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AI大牛周明:從科學家到企業家要邁過多少道坎?
明敏 發自 凹非寺量子位 | 公眾號 QbitAI
年齡和資歷是世界級科學家的財富。
但投身創業后,就需要直面骨感的現實。
能加班嗎?能熬夜苦干嗎?50歲了還能拼嗎?小團隊的成果和能力,與大公司同賽道有競爭力嗎?
這是AI大牛周明的真實經歷,也會是所有頂尖科學家轉身創業后面臨的共同拷問。
科研成果和功力離不開時間的積淀,但創投市場可能又程式化偏愛更年輕的人。
從這個角度看,在全新的技術創新周期里,還有不少陳規舊俗亟待打破。
周明,機器翻譯、NLP、AI領域如雷貫耳的名字。
1991年就從NLP重鎮哈工大拿到了博士學位,其后進入清華任職任教,并在1999年被微軟亞洲研究院創始院長李開復挖走,后來不久成為NLP研究組負責人。直到2020年離開,周明已經是MSRA副院長多年。
周明也是當今NLP領域成就最高的華人之一。他不僅是中國第一個中英翻譯系統的研制者、日本最著名中日翻譯產品研制者,還在2019年成為了AI語言領域最高級頂會ACL(國際計算語言協會)主席。
周明的科研技術成果,在產業界和學術界兩開花。他參與帶隊的NLP成果,光入選ACL的論文就超過100篇,相關技術還被應用到了Windows、Office、Azure、微軟小冰等世界級產品中。
學術維度看,周明在NLP領域的影響力也位居世界前列。他是過去十年來發表NLP論文最多的科學家之一。據谷歌學術最新數據,其文章被引用總量超過3.4萬,H-Index 98。
所以當他投身創業,業內都感嘆:
連世界級AI科學家都躬身入局了。
只是開啟創業這一年,周明已到了中國人常說的“知天命”之年。
為什么而出發?
周明回答:天時地利人和,是時候了。
天時方面,2020年前后,NLP在“預訓練+微調”的技術范式影響下,發展到了可以廣泛落地的時期。
以BERT和GPT-3為代表的AI大模型,可以處理多種任務,并且性能表現都超越以往水平。這意味著NLP技術在處理碎片化問題上找到了可以探索的路線,生產效率也將大幅提升。
地利方面,國內企業正在經歷一輪數字化轉型大潮,其中蘊藏諸多AI技術落地機會。
五年前,計算機視覺等感知技術,已經幫助一些企業點出了智能化“技能”,這催生出了行業對AI技術的更多期待與需求。
而NLP驅動的認知智能,有剛需有市場,卻明顯供不應求。
并且大環境上,對于產學研轉換、硬科技創新的鼓勵前所未有,各方面條件都已經成熟。
人和的因素,核心在于自己。
周明已在微軟亞洲研究院工作了21年,不論個人還是團隊,都符合了“使命達成”的預期。
1999年初到MSRA,周明立下的心愿有一個“雙一流”目標:
第一,與同事們一道努力,使研究組進入世界NLP領域一流研究組行列;
第二,與全體自然語言處理領域的同仁一起,努力促進中國乃至亞洲的自然語言處理研究進入世界一流水平。
而從結果上看,確實均已達成了。
也就在這個節點上,心中那縷未曾熄滅的創業之火,燃燒得愈演愈烈。
周明知道,一旦創業,就要押上過去所有的戰績、榮譽和成就,這個決心一定要下。而且相比通俗意義上的“最佳創業年紀”,他屬實也不再年輕。
但他也很快從硬幣另一面看到優勢:
第一,AI依然是高精尖的硬科技創新前沿,NLP更是素有“皇冠上的明珠”,沒有時間的積淀,也就沒有技術上的洞察和積累。時間是朋友,時間是壁壘,他的經驗和積淀有優勢。
第二,他的履歷和年齡,早已過了創業為錢為溫飽的階段,很多人到中年的壓力和煩惱早已告一段落,能夠更專注,只為夢想一戰。
而且周明還深懷技術自信,他知道遍地大參數、大模型的喧囂競速里,自己如何輕舟駛過萬重山。
于是周明出發,公司取名:瀾舟科技。
技術路線確定:輕量化大模型。
周明解釋說,盡管這兩年大模型的風頭極盛,但是百億、千億級參數帶來的訓練部署成本仍舊會讓企業望而卻步。
所以盲目求大不可取。如何兼顧卓越性能和低成本,才是NLP落地發展的可行性方向之一。
基于這樣的思路,瀾舟科技旗下的“孟子”很快橫空出世,且一登臺便是四兩撥千斤。
在中文語言理解權威評測基準CLUE榜單上,“孟子”以10億參數完成了此前百億、千億參數模型刷新的紀錄,以創業公司身份打破了騰訊、搜狗、華為、阿里達摩院等巨頭玩家輪番霸榜的格局。
而且這種智取,不僅體現在技術路線上,還體現在人力密度上。
完成如此全球紀錄的改天換日,瀾舟團隊不過寥寥數人——拼的是密度和效率,而不是規模。
實際上,2021年1月瀾舟在創新工場開始孵化時候,團隊總共不過5人,除了周明自己,還有2名員工和2名實習生。
孟子模型的一鳴驚人,也讓產業需求、方案和產品化更為迫切。
很快,以孟子模型作為核心技術,瀾舟科技推出了“孟子認知服務引擎”,包括搜索、生成、翻譯、對話等功能,還能提供針對垂直行業的SaaS產品。
目前,與傳神公司合作的的“任度”機器翻譯引擎,就是以孟子模型作為支撐技術,覆蓋20余個垂直領域,在傳神的平臺上支持數以千計的翻譯員。
瀾舟與數說公司及子公司容徽合作的智能文案產品contentnote,同樣基于孟子模型,該產品已在去年12月正式上線。
除此之外,他們還和華為云、同花順、華夏基金等達成合作。
2021年9月,瀾舟獲得了北京HICOOL國際創業大賽最高獎。
瀾舟公司2021年6月10日正式成立,到現在,成立一年多,瀾舟已經拿到了千萬級的訂單,科學家周明在商業上的思考,也越來越成熟了,開始得到更多人肯定。
同樣很迅速,2022年2月,瀾舟科技成立以來的第二輪融資到位,近億元資金,Pre-A輪,聯想創投、斯道資本共同領投和創新工場跟投。
周明解釋,融資的意義就是聚集更多牛人、開拓更多領域,實現公司創辦的目標:
探索自然語言理解技術的應用落地。
委屈嗎?
