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一区二区_午夜视频99_免费白白视频_中文字幕一区免费

中國電子云曹心馳:做成云計算“國家隊”該有的樣子

科技云報道
+ 關注
2022-10-24 11:39
609次閱讀
中國電子云曹心馳:做成云計算“國家隊”該有的樣子
中國云計算市場從來不乏新入局者。在這個市場規模高達千億級的行業,變革與洗牌交替而行,市場格局永遠充滿著變數。
2022年,中國電子云自研的超融合和存儲兩大產品“橫空出世”,如同一顆重磅炸彈再次在行業之中激起千層浪。
在過去近十年,以超融合為代表的云基礎設施服務賽道擠滿了大大小小的競爭者,大到互聯網云巨頭、傳統IT大廠,小到數量眾多的云計算創業公司,都已在市場中確立了自己的位置,但為什么中國電子云此時還要淌這片“紅海”?
更多的疑問,其實來自于中國電子云本身,作為云計算領域的后來者,憑什么能在高手林立的賽道站穩腳跟?
而中國電子云背后“國家隊”的身份,也是其備受關注的一點。作為中國電子集團網信技術能力的系統輸出平臺,這也決定了中國電子云從起步就不同于一般企業云品牌的打法,從戰略目標、業務體量到發展方向,都有自己獨特的路徑。
近日,中國電子云副總裁、IT產品線總經理曹心馳接受【科技云報道】的獨家專訪,就中國超融合、信創云的市場發展,以及中國電子云的戰略和發展分享了自己的觀點。
中國電子云曹心馳:做成云計算“國家隊”該有的樣子
中國電子云副總裁、IT產品線總經理 曹心馳 
中國電子云曹心馳:做成云計算“國家隊”該有的樣子
不為做超融合而做
要搞懂中國電子云的云戰略,就得先了解中國電子云的成長背景。
中國電子集團作為以網絡安全和信息化為主業的央企,承接著構建國家自主安全計算原創技術“策源地”的戰略任務。在中國電子自主安全計算產業鏈中,云計算和重要方向之一,而中國電子云正是整個集團聚焦云計算方向的鼎力之作。
中國電子云從誕生起,就立定了“為政府、大型央國企及關鍵行業客戶提供原生于PKS體系的高安全數字基礎設施、為客戶數字化轉型提供全方位的服務與支撐”的目標。但中國電子云為何又會選擇進入超融合這一賽道?
在過去幾年,超融合是數據中心和基礎設施領域增速最快的市場之一。隨著各行業上云加速,超融合已成為軟件定義時代下承載業務創新的重要平臺,更是企業混合云管理的重要支撐平臺。企業想要建設新型數據中心、持續云化,超融合是當仁不讓的選擇。
正因如此,在曹心馳看來,中國電子云進入超融合賽道,并不是為了做超融合而做,而是將超融合作為一種技術路線的選擇,最終面向的是下一代云化技術和需求的演進。
在此過程中,超融合在技術層面的演進也有了兩個新的變化:
一是,在存算一體趨勢下,計算和存儲的邊界越來越模糊,因此超融合未來不但要能夠提供虛擬化的能力,滿足各種容器化服務的能力,同時也要能夠提供傳統塊存儲和云存儲的能力,而云原生是實現這一演進方向的關鍵技術。
二是,盡管超融合今后的趨勢是往超級融合的趨勢發展,但為了解決目前行業客戶某些具體的行業應用需求,超融合還要能夠提供類似“積木式”的產品組合能力,由此才能更好地推動超融合的落地。
正是洞察到這一需求,今年1月,中國電子云對外發布了自研的存儲產品,3月,中國電子云正式成立IT產品線。中國電子云自主研發的軟硬件一體存儲產品和超融合產品,全面采用云原生技術,來實現統一的技術架構,統一的基礎設施,統一的管理體驗。3個月之后,采用相同架構打造的中國電子云倉海CeaStor存儲和倉山CeaCube超融合兩大產品整裝待發。
從場景上看,中國電子云超融合產品不僅能滿足虛擬化、專屬云、混合云等多類云化需求,同時也可以滿足行業“從集中式云向邊緣云拓展”的需求,以分布式云結合集團硬件和集成優勢,端到端的解決行業用戶“云邊端”一體化的問題。
除了技術架構和場景方面的獨特能力之外,中國電子云超融合產品還圍繞PKS自主計算體系,打造了完整的全棧云能力,實現了信創和X86共存的底座,為中國政企用戶云數據中心逐步國產化打下了堅實基礎。
中國電子云曹心馳:做成云計算“國家隊”該有的樣子
中國電子云曹心馳:做成云計算“國家隊”該有的樣子
“后發先至”憑什么?
盡管中國電子云產品推向市場的時間并不長,但市場反響卻很大。不到兩年時間,中國電子云就在全國16個省建設了32座政務云,服務了超過400家政府和企業客戶,并獲得了大量客戶的認可與好評。
在研發層面,中國電子云更是碩果累累,已擁有32項計算機軟件著作權、250項專利,39個產品自制專利,并成為了第一批通過網信辦云評估的信創云平臺。
如此快的發展速度,放在任何一家IT企業看起來都像天方夜譚,但中國電子云卻做到了,為什么?
在曹心馳看來,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用科學的架構理念做指導,再加上一群IT“老炮”全力以赴,是中國電子云“彎道超車”的秘訣。
“十年前,云計算的技術方向還在持續演進中,那個時候超融合創業大家都在摸索中。但是到了今天,云基礎架構底層技術已經非常成熟,不需要再摸索技術路線和發展方向了,所以這個時代比的還是誰對這套體系最懂最專業”,曹心馳表示。
所謂專業,來源于兩個維度:
一是科學的架構理念。
