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一区二区_午夜视频99_免费白白视频_中文字幕一区免费

馬斯克和余承東想做的事,何小鵬捷足先登了

汽車之心
+ 關注
2023-07-28 10:20
1.1w次閱讀
在智能電動汽車時代,中國技術正變得越來越值錢。

馬斯克和余承東想做的事,何小鵬捷足先登了

通過對汽車智能化的不斷加碼和布局,大眾有可能成為合資品牌最有希望的選手。

7 月 26 日,大眾汽車集團宣布向小鵬汽車增資 7 億美元(約合人民幣 50 億元),收購小鵬汽車約 4.99% 的股權。

這個消息的看點在于:大眾不僅向小鵬投資,還對小鵬的智能化技術有訴求。

具體來說,雙方將達成技術框架協議,預計在 2026 年向中國市場推出兩款 B 級電動車型。其中,大眾負責新車的開發、工程設計和產業鏈,而電子電氣架構、智能座艙和智能駕駛系統軟件則交給小鵬。

燃油車時代的巨頭與智能電動汽車時代的新勢力牽手,本身就十分有戲劇性。

外界普遍認為,搭載小鵬的智能化技術,未來大眾的產品對中國消費者來說,將更有吸引力。

對小鵬而言,長期堅持的智能化投入,終于迎來了曙光。

小鵬汽車名譽副董事長兼聯席總裁顧宏地表示,小鵬汽車預計從大眾交易中獲得可觀的經常性收入,可能比預期更早實現盈利能力。

大眾斥巨資打造的純電平臺 MEB,以及基于這一平臺的推出 5 款 ID. 家族車型,用行業人士的話來評價:大眾 ID. 系列是令人踏實的產品。

但落在智能化上,ID. 系列卻被中國消費者視為不具有太多優勢的產品。

用心造電車,用腳寫軟件」,是大多數人對大眾 ID. 系列的評價。

可以說,軟件系統已經成為大眾新能源轉型最大的短板。

這也正是小鵬替大眾解決的重要問題。

馬斯克和余承東想做的事,何小鵬捷足先登了

早在小鵬 P7 車型上,小鵬就已經拿出了用戶普遍認可的全場景語音交互系統,以及高速領航輔助駕駛。

最新車型 G6 發布后,小鵬在智能座艙和智能駕駛上又做了不小的提升。

首先是提升落地效率,小鵬 XNGP 現階段可以在北京、廣州、深圳和上海使用,下半年開放包括長三角、珠三角在內的 50 個主要城市,明年的目標是落地 200 個城市。

馬斯克和余承東想做的事,何小鵬捷足先登了

其次是加快覆蓋速度,推出 AI 代駕模式,在用戶經常使用的路線上,通過部分深度學習和更加精細的調整,提供導航輔助駕駛功能,讓小鵬的智能駕駛長板滲透更廣泛的市場。

可以期待的是,2026 年面世的大眾純電車型,交付即擁有高度靈活人性化的語音助手、多場景座艙,以及覆蓋上百個城市的高階輔助駕駛。

為了減少軟件開發工作,小鵬并不只是充當大眾智能駕軟件 Tier1,而是將電子電氣架構、智能駕駛軟硬件一系列方案打包方案出售給大眾,后續再通過 OTA 升級功能。

根據協議約定,小鵬與大眾的合作框架分為兩部分:

  • 2024 - 2025 年,大眾向小鵬支付相關的技術服務費;
  • 2026 年新車投產,軟件將以 OTA 方式收取費用。

對小鵬而言,這樣的合作方式必然是一件「穩賺不賠」的好事,一來可以在生產和研發過程中,通過規模化效應來控制成本,同時也能夠在車輛交付之后再收一筆錢。

「技術服務的收入對小鵬估值的參考有很大變化」,何小鵬表示。

關鍵技術獲得國際車企的認可,這樣一本萬利的買賣,其實是何小鵬搶先實現了馬斯克、余承東一直以來想做的事情。

大眾安徽首席技術官呂爾曼曾表示,在汽車智能化時代,大眾必須要去界定、發現并識別全新的中國本土需求,包括互聯、數字、自動駕駛。

為了滿足「在中國、為中國」的市場需求,大眾先擴大朋友圈、再押注研發中心。

我們看看大眾最近幾年的布局,針對中國市場,用中國本土化方案:

