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熱點撬動大傳播, 節日營銷怎么玩出新花樣?
一年365天名目繁多的全球性節日高達466個,僅中國的法定節日就有16個。
然而人們的欲望還不止于此,隨著互聯網興起,據不完全統計各平臺“造節”的數量已超過100個:雙11、618、年貨節、女王節、吃貨節、美白防曬節、圖書節……
當大大小小的節日越來越多,品牌越來越多,隨著而來的營銷活動就越來越多。
你麻了嗎,我是有點真的麻了。
那品牌還有必要在節日進行營銷動作嗎?答案是肯定的。對于品牌,節日營銷仍然是一個很省力的模式與抓手。
但一個難點在于,如此高密度的節日環境下,如何讓品牌成為事件像熱點一樣具有傳播性,并和產品發生關聯,成為一大挑戰。
節日營銷怎么玩出新花樣?有什么機會可以挖掘?如何小熱點撬動大傳播?有哪些可預測的爆點?
針對這些問題,微博舉辦「熱力研究所」第一期《小熱點撬動大傳播》給出了行業一些解題思路。
「熱力研究所」是微博商業市場聯合甲方財經、營銷智庫等共同策劃的欄目,邀請品牌方、代理方等行業伙伴,圍繞節日、節點、大事件、IP等進行“品牌熱力學”研究。
下面隨甲方財經的10個問題回顧本期精彩內容,干貨滿滿,歡迎大家一起討論。
01 我們該如何重新認識“節日” ?
互聯網影響下的“節日”,正在潛移默化的發生一些改變:
·它的數量越來越多:或大或小的節日都會被挖掘出來,甚至還會有平臺、品牌“造節”。
·它的邊界正在模糊:相比傳統意義的節日,各類衍生的非正式節日,即一些“節點”也將擴大節日的范圍,比如開學季、高考季、畢業季、立秋第一杯奶茶等等。
·它的需求更加具象: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升級,過節的方式也多種多樣,因此每個節日都會有更加具體的購物需求,比如母親節是女性向的、父親節是男性向的、兒童節是家庭向的等等。
·它的內涵更為自由:新時代的語境下,傳統節日也可以賦予新時代的精神,比如母親節,不只是聚焦在母親的角色,還會關注女性個體上。
02 節日營銷發生了哪些變化?
節日營銷的變化一直在繼續,且只是一個開始:
·環境在改變:信息環境的嘈雜,導致很多品牌營銷變成背景音和白噪音,抓住一個節點出圈看起來越來越難。
·傳播在改變:節日營銷比起現在的直播、種草顯然已經不那么時髦,但節日、節點仍然是一個與用戶溝通的、能與用戶產生共鳴的重要方式,可能并不是說明節日不重要,而是要用新時代與新用戶的溝通方式。
·消費者在改變:他們正在變得越來越聰明和理性,同時鋪天蓋地的活動也在讓消費者的心動閾值越來越越高,所以很多時候考驗的是品牌的行為是否可以產生會心一擊,因此品牌和銷售不是對立的,降價不能成為長期武器。
·品牌方在改變:吶喊式的品牌營銷已經成為少數了,越來越多的品牌選擇用內容撬動用戶、專注后鏈路等等。品牌和平臺的合作形式也不是過去的大曝光,而是希望更加潤物細無聲的去影響用戶。
03 節日營銷那么難,品牌為何還一定要做?
這是一個壓力與機會并存的時代。節日是基于人們對同一種文化的認同,在這個特殊的日子里,消費者不管懷著什么樣的期待,內心深處其實都在尋求某種途徑,來獲取參與感。
·節日本身就是一個超強IP,自身帶有很大流量,這些流量基本上是免費的,是品牌的借勢錨點。
·節日是大眾的“記憶坐標”,給了品牌一個重復的原點。品牌的本質就是重復,通過重復刺激讓消費者形成記憶。而周期性則是一種更高級的重復,消費者在一個固定時間體驗節日內容,有助于培養消費者的消費習慣。一旦習慣形成,那么消費者對于品牌的記憶自然也就牢固了。
·節日的玩法多種多樣,一個出色且契合的節日,包括從傳播到體驗到鏈接的全部內容,對于品牌而言不但可以增加品牌形象,同時還可以助力銷售,品效合一。
·節日給了大眾一個基于文化的共通溝通背景,因此節日營銷是一個很省力的溝通模式。就傳統節日而言,它具有很強的特性:文化、場景、主題、習俗等等,每個人在節日里都會有特定角色,品牌可以直接和這種角色進行溝通。
04 新營銷環境下,品牌方會遇見的常見問題?
眾多品牌面對的問題,不只是節日太多,用戶接受不過來,而是沒有好的產品和傳播策略能夠獲得用戶的認同,具體體現在幾個方面:
·如何根據品牌調性和需求,選擇對應節日。
·是否具備造節的能力,是否真的需要為品牌造節。
·當所有品牌都在爭奪節日的關注,比如520情人節都要出聯名禮盒,最難的問題就是怎么出圈。
·隨著商業目標和發展階段不同,如何平衡節日主題和品牌故事的結合、如何平衡情感價值和帶貨價值,是最常見的問題。
·平臺的數據推送機制,讓用戶看到品牌變得有難度。
05 品牌還有哪些機會點?