中國電子集團將我國航天工程中總結出來的“系統論”,沿用到了PKS自主計算體系的發展中,中國電子云正是系統論的重要實踐者。
所謂“系統論”,是錢學森等航天前輩基于東西方理論、航天工程多年實踐等形成的思想體系。它強調從系統整體出發將系統進行分解,在分解后研究的基礎上,再綜合集成到系統整體,最終從整體上研究和解決問題。
不同于阿里云等互聯網云平臺的誕生,是基于底層需求一點點從往上生長,中國電子云從一開始就是基于系統論將整體架構設計,然后將系統切分為多塊、同步研發,像搭積木一樣最終合成系統整體。
正是基于后發優勢,中國電子云起步即采用了先進的云原生分布式架構,從而得以快速打造出超融合、存儲一體化的基礎架構。
二是超強的團隊。
為了做好中國電子云,中國電子集團把業內最好的人才都挖來了。
中國電子云執行總裁馬勁,曾是阿里云專有云事業部總經理;中國系統高級副總裁、CTO朱國平,歷任新華三云與智能產品線副總裁、集團副總裁。中國電子云副總裁、IT產品線總經理曹心馳,此前是深信服云業務CTO,更早就職于華為、VMware等公司。
這幫“IT老炮”稱得上是中國云計算領域的“頂梁柱”,他們每個人都有過2-3次從頭做云的經驗。云計算的每一條技術路線、每一個云業務踩過的坑,他們基本上都親身經歷過。
有了這樣的“豪華陣容”,憑借他們沉淀多年的行業認知和經驗,這一次站在中國最大IT集團的肩膀上,得以用最快的速度打出中國電子云這張“王牌”。
事實上,中國電子云背后的中國電子集團,也是央企中研發投入規模最大的,在云計算領域已有積累。從2019年投入研發,到2020年推出第一代公有云產品CECLOUD,中國電子云服務了數字CEC建設,推出的第二代專有云產品CECSTACK則面向能源、金融、航空等關鍵行業,快速覆蓋行業云、私有云需求。如今中國電子云推出的超融合產品,同樣經歷了集團大規模實踐驗證,起步可達3000節點規模,最大可支撐每秒240G以上的數據讀寫需求。
基于以上能力,中國電子云有足夠的底氣去服務政務、央企、金融、醫療、教育和交通等行業客戶,為他們提供大規模的私有云、行業云以及云基礎設施構建的產品和服務。
中國電子云曹心馳:做成云計算“國家隊”該有的樣子
成為信創自主計算的領軍者
從更宏大的產業角度看,中國電子云的高速發展,與數字化轉型浪潮和信創產業發展也息息相關。面對復雜多變的全球形勢,信創所代表的信息技術應用創新產業離不開基礎設施的支撐,這也是保障數字化安全的基石。
對此,曹心馳并不否認“國家隊”身份帶來的優勢,但他也表示,政策改變不了市場規律,“市場上沒有一家靠政策做到特別大的公司,最終比的還是產品、成本”。
隨著產業數字化和信創的深入,政府、央企、金融等行業客戶對數字基礎設施的要求越來越高,很多相關部門需要進行數字化和信創化的雙重應用覆蓋,即新型的“兩化融合”。這種變化不單純是數字化應用對于基礎設施的要求,更重要的是信創化對硬件平臺的適配性、安全性有更高的要求,甚至帶來了全新的需求重構,這就從產品、技術、解決方案等多個層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面對信創應用的挑戰,中國電子云充分利用集團在自身生態和戰略投資的優勢,基于PKS自主計算體系,通過軟硬一體的設計,大幅提升了信創云的性能、可靠性和可擴展性。同時,能很好的兼容和支持主流的x86架構和PKS兩套架構。
例如在計算層,中國電子云采用的是自主創新的雨燕計算架構,通過軟硬件一體的設計,實現網絡卸載、存儲卸載、加密卸載并實現了虛擬化的零損耗,讓單計算節點的網絡IO性能提升了5倍,存儲的性能提升百分之百。
這種能夠在軟硬件底層進行協同一體化研發,正是中國電子云在信創領域的獨特優勢。同時,依托于中國電子集團的整個產業鏈實現整合,從信創能力、產品成本、用戶體驗、市場能力等方面,中國電子云都能更好為中國政企機構提供先進、安全可靠的信創云服務。
如今,中國電子云已成功承建了天津西青、云南大理、中國華電、中國人保等一系列云平臺建設項目,為行業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兩化融合”提供了理想樣板。
“中國電子云雖然起步時間比較晚,但我們定位的起點是很高的,從一開始定位就是要做一朵先進的云。同時我們是生在信創時代,結合我們的身份使命,我們希望未來能成為自主計算領域的頭部,成為國產云計算領軍品牌、行業首選產品”。
曹心馳表示,在這個過程中,大家有一種很強的使命感,就是希望成為“國家隊”應有的樣子。為了實現這一目標,中國電子云整個團隊都很拼。“這么拼的隊伍,怎么會輸呢”,曹心馳笑問道。
未來,中國電子云還有很多規劃,而所有的規劃都只有一個目的:服務好百行千業的數字化轉型。
這是中國電子云的夢想,也是對網絡強國、數字中國建設的承諾。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科技云報到”(ID:ITCloud-BD),作者:科技云報道,36氪經授權發布。

0
相關文章
最新文章
查看更多
關注 36氪企服點評 公眾號
打開微信掃一掃
為您推送企服點評最新內容
消息通知
咨詢入駐
商務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