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aS領域中外廠商競爭格局預判

昨天拜訪SAP一個認識十年的老朋友,詳細了解了SAP這幾年在云計算上的進展。大體來說,SAP的主力產品已經在底層上做了云化改造,甚至自己做了一個叫HANA的數據庫,同時支持OLTP(在線數據處理,例如創建訂單)和OTAP(在線分析,例如對海量訂單進行統計分析)。我2004年考過OCP(Oracle數據庫認證專家),做過Oracle、SQL Server 的DBA,從我的專業角度看重新做DBMS(數據庫管理系統)就非常非常難,而HANA這種能力還是令人驚奇的。
SAP底層云化的工作量非常巨大,幾年下來基礎部分已經完成。據說目前一些云產品(包括電商CRM、C4C-Cloud for Customer)在大中國地區的銷售額以每個季度10%以上的速度在增長。2年內,SAP的云產品銷售額將會超過傳統產品。
那么SAP在中國市場與本土SaaS公司會有什么樣的競合關系呢?我的預判是,大格局并不會發生變化。
正如Salesforce與阿里云合作,我判斷對紛享銷客、銷售易的CRM銷售影響幾乎為零,對CloudCC(目前主做私有部署和定制開發,項目數量少但客單價高)可能稍有影響。據說Salesforce在中國一年有7億人民幣的銷售額,遠超過本土CRM公司的銷售額,但這大部分都產生在外資企業在中國的分支。
具體表象有2點,其一,紛享銷客在市場上,很少在競標過程中遇到Salesforce。其二,偶然遇到在外企用Salesforce的中國人,幾乎90%都說用地不爽、但總部要求必須用所以不得不用。究其原因,產品是按美國的銷售業務流程以及西方人的習慣做的。可以想象,和yahoo打不過新浪、ebay打不過淘寶一樣,沒有本土研發中心,想在比toC更有本地特色的toB領域取勝,只能是緣木求魚。
這事兒我還真有親身經歷。在紛享銷客創業這6年之前,我在一家法資公司工作過6年。期間負責一個ORACLE海外成熟產品CC&B(Customer Care & Billing,用于公用事業的計費系統)在JV(在中國境內投資的水務公司)的實施。幾年后耗資4千萬人民幣,雖然上線了,但真的不敢說成功。后來我回過味來了,同樣是公用事業主營業務系統,西方的叫“billing” 系統,意思是計費系統,因為無論是歐洲、美國還是澳洲,公用事業部門計費模塊是最復雜的。而在中國,每家水務公司用的都叫做“收費系統”,因為收錢太復雜,又是轉賬、又是銀行托收,還有性能要求很高的“現場排長隊交現金”,側重點不同,本地化難度極大。我還算了一下,把中國本土做水務公司收費系統排名前幾的公司都收購了,也用不了我花掉的錢。
所以SAP也好,Salesforce也好,我相信他們在中國市場上,仍然能夠保持對頭部最頂端客戶的優勢,但在價格上、在高端人才上、在實施成本上的限制,讓這些外企難以進入100萬、甚至200萬人民幣以下的市場。特別是在價格上,過去國際巨頭的本地部署產品還能用折扣適應不同發達程度的市場,產品云化后,價格不一致對本國客戶難交待,價格的靈活性反而受到限制。而SaaS的特性已經讓企業大系統采購的門檻大大降低,中國SaaS公司的成本優勢和產品本地化優勢會被放大。
我的核心意思是,國際巨頭很難入侵中國SaaS廣大市場。咱們本土SaaS公司不要著急,產品慢慢根據目標市場客戶反饋迭代升級。產品才是核心競爭力,營銷只是觸達客戶的手段,不要想用低價格把對方打垮、壟斷市場后再抬價,看看滴滴就知道這在中國是不現實的了。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微信公眾號: SaaS白夜行
專家介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