1、2021 年 4 月,大眾安徽的部分車型定點給了大疆車載。據悉,大眾 MQB 平臺 L2+方案選用大疆,將于 2024 年在國內 SOP;

2、2022 年 4 月,大眾旗下全新軟件公司 CARIAD,在中國設立子公司,以此增強區域軟件開發實力。最新的數據顯示,CARIAD 中國的軟件專家規模已經突破了 1200 人。

3、2022 年 10 月,大眾與地平線成立合資公司,大眾持股 60%,創下入華 40 年來最大的單筆投資(24 億歐元)。另外,MEB 平臺 L2+方案也將用到這個合資公司的方案,將于 2024 年在國內 SOP。

4、2023 年 7 月,大眾投資小鵬,雙方將基于 G9 平臺以及小鵬在智能座艙和智能駕駛方面技術展開合作,在 2026 年推出兩款 B 級車型;

至于研發根據地,大眾也正不斷加大在合肥的投入力度,將優勢資源向大眾安徽傾斜。

2023 年 6 月,大眾集團在安徽合肥成立的全資公司——大眾汽車(中國)科技有限公司,強調「在中國,為中國」的研發實力、強調與合資公司的合作效率、優化盈利能力、將新產品及技術的開發周期縮短約 30%。

7 月 18 日,大眾集團宣布投資約 10 億歐元,在安徽合肥建立一個全新的電動智能網聯汽車研發、創新和采購中心,這個地方將成為大眾在中國最大的科技和創新中心,預計將于 2024 年一季度正式投入運營。

據了解,這是大眾除德國以外最大的研發中心,將用于開發最先進的車輛和零部件;可與創新團隊建立聯系和采購;并為生產「電動網聯汽車」進行采購,團隊規模將超過 2000 人。

總結來說:

  • 智能駕駛很特殊,因為數據合規和安全監管的問題,規避風險的最好方式是與本土公司合作。
  • 提升研發速度和縮短上市時間,提升成本優勢和競爭力的最好方式,也是與本土最先進的技術公司合作——大疆車載、地平線和小鵬,都是大眾在中國對智能駕駛布局最好的詮釋。

馬斯克和余承東想做的事,何小鵬捷足先登了

于小鵬而言,作為一家國內本土新勢力車企,小鵬在智能駕駛不僅具備數據的本土化優勢,并且兩年前就已經搭建基于 Transformer 的 BEV 視覺感知系統 XNet。

為處理 XNet 的海量數據標注,小鵬還開發了全自動標注系統,曾經 2000 人一年的標注量,現在 17 天就能完成。

基于大模型、計算中心、大數據三件套,小鵬的智能駕駛數據驅動模式得以建立。

截至今年 5 月,小鵬高速 NGP 的用戶滲透率達到了 94.38%,城市 NGP 用戶滲透率達到了 90.07%,智能輔助駕駛總里程達到了 4 億公里。

在中國,集天時地利人和之勢,何小鵬比馬斯克、余承東更有機會,向大型國際車企開放授權智能駕駛技術。

「在國內合作伙伴中,新勢力不太可能在智能化上選擇華為。因為他們有自己的追求,為了市值,不會選擇華為。而國際巨頭們,因為制裁的原因也不會選,傳統的車企如果怕失去靈魂的也不會選擇,這就讓華為面臨很大的挑戰。」

在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 2023,華為常務董事、終端 BG CEO、智能汽車解決方案 BU CEO 余承東一語道破華為目前尷尬的處境。

余承東只好大力推動智選車業務,以此打破僵局。

而另一個玩家特斯拉,也希望將自家的 Autopilot/FSD 技術授權給其他車企。

在今年二季度財報會議上,馬斯克更是透露:正在洽談將 FSD 技術授權給一家大型車企。

從目前官宣的進展看,小鵬比華為、特斯拉更快——馬斯克和余承東想做的事,何小鵬捷足先登了。

與大多數合資車企類似,大眾也正面臨銷量持續低迷的問題。

2022 年,大眾汽車集團在全球交付了 826.28 萬輛汽車,同比減少 7%,創 11 年來新低;其中,大眾乘用車全年累計銷量 456.33 萬輛,同比下降 6.8%。

電動車方面,大眾 2022 年累計交付 57.21 萬輛純電動汽車,占其總交付量的 6.9%。

雖然同比上漲了 26%,但從全球電動車銷量排行來看,只有 ID.4 一款車型擠進了前十(排名第六),且與排名靠前的特斯拉兩款車型相差較大。

汽車商業評論爆料稱,大眾和小鵬的談判從 2022 年三季度就已經開始了。

因而,大眾也清楚自身在中國的競爭壓力。

馬斯克和余承東想做的事,何小鵬捷足先登了

那么,一款百年造車技術+百年品牌沉淀+中國最先進的智能化技術的電動汽車,在 2026 年有沒有競爭優勢?

