑而言,開發軟件和開發SaMD的需求其實完全一致。

 

正因為此,在數字療法逐漸為人關注以后,也有不少跨行業的企業開始探索通過數字療法切入到醫療健康領域尋找機會,比如互聯網、IT通信等行業。

 

這并不罕見——數字療法先驅Happify Health的核心團隊實際上就是Windows自帶經典游戲“蜘蛛紙牌”的開發團隊。國內的游戲行業也已經開始進入數字療法行業,并拿下了醫療器械審批。

 

投資人普遍認為,這種趨勢對于早期行業來說或許并不是一件壞事,但需要聚焦到醫療的本質,即把重點放到“療法”,而非“數字”。

 

劉曉結合親身經歷,坦承有不少企業之前對醫療健康行業的特點不夠了解,產品和商業模式都不夠成熟。但他同時也表示,隨著時間的推移,2022年的整體情況比較2021年已經有了明顯的好轉。

 

對于大量數字療法初創企業,他也從投資人角度給出了自己的建議。

 

首先,需要做病種選擇,是否有足夠的市場規模,是否具有足夠大的商業化可能性。同時,還需要明確在醫療體系的里的定位及可能的商業模式。“孤立地直接2C是很困難的,那是跟醫生、藥企還是器械企業合作?公司在整個生態中是什么樣一個定位就是很關鍵的。”他表示。

 

其次,需要建立一定的門檻。數字療法需要具有確切的臨床價值。這意味著企業應該有相應的臨床試驗或真實世界研究。此外,它也需要解決足夠的臨床痛點,才能讓醫生愿意推廣給患者使用。

 

“有的二類癥好像不用做臨床也能拿到,但我們非常關注臨床證據的存在,會鼓勵被投企業做臨床。這代表產品有沒有門檻兒,是偽科學還是真科學?當然,有無臨床數據并不是評判是否有臨床價值的唯一標志。有的數字療法可能沒有臨床,但其原理是經過大量的真實世界驗證的。比如認知行為療法,其原理已經有很多年的歷史,被證明是有效的,我們認可基于此的數字療法的產品有效性。”

 

最后,則是商業模式是否可行。劉曉認為,盡管有多種商業模式,但目前數字立療法最主要的客戶還是醫生。雖然醫生不會為此付費,但借助醫生跟患者的天然的信任度可以實現效率最高的推廣。同時,在產品研發和臨床階段,數字療法也需要醫生的合作。

 

“初創企業很難跟大企業一樣用很多資金去做市場推廣,這個短期內不太現實。在發展壯大以后可以跟患者有一個直接的服務,但早期通過醫生服務患者的方式效率可能更高。”劉曉補充道。

 

宋依然表示數字療法是醫療專業服務的數字化:“那就需要尊重醫療專業服務的屬性和特征。專業服務具有很強的個體化特征。數字療法作為醫療專業服務的數字化抽象,一定來源于醫療實踐。這就要求團隊對醫療實踐有深刻的理解,對病種的產業結構、學術特色、區域化特征有深入理解,并在服務醫生患者的過程中抽象出產品和體系。”

“數字療法的團隊還應該具備服務產業鏈條的復合能力,包括商業協作和醫患運營能力,協同價值鏈條上的多個相關方服務患者,創造增量價值并將價值進行商業轉化。”她補充道。

 

蔣曉冬認為,一些初創企業對數字療法的理解存在偏差,更多地把注意力放在了數字化工具上。其產品更像是醫生管理患者的工具,無法證明其治療效果。因此,盡管同樣以軟件形態展現,但產品與數字療法的核心有差異。

 

“數字療法跟互聯網產品的邏輯并不一樣,不能扔一個東西出來快速迭代一下就完事。我覺得這不行——這不是一個管理軟件,而是一個嚴肅的治病的療法,要對疾病和病程產生有效和高效的結果。”

 

基于此,蔣曉冬認為數字療法需要證明其有效性的證據:其一是基于傳統的臨床試驗;其二則是基于真實世界研究的結果。前者本質上是一個可控的小范圍試驗,后者則更進一步,是大量客戶在使用和管理過程中生成的。

 

