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一区二区_午夜视频99_免费白白视频_中文字幕一区免费

《忘不了的人》探索科技對認知癥老人與照護者的幫助

騰訊研究院
+ 關注
2022-08-26 18:10
648次閱讀

陸詩雨 騰訊研究院高級研究員

或許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不會太常見到患有認知癥的老人,因為他們中的大部分人被作為社會最小細胞單元的家庭所吸納。我們自然也很少關注那些照護認知癥老人的人。陪伴、贍養、盡孝,這些大詞一旦落到細節中,將面臨無數的沖突和挑戰。

今年5月起,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申琦教授團隊、騰訊研究院、SSV銀發實驗室與騰訊互娛社會價值研究中心,共同發起了一項面向認知癥家庭照護者的調研。因此,我們也有幸與許多照護認知癥老人的親歷者促膝長談。他們是一個很豐富的群體,他們中有一邊在一線城市打拼一邊心系故鄉親人的青年人,也有自己已然是古稀之年的老人家,他們中有一邊兼職打工一邊照顧家中老人的中年女性,也有不知認知癥為何物的農村大叔。他們的生活有很多相似,也有很多不同。

當前我們國家有認知癥老人1507萬,患有MCI的老人3788萬,他們的背后是千萬個真實家庭與照護者。坦率講,我們今天所要發布的這份《忘不了的人》的調研手冊,并不算是一個大樣本的研究,但我們希望報告中每一個真實的故事、每一個具有啟發性的觀點,都能讓更多的人與行業關注認知癥老人與照護者,一起為認知癥及照護者帶去更多的溫暖和希望。

《忘不了的人》探索科技對認知癥老人與照護者的幫助

中國式父母

  單挑認知癥的“孤勇者”

孫奶奶是我們接觸的第一個老年被訪者,花白的頭發,單薄的身體,我們一度有些懷疑孫奶奶真的可以照顧老伴兒,照顧自己嗎?孫奶奶有自己的子女,但是和許許多多的中國父母一樣,出于愛,出于尊嚴,出于現實的困難,孫奶奶式的中國父母們不愿意給子女增加負擔,她們還是以一己之力承擔起照護老伴兒的重責。

在實在撐不下去的時候,孫奶奶也想過把老伴兒送到養老院,但是看著風風雨雨相守了十幾年的先生,她還是舍不得,這個舍不得轉眼就是12年傾力照顧的光陰。

我們在調研中發現,大部分居家照護者的照護年限為3-5年,也有一定數量的照護者會達到8年以上。而在這其中,老年照護者的照護年限要顯著高于其他人群,她們中照顧老人8年以上的比例為24%,高于整體12個百分點。

《忘不了的人》探索科技對認知癥老人與照護者的幫助

本應安享晚年的她們,不得不拿出自己幾乎全部的時間投入到照顧認知癥伴侶身上。我們在調研中看到,老年照護者每天照顧認知癥老人9-12小時的比例為21.4%,高于整體10%,每天照護12小時以上的比例為47.6%,高于整體20多個百分點。

《忘不了的人》探索科技對認知癥老人與照護者的幫助
我們將每一位家庭照護者感知到的負擔和壓力作為因變量建立回歸方程,看到最大的影響因素就是“每日的照護時長”。許許多多和孫奶奶一樣的老年照護者,24X7的無間隙的辛勞,轉化為她們內心的焦慮和壓力,孫奶奶也曾多次出現令她自己也感到害怕的“瀕死感”。

別讓中國式父母成為單挑認知癥的“孤勇者”,還需要加快社會專業服務的建設,一旦老人確診,家屬們才不至于“兩眼一抹黑”,她們能選擇治療的入口,擁有長期的計劃,這個計劃不僅是老人治療上的,還是一個家庭繼續把日子過好的計劃。

全職或兼職工作的中年女性

認知癥照護的主力軍

肖大姐照顧患有阿爾茲海默病的父親有2年了,她原先是一名出租車司機,為了更方便照顧父親,還是決定辭職。但是去年年兒子考上外地的大學,學雜費、生活費讓原本就不寬裕的家庭變得更加拮據,肖大姐于是決定利用父親午睡的時間做保潔小時工,但是如此一來,這4個小時她便只能把父親反鎖在家,偶爾通過監控查看父親的情況。

與肖大姐情況相似的照護者有很多,在我們的調研中發現,認知癥老人的家庭照護者大多是人到中年的女性,她們的身份是老人的配偶、女兒、兒媳等等。

《忘不了的人》探索科技對認知癥老人與照護者的幫助

她們中大多數是還有全職或兼職的工作。一邊工作,一邊照護認知癥老人的中年女性,是家庭照護的主力軍。

《忘不了的人》探索科技對認知癥老人與照護者的幫助

我們在調研中看到,女性照護者每天的照護時長顯著高于男性,她們中每天照護認知癥老人在9-12個小時的比例為12%,12小時以上的有29.5%,高于男性13個百分點。

《忘不了的人》探索科技對認知癥老人與照護者的幫助

肖大姐說,她脾氣不太好,父親記不住她交代的事情,她常忍不住與父親爭吵,吵完看著呆呆坐著的父親,心中又十分愧疚。我們在調查中也發現,老人在確診后的1-3年常是家庭矛盾急劇爆發的時期,家屬大多仍不能適應、面對老人病情的變化。

