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團|戴珂:2023,SaaS需要一種新的打開方式

今天是春節前最后一個工作日,節后開始的工作,就是真正意義上的新的一年。在新的起點上,SaaS也需要一種新的打開方式。
1.可見的機會:企業數字化轉型
中國企業數字化轉型的趨勢不會改變,而且這個需求正在變得越來越大;這是SaaS行業目前唯一可見的規模化發展機會。
如果沒有這個認知和信念,在SaaS行業堅持就沒有任何意義;不如選擇“銀貨兩訖”的其它生意。
2. 努力成為一家正經的SaaS企業
SaaS就是SaaS,在軟件和SaaS之間,并不存在另外一種商業模式。做一家規范化的SaaS公司,不一定就會成功,但反之一定會失敗。
成為一家規范的SaaS公司非常重要。因為只有規范化,才可能利用到SaaS商業模式的所有優勢。也只有商業標準一致,才可能融入全球SaaS生態,而不是在自定義的規則里自娛自樂。
強調中國特色的創新,無異于放著大路不走,非要去荒郊野外尋找捷徑。
SaaS是全球繼軟件之后的另一重大“發明”,在它的經濟價值被充分利用之前,沒必要再造車輪。
3. 認識到SaaS商業模式的高風險
SaaS根本不是什么“躺賺”的生意,相反SaaS訂閱模式的風險非常高。
隨便分析一家客戶,大概率都會立即流失。比如:支持者離職、使用者抵制、競品的誘惑、訂閱疲勞、客戶倒閉等等,簡直找不到一條客戶留下來的理由。
這意味著,預期收入的80%都可能化為泡影。所以,一不小心,SaaS就可能做成一個“無利可圖”的生意。
4. 別對任何“賽道”抱有幻想
SaaS的“賽道”,曾經與互聯網的“風口”齊名,直到各個賽道頭部SaaS公司紛紛折戟。
古今中外,一家SaaS公司能否成功,跟賽道沒有一毛錢關系。與其一門心思研究賽道,不如研究理解賽道那端的客戶,看看自己在這個賽道上,到底有沒有優勢。
實際上,目前所有已知賽道上,都早已人滿為患。熱炒賽道反而可能導致踩踏,而錯過了其它需求未被滿足的領域機會。
5. 技術型公司將面臨更大挑戰
一個不可規模化的SaaS的公司,沒有存在的價值。可規模化的同義詞包括:可復制、可重復和可擴張等。
在SaaS行業,難以規模化的公司主要是兩類:一類是復雜的、面向大企業的復雜業務,前一篇文章討論過。
另一類是技術型SaaS公司,或者有SaaS業務的技術公司。剛看到的一個數據,說國內AI四小龍,三年間累計虧損超過500億,迄今仍然沒有找到規模化的扭虧能力。
實際上,從技術到可規模化,中間還多了一步,即從技術到商業化,從商業化再到可規模化。無疑,落地的姿勢,又增加了一個難度。
其實除了AI,大數據、RPA概念公司,都面臨類似挑戰。
更麻煩的是,時間是技術的頭號敵人。留給技術公司形成可規模化能力的時間不多了;而技術的優勢,也在時間中慢慢消失。
6. 抓住疫情的“紅利”
疫情造成的影響,也并非全是負面的。實際上,很多SaaS公司因為疫情,收獲了極為寶貴的東西-用戶習慣。比如通過遠程訪問方式的工作習慣,使用戶自然接受了使用SaaS的工作方式
疫情期間養成的習慣,在疫情過去之后仍可能得以保留,從而形成了習慣。對于SaaS公司而言,沒有什么比用戶習慣更值錢了,比如海外的Zoom、國內的騰訊會議。
Zoom自不必說,據傳騰訊會議要全面收費了,還有釘釘、飛書也在積極收費。
誰給了它們收費的底氣?還不是習慣。
7. 管理者挑戰:SaaS公司是世界上最難管理的公司
這個世界上,大部分商業模式都很簡單:生產東西和賣東西。而SaaS商業模式,因客戶生命周期的“無限”延長,變得極為復雜和難以管理。
甚至直到公司瀕臨倒閉,營銷、產品、銷售和客戶成功,各個業務部門的績效都還是毫無挑剔。以至于很多CEO都有個疑問:既然每個業務都這么優秀,為啥公司卻不行?
8. 選擇一家靠譜的SaaS公司,可能比高收入更重要
最近收到最多的問題是職業選擇問題。
這個問題的確很重要。說句不中聽的話,現在真正理解SaaS的人并不多,無論是SaaS公司的什么崗位,營銷、產品、銷售、客戶成功。
當然,進入這個行業,只是當作一種謀生手段,這也完全沒有問題。但長期來看,時間的損失和能力的損失,還是蠻大的。特別是考慮崗位的可替代性,待行業成熟后,可能連工作都不好找了。
所以,個人的建議是:找一家靠譜的SaaS公司,可能比高收入更重要。哪怕最后這家公司沒有成功,個人能積累到真正的行業經驗,未來會更有價值。
寫在最后
實際上,SaaS需要重新思考的問題遠不止這些;但如果弄清了這些基本邏輯,SaaS創業就不至于偏得太遠。
對整個行業來說,2023注定是最為艱難的一年,喊了好多年的“SaaS寒冬”,是真的來了。
但寒冬的積極意義在于:它雖然會讓一些本來就外強中干的企業消失,但是也會讓那些功底深厚的企業,獲得更多的資源而愈發強壯。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ToBeSaaS”(ID:gh_66062ec0961b),作者:戴珂,36氪經授權發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