“無論是臨床試驗,還是基于真實世界研究都需要有長時間的積累,并非想象中那么容易。我們投資的幾個企業都已經有大量真實世界使用的數據,已經在幾百家醫院或者數萬用戶中在使用。這些數據又會反哺產品的迭代開發,使之更加完善。”

 

“數字療法不是編個故事或者弄個概念,也不是字面上看著和數字醫療或者和互聯網醫療沒差幾個字就感覺是一回事兒。其核心還是在于療法,你的產品要真的有效才可以。”他總結表示。

   商業化及臨床仍需改善,

政策推動未來預期樂觀

 

除了初創企業在不斷涌入數字療法領域,越來越多的投資人也正緊盯這一領域。但作為一個大的創新領域,數字療法顯然還不夠成熟,無論是法規、效果、支付等方面都還有亟待改善的地方。劉曉在交流中就提到,短期內大量資本涌入數字療法使得市場已經顯現出一些泡沫的跡象。

 

“這個泡沫主要影響的是估值。我個人認為目前一些數字療法企業的估值顯得過高。拿證的確是一個節點,可以支撐企業到一定的估值。但超過這個估值后,投資人就會更關注企業的商業落地能力。缺少這個能力,就算你拿更多的證,5張、10張其實不會有更大的幫助。行業內一些跑得比較快的企業已經到了證明其商業化能力的節點,接下來就是考驗團隊另外一個層面的能力了。”他補充說道。

 

他認為,數字療法仍然處于很早的階段。盡管行業看上去火熱,也有一些商業化的不錯嘗試,但距離商業化的成功為時尚早,拿證時間較短,收入規模和市場滲透率等指標也有較大改善空間。

 

因此,劉曉認為數字療法需要回歸醫療本源,明確紅線思維,首先通過臨床試驗或真實世界研究證明臨床價值。在此基礎上才能談市場空間,證明商業價值。這兩點仍然有待行業加以重視。

 

宋依然也提出了類似的觀點,即目前規模化的商業模式在市場的前期驗證和轉化過程中:“無論是醫院還是藥械企業,他們都擁有完善且科學的決策鏈。決策鏈的所有相關者都需要去認知、理解和相信數字化醫患服務的價值,這一過程是需要時間積累的。”

在監管法規上,目前的監管法規已經滿足了當前的需求,未來可以隨著行業的發展進一步發展。此外,她也倡議行業不應過度炒作概念,而應該務實地在醫療實踐中創造出醫患共同認可的價值與產出。

蔣曉冬表示數字療法目前在支付上仍然存在挑戰,但這需要通過證據證明其效果和效率。如果數字療法能夠幫助慢病患者延緩病程,通過衛生經濟學證明幫助醫保節省的費用,則支付方自然能夠接受對其進行支付,甚至在未來納入帶量采購也并非不可能。

“我堅信一點,數字療法只要有優異的效果和效率,不可能沒有好的商業模式。”蔣曉冬補充道。

 

與此同時,在醫保堅持控費的大方向下,醫療效率將愈發得到重視。在這方面具有先天優勢的數字療法有希望迎來巨大的推力,前提是數字療法真正結合臨床痛點,并通過證據證明其在效率和效果上都有明確的優勢。

 

“我認為我們有機會迎來醫療體系價值鏈條的重塑,直接的推力就是來自于醫保的控費政策,比如 ‘DRG/DIP三年行動計劃’等一系列政策,必將改變醫生的行為習慣。這會極大地加速包括數字療法在內的數字技術在醫療領域中的落地。”

 

“我認為,數字療法企業的最大想象空間在于其業務過程中沉淀的數據。至今為止,醫療行業的數據共享成本極高、實現太難,而數字療法企業的商業化過程中重要副產品之一就是以患者為中心的實時的和在線的臨床數據,其潛在價值不可估量。”

 

“事實上,我們已經看到很多醫生在主動擁抱包括數字療法在內的數字技術。這個趨勢一旦形成就不會回頭,且速度會越來越快。”劉曉謹慎而樂觀地表達了對行業的預期。

*封面圖片來源:pexels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動脈網”(ID:vcbeat),作者:陳鵬,36氪經授權發布。

資深作者動脈網
0
相關文章
最新文章
查看更多
關注 36氪企服點評 公眾號
打開微信掃一掃
為您推送企服點評最新內容
消息通知
咨詢入駐
商務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