作為聲名卓著的世界級科學家,在創投市場中經受年齡、身體和技術壁壘的質疑。
周明一笑了之,“不委屈”,每個行業都有每個行業的固有認知。
而且這不是一人一事的榮辱,這是整個國家遭遇的新挑戰。
周明認為,過去二十多年來,中國科技互聯網確實取得了令人側目的成功創業,這是天時地利人和共同作用的結果,但也帶來了創新可以“快速成功”的錯誤認知。
商業模式創新確實可以很快,技術模式的探索在國外都成熟了,國內利用更廣闊的市場、人口,拼運營效率和本土優勢,能更快獲得優勢,取得成功。
但利弊也早已在開始時寫下。這幾年層出不窮的卡脖子、斷供,都是吃了沒有原始技術創新的虧。
周明說這樣的教訓獲得一次就夠了,現如今對于硬科技創新的推崇,背后也暗藏社會對商業模式創新快速成功的反思。
新時代里的創新創業公司,從第一天開始,就應該從技術上具有全球競爭力。
創業后見多了投資人和形形色色背景的人,周明已經習慣了被問關于“年齡”相關的一切,他可以理解對方的出發點和顧慮,但仍然想說,我們要走硬科技的創新之路、從技術模式創新做起,那也就需要與固有認知說再見。
周明覺得,繼續用2C的思路理解硬科技創新,是不可取的。
他用3個方面來解釋,硬科技創業究竟有哪些不同:
第一、創業者需要有閱歷。
當硬科技成為公司發展的錨定點,創始人對于技術和行業的理解程度,事關公司的發展命運。
比如張忠謀在56歲時才創辦了臺積電。他過去幾十年在半導體行業的技術積累和行業理解,無疑是臺積電能夠走上頂峰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
第二、創業不再純憑商業落地、時代機遇,必須掌握領先技術才能生存下去。
此前周明提到,盡管當下國內在AI落地上具備優勢,但這種優勢不是永恒的。
硬科技創新,還是要看對基礎能力的把握,尤其是關鍵算法。比如在認知智能方面,目前在可解釋性、知識建模等方面還沒有得到解決。
由此,創新者需要遵循“兩步走”。
第一步,先把現有技術快速落地,服務于企業。從用戶方面得到反饋后,解決痛點問題。先讓企業在市場中存活下來,能夠賺到錢。
第二步,還是要回到基礎技術、核心算法開發,從而引領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以此形成一個正向循環,逐步推進公司發展。
這也自然引出了周明的第三點見解,即技術創新不再是快速膨脹的模式,而是一步一個腳印向前發展,背后需要的不光是技術人員的堅持,更需要來自市場的理解和耐心等待。
在這樣的創新周期里,具備頂尖創新能力的科學家們,無疑擁有得天獨厚的創業優勢。
近幾年,科學家出走創業浪潮翻涌。
如Transformer主創團隊中,8人中有6人都選擇創業或加入初創公司;國內AI大牛如周伯文、賈佳亞等,紛紛成立自己的創業公司。
不過周明坦言,科學家創業也有短板。
他反復提到的一個問題,就是在處理“和人有關”的事情上,科學家還需要多學習企業家的視角。
他覺得,做科研是一件“和自然作斗爭”的事。考慮的事情無非是如何發現新的問題、提出更強大的算法。
但是做企業,要考慮的是技術如何才能被真正利用起來,需要顧及應用落地、成本等諸多問題。
這種長短結合的問題上,科學家周明也覺得解法明確,找更多互補的大牛進公司。他內心早已明確,不會拘泥于形式和名頭,“未來如果有合適的人來,瀾舟的CEO都可以讓他做的。”
人因事聚,事因人成。
周明說他這半百人生,兩次被開復老師改變了軌跡。
第一次在1999年,他一個清華副教授,有著中國最高學府的榮譽和教職,在開復老師的感召下放棄編制,加入那時剛剛創辦、前途未卜的微軟亞洲研究院。
第二次在2020年,一次活動上與開復相遇,開復問周明:你最近在忙什么?周明回答:我在想創業。開復又驚又喜:我了解你,我會無條件支持。
不過同樣是科學家出身的李開復,也擔心久在MSRA的周明對市場化運作方式了解不夠,于是給周明提供了一個折衷的方案:
先以創新工場首席科學家身份,接觸創業和市場,深入了解創業要素和步驟,再著手孵化核心團隊和啟動公司。
當然,了解周明,相信周明,支持周明的人不止李開復。
周明創業的消息傳出后,一個來自聯想創投的電話很快打了過來。
“喂,周明老師你真的創業了?我們要投。”
周明說,聯想創投懂技術,懂技術的投資人不需要過多解釋。
依然很快,聯想創投搶下瀾舟的領投。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量子位”(ID:QbitAI),36氪經授權發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