我們不妨從兩個方面來看。

首先是降本增效

大眾的產品技術優勢,一直是基于巨大銷量體量下的平臺模塊化,MEB 誕生之初的首要目標也是用規模化帶來經濟效益。

何小鵬認為,大眾對成本控制優化比小鵬強,通用的零部件都有大眾內部系統的全球采購模式,成本很低,而大眾也愿意分享自身的供應鏈降本技術。

極致性價比從來都是巨頭的游戲,比亞迪通過垂直整合供應鏈,將成本不斷壓低,做到油電同價;特斯拉可以再多次降價后,依然保持近 20% 的毛利率。

據了解,為了最大化削減成本,以及完善垂直供應鏈閉環,大眾 CEO 奧博穆正計劃對進行大規模重組,這也是大眾數十年來最大規模的重組。

其次是產品力

作為首批跨國合資車企之一,大眾不僅有著百萬級的年銷,也手握數以千計的經銷商,大眾在中國市場的影響力甚至超過了德國。

此外,國內消費者正在逐步回歸理性,優質品牌、優質產品、優質技術的價值正被進一步證明,這也是百年車企的造車底蘊被全面釋放的機會。

另一方面,何小鵬認為,未來的五年將是全自動駕駛的黃金五年,計劃在 2025 年實現全自動駕駛,2026 年向無人駕駛過渡。

我們開個腦洞:

如果把今年能買到同級續航最高(CLTC 工況,755 公里續航)、補能速度最快(標配 800V 快充技術,可實現充電 10 分鐘,續航 300km)、智能駕駛能力最強(已經打通城市、高速和泊車場景的 XNGP)、價格最低(25 萬級)的小鵬 G6,換成是大多數人更為熟知的大眾車標,G6 的訂單是否會在這個基礎上翻倍?

過去兩三年的時間,合資品牌長期被中國網友笑稱「雜牌電動車」。

一方面,跨國車企對國內新能源市場的重視程度確實不夠,油改電產品不在少數;

另一方面,雖然電動化的技術路徑百花齊放,但如今誰把握住了智能化的大勢,誰就有可能會贏得智能汽車之爭。

歷史的發展何其相似。

當年名不見經傳的特斯拉,也曾拿到了戴姆勒、豐田的投資:

  • 2009 年,戴姆勒以 5000 萬美元的價格收購了特斯拉 10% 的股份,并與特斯拉形成戰略合作關系,指定特斯拉為 1000 輛戴姆勒電池供應商。
  • 2010 年 4 月,豐田以 5000 萬美元收購特斯拉 2.5% 的股份。

回過頭來看,當年戴姆勒和豐田的投資都比較短視,沒有戰略可言。

戴姆勒、豐田只是將特斯拉作為補充自身產業鏈條的小角色,他們更加料想不到,特斯拉在未來有朝一日能成為全球市值第一的車企。

而如今大眾投資小鵬,與當年戴姆勒、豐田投資特斯拉又有所區別。

「一方面是產品成熟度,本土輔助駕駛算法積累,還有強大的供應鏈能力。在應用和效率上,我們一直都很強,但關于底層創新和持續創新能力,我們的路還是挺長的。」博主 @老麥煮機評論道。

智能電動汽車時代,是一場關于車企體系力長期主義的競爭。

正如大眾(中國)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貝瑞德所說,汽車行業的競爭是一場速度與耐力的比拼,中國汽車市場正在經歷飛速的變革,而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市場具有相同的速度。

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是,在智能電動汽車時代,中國技術正變得越來越值錢。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汽車之心”(ID:Auto-Bit),作者:鄭森鴻,36氪經授權發布。

[免責聲明]

原文標題: 馬斯克和余承東想做的事,何小鵬捷足先登了

本文由作者原創發布于36氪企服點評;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0
消息通知
咨詢入駐
商務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