如何幫助認知癥家庭重建生活信心與秩序,是眼前最急迫的問題。值得我們關心的是真實、具體的老人,而不只是他的病情;值得我們關心的是老人還存續的能力,而不只是他退化的能力;值得我們關心的是怎么幫助認知癥家庭把接下去的日子過好,而不只是怎么把病治好。

低線城市和農村科普與篩查缺乏

康復訓練無從談起

大哥來自陜西的一個鄉鎮,與他的訪談格外輕松,笑臉盈盈的他看不出已經照顧認知癥老人8年了。顧大哥的父親在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鄉里組織的體檢中,被查出阿爾茲海默病中重度,但是他并不覺得這是多么可怕的情況,“人老了糊涂一點很正常,他養我小,我養他老,他現在在床上,我就每天伺候他。

因為對認知癥不了解,與沒有繼續看病、吃藥,顧大哥也就沒有給老人嘗試過任何康復訓練。在我們的調查中,大多數照護者帶老人嘗試過1-2種康復訓練的方式,其中占比較高的是音樂、運動、回憶療法,但也有超過1/4的家庭從未嘗試過康復訓練。
《忘不了的人》探索科技對認知癥老人與照護者的幫助

在三線及以下城市和農村,沒有嘗試過任何康復訓練的家庭超過40%。

《忘不了的人》探索科技對認知癥老人與照護者的幫助

像顧大哥的父親一樣,到了中重度才被確認的老人也有許多。一是因為大部分認知癥老人,從家屬開始發覺異常到確診,通常會經歷一個相對漫長的認知空白期

但是基層的篩查準確率低也是難以回避的問題。當前主流的篩查方法是人工篩查,我們在訪談中了解到,有部分基層社員在接受簡單培訓后“上崗”做篩查,他們對量表上專業詞匯還處于一知半解的狀態,就很難做到準確篩查。如何為更大范圍的老年人提供更準確、便捷的篩查,是攻克認知癥必經的一步。

掛念長輩的深漂青年

在前沿科技中尋找未來的希望

小劉是一位在鵝廠員工,25歲,朝氣蓬勃的職場新鮮人,很少人知道他的另一個身份——家中有4位認知癥老人的獨生子女。小劉的祖父母、外婆和母親都患有阿爾茲海默病,現在只有依靠父親和家中的親戚照顧她們。樂觀開朗的小劉非常關注前沿技術,他經常會泡在認知癥醫療和輔具的專業文獻中,尋找未來的希望。

我們在調研中詢問照顧者最希望獲得的社會支持。排名第一的是希望未來可以增加對認知癥老人的特殊照護機構,第二是給予她們護理認知癥老人的指導,第三是期盼有人和機器能分擔照料工作。

我們還發現了青年與中老年照護者對社會期待的不同。青年人中期望未來增設護理假期的比例為35.4%,高于整體8個百分點;期望擁有便捷智能的機器或輔具的比例為52.3%,高于整體15個百分點。

《忘不了的人》探索科技對認知癥老人與照護者的幫助

青年照護者對康復鍛煉類的科技產品展示出更高的熱情,有70.8%的青年照護者愿意購買康復鍛煉類的科技產品,高于整體14個百分點。而陪伴類的科技產品幾乎是個各個年齡段的都比較偏愛的類別。

《忘不了的人》探索科技對認知癥老人與照護者的幫助

 務實的中年照護者

有用,是最樸素、堅實的需求

徐先生是一位務實的照護者,雖然他本人也是科技從業者,但是他表示自己至今為止沒有買過任何認知癥相關的科技產品。他坦言,從他的經驗和專業角度來看,這些都沒什么用。
在我們的調研中,有9.4%的照護者與徐先生一樣,表示自己一樣科技產品都不想買。究其原因,“感覺沒什么用”的照護者占比83.3%,遠超其他選項,可見“有用”永遠是最樸素、最堅實的訴求。

《忘不了的人》探索科技對認知癥老人與照護者的幫助

但是,我們還注意到,負擔感知更高的人,他們對科技未來的應用是更加期待的。比如中年照護者對科技產品展現出更高的期待值,有58.4%的中年照護者期待有更多的智能產品幫助他們照顧認知癥老人,是所有人群中最高的。

《忘不了的人》探索科技對認知癥老人與照護者的幫助

所以這兩組數據的對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前的認知癥照護科技產品還不能完全滿足照護者的需要,務實的家庭照護者們都在熱忱期待著新一輪技術的創新和應用。

結語

對于大部分普通人,認知癥從來不是一個熱門話題,甚至還可能出于種種原因,使人唯恐避之不及。然而,現在的您,在熱鬧紛呈的網絡世界里,愿意拿出時間聽我們講述這份報告,雖然隔著屏幕,也實在非常想給您一個擁抱。

感謝0報酬為我們填寫問卷、接受訪談的照護者和數十位行業專家們的傾囊相授。如果這份調查略有帶與您啟發之處,那一定都是來自于他們的貢獻。

沒有人是一座孤島,數字時代賦予我們連接的力量,是社會心靈的連接與共情,也是未來科技與現實問題的連接。希望我們永遠都能與我們忘不了的人并肩同行。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騰訊研究院”(ID:cyberlawrc),作者:陸詩雨,36氪經授權發布。

0
相關文章
最新文章
查看更多
關注 36氪企服點評 公眾號
打開微信掃一掃
為您推送企服點評最新內容
消息通知
咨詢入駐
商務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