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R如何破除部門“墻”

所謂“隔行如隔山”,在公司里隔著一個部門,就隔著一面“墻”。也許是“術業有專 攻”的原因吧,公司為了讓各部門多聚焦在自己的工作領域,所以各部門也開始陸續出現各種專家。
比如,對于一家互聯網公司而言,技術部門有技術專家,產品部門有產品專家,運營部門有 運營專家,市場、銷售、財務、人力等部門也有各自的專家。
專家多,好不好?當然很好,專家可以解決公司在成長之路上遇到的各類問題,進而加快公司的成長速度。從這方面來看,各部門確實發揮了自己獨特的價值,但是缺少了協同,跟脫離狼群的孤狼沒有區別。
不過,由于很少有老板是“全能”類型的,能夠把每個部門的業務都搞得明明白白,所以老板更多的只是看結果,至于過程好不好,就讓各部門領導者自己去負責吧,這也是他們的工作職責,于是 KPI 就成了老板來衡量各部門領導者工作產出質與量的核心武器。
正是由于這些部門負責人彼此之間沒有上下級之分,各自又有自己的專業性門檻,因此遲早都會產生“部門該隔閡”現象。隨著公司規模的擴大,每個部門的規模也在擴大,為了讓逐漸變大的部門有著高效的執行力,部門負責人會將自己更多的精力放在內部流程和效率上。
因此部門協同會變得越來越弱,導致出現“各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的“本位主義”現象。隨著公司人員規模逐漸壯大,業務體系變得越來越復雜,部門隔閡也會變得越來越多。
既然部門隔閡現象會帶來嚴重的后果,那么應該如何才能打破呢?絕大多數公司希望能通過“業務單元”來打破,究竟如何打破?
如何使用OKR 徹底粉碎部隔閡?
1、保留縱向業務單元的結構,并在橫向層面設立了不同的職能團隊。可以看到,縱向業務單元和橫向職能團隊構成了一個矩陣式結構,兩者實際上對應的是同一批員工,雖然他們是同時處在兩種不同的團隊中,但有著相同的目標和職責。
2、在匯報方向上,并不存在雙向匯報問題的情況,所有的員工只需向業務單元負責人匯報即可。
業務單元是一個實際組織,它存在的價值在于消除跨部門之間的協同,讓大家的目標更加聚焦,一切圍OKR目標而做出努力。由于業務單元日常做的工作都在同一個 OKR 目標中,大伙的工作計劃都能透明可見。同時還能體現出各個業務單元的價值。
(建議公司高管要多去挖掘領導力較強的員工,讓他們成為業務單元\職能團隊的負責人,并激勵他們為公司的業績做出杰出貢獻)
3、職能團隊是一個虛擬組織,它存在的價值在于加強業務單元間的聯系,讓團隊伙伴們感覺到更有歸屬感,職能團隊負責人將主要精力投入到提升人才技能的培養上。與其說是職能團隊負責人,不如說是職能團隊的“教練”,他使用 OKR 工作法來幫助團隊伙伴們制定個人目 標,扮演職能團隊的“OKR 教練”。
公司高管要學會去培養這樣的教練型職能團隊管理者,讓他們為公司培養更多的優秀人才,也就是我們最近常說的OKR大使。
從實操過程上講,團隊伙伴們每天都在業務單元中工作,每周都會參與自己所在職能團隊的復盤、最少每個季度會進行一次 OKR 評估和制定,每年會進行一次內部職級晉升的申請和評級,因此OKR工作法不但能夠激勵員工,打破部門的隔閡有著不可小覷的作用。
在整個過程中,OKR 不僅幫助了業務單元,讓大家圍繞項目目標進行聚焦,OKR 也幫助了職能團隊,讓大家圍繞個人目標進行突破。就像這樣,以垂直業務單元為主,同時以橫向職能團隊為輔,在縱向和橫向兩個垂直方向上徹底地打破了部門之間的屏障,建立了一個更加健康的跨部門多人員協同組織架構,以支撐公司未來更大規模的人員擴張。
總結
1、各部門關注點和利益點不同,自然會形成“部門隔閡”,可使用 OKR 將其打破。
2、當公司進入快速成長期,需盡早組建橫向職能團隊,并為其培養“教練型”管理者。
3、將橫向職能團隊和縱向業務單元進行“虛實”結合,在團隊成長和項目管理上實施 OKR。
最后只有你對 OKR 深入理解了,才能更有效地使用 OKR 工具和思維,徹底打破“傳統”。
Tita ,打造現代 OKR 目標與持續績效管理一體化平臺,從企業戰略目標解碼,到過程推進,促進橫向協同,結合 360 評估和一對一面談,最終與績效考核一體化落地,幫助企業完成目標和績效管理一體化戰略落地
上千家企業使用 Tita 建立高績效團隊,改變他們的績效、參與和發展方式,并取得業務成功!
了解更多客戶如何使用工具平臺取得業績增長,索取成功企業最佳落地一手資料,直觀體驗《新績效一體化管理平臺》,立即申請 《Tita 產品演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