在品牌營銷競爭日漸激烈的今天,即使節日營銷面臨的挑戰比較多,但仍有一些新的機會點待挖掘:
·人群的機會點
隨著各類文化、興趣愛好的細分,品牌方可以聚焦不同的興趣圈層,尋找到更細分的消費者,深入圈層,激發小圈層的活力。
還可以注意到細分領域用戶需求的變化,比如微博母嬰觀察到人群的變化,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健身人群因為健康、0添加的原因也開始選擇寶寶類產品,如寶寶的輔食或者兒童護膚品。微博家居觀察到家居人群的變化,人們對“家居”的 關注不僅包括家居家裝,更多地展現出在生活方式、以及情感上的需求 。
可以看出,母嬰人群和家居人群在特定場景下,又有具體的結合場景、特定節點的需求,比如秋季過敏季家居注意事項等。
當然走進圈層也要注意避坑:品牌需要多留一點項目籌備的時間;讓足夠有經驗的團隊操作,只有足夠資深的人才能夠了解重度用戶,避免品牌信任度塌方。
·資源的機會點
有能力的品牌可以做新的嘗試,比如新技術里元宇宙、5g等,新風向里群體熱度、知名人物等等,活用當下的強勢資源。
·熱搜的機會點
熱搜的話題反應了當下的趨勢,人們的興趣方向、關心的話題、討論的熱點。作為社會、文化、經濟的風向標,可以成為品牌洞察用戶的窗口。
在一個去中心化的媒體時代,微博仍然有個中心化的產品“熱搜 ”來幫大家做區分和篩選。
06 什么樣的話題具有熱搜潛質?
在微博熱搜榜單上,每天有上百個詞條在實時更新。這里有品牌、電影、電視劇、綜藝、明星多元的內容,這是一個“曝光+名聲+影響力+收益”的必爭之地。
具有以下特點的話題在微博更具有熱搜的勢能:
·與大環境有關的、能與大眾產生共情的事件,或者有廣泛受眾基礎的人物的相關事件。
·能解決大家實際問題的,能幫用戶解決需求的,讓用戶心里有一個支撐的話題。
·易參與的內容。比如易于記憶的形象:冰墩墩、孤寡青蛙;易于傳播的記憶點:蜜雪冰城的廣告歌;易于二創的空間:肯德基瘋狂星期四文學等。
·回歸用戶本質需求的。比如疫情期間,劉畊宏的直播,不僅滿足了大眾的居家健身需求,還能傳播積極的正能量。
·獵奇或者是創意新穎的題材。這類的話題或許不會很靠前,但是也具有出圈的潛質。
07 品牌有哪些上熱搜的“配方”?
·節日+KOL:根據節日特點生產種草氛圍。
·節日+場景:找到節日與場景的切入點,比如如何在家過七夕、七夕宅家好物清單、適合送給另一半的家居好禮等等。
·需求+場景:從人群需求和場景進行洞察,從而引發大眾共鳴。
·節日+主題活動:舉辦節日氣氛下更有參與性的主題活動,從而讓消費者專注在品牌產品。
08 微博能夠給品牌帶來哪些助力?
品牌可以把微博作為窗口,企業社會需求的情報站。
微博是品牌需要長期關注與運營的平臺,才能從話題裂變中提升聲量,它為品牌提供了一個極具想象力的營銷空間
·微博對于行業熱點議題話題風向的敏感捕捉;
·具有跨界和明星資源上的聯動,多角度的運營能力,同一個熱點,不同領域的人有不同關注和解讀;
·擁有頭部大專家、各領域kol,知識性比產品性的更吸引用戶;
·微博有全面的用戶產品和營銷工具使用,可以讓活動結合超話、議題、直播、白皮書報告等形式輸出,多維度傳播達到最優效果。
·形成社會效應,助力品牌實現社會責任感。
09 除了熱搜,品牌還有哪些出圈方式?
除了節日、節點之外,另外一個重要的熱力方式就是IP營銷,它是一個突破圈層化的方式。
它本身就是一個節點。大多數IP都具有文化屬性,它本身就可以成為一個節點或者節日周期,讓品牌產生很強的借勢體驗。
它是一個放大器。即使在所處環境下不是c位,也依然能夠強調品牌的存在感。
它是一個社交幣。通過IP和一個小圈層群體溝通,能夠助力品牌更絲滑的成為“圈內人”。
它是一個定位器。和不同的IP合作,能夠幫助品牌更清晰自己的定位、個性,易于和競爭對手形成差異。
它是一個強化器。能夠喚醒目標人群的情感,強化品牌和這一群人的溝通,激發購買欲望,讓溢價營銷的空間變大,是一種強強聯手。
10 品牌還要注意哪些細節?
給品牌在未來做節日營銷時的幾點小建議:
·節制:量力而行,節日雖好也不要貪杯。尊重品牌的周期和實力,不是什么節日都要湊。
·后撤:有一部分節日是有購物習慣的,抓住機會營造好場景直接引發消費。但有一部分節日是沒有購物習慣的,可以向后撤一撤。
·融合:節日營銷是周期性,可以時間時間復利的。品牌要根據節日要素的不同,順勢溝通,加快融合,才能夠實現降本增效。
·內化:品牌在節日里的角色以往更多是借勢,而在當下活著未來,品牌要學會內化。品牌可以根據自己的訴求造節,比如品牌日、會員日,若能湊上節日更好。如果湊不上,可以內化為自己的節點玩法。節日多在銷售層面上,未必是個壞事,學會適應消費結構的改變,是難點也是機會點。
以上文章內容來自直播的整理,感謝本期嘉賓:
追覓中國區品牌市場負責人 郭人杰
電通安浦菲內容策略負責人 許鵬Tyra
微博母嬰育兒主編 趙戰術
微博家居商業運營 馬睿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甲方財經”(ID:jiafangcaijing2019),作者:甲方編委會,36氪經授權發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