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付客戶與用戶故事

在敏捷十二原則中,第一條原則是以客戶為主體而提出的:“我們的最高目標是,通過盡早和持續(xù)地交付有價值的軟件來滿足客戶。”
“滿足客戶”強調以客戶的意見、態(tài)度為產品交付標準;
“盡早”強調產品開發(fā)過程中的時間成本,保證產品質量的前提下以更加迅速、快捷的標準進行產品交付;
“持續(xù)交付”強調團隊與客戶之間的溝通及互動,這是產品研發(fā)過程中的催化劑以及粘合劑。
因此,在針對與客戶的交互、溝通中,敏捷開發(fā)將客戶的要求、個體的發(fā)展、團隊的協作結合起來,納為所應當遵循的第一原則。《敏捷宣言》的參與者之一Dave Thomas就強調,開發(fā)過程應崇尚“實效敏捷”,以務實、實效的精神關注并帶給客戶真正的價值。
雪鳥會議過后,國內外信息傳播速度飛快。尤其是在近幾年,在國內一些媒體的推動、企業(yè)的實踐下,很多人對敏捷已經有了較為深刻的認識,越來越多的團隊開始進行敏捷轉型。
因此, 敏捷由一種小眾詞匯,逐漸成為主流思想。敏捷作為一種方法論,它可以應用在不同的領域,包括金融、電信、證券和互聯網,也包括傳統的能源行業(yè),只是互相之間需求程度不太一樣。相比而言,電信、金融等接觸新鮮事物較快的行業(yè)發(fā)展也較為迅速,但石油等傳統能源行業(yè)接受新鮮事物較慢,因此發(fā)展速度也相對緩慢。
總之,敏捷主要應用于技術開發(fā)領域,但在這一領域,各個公司、團隊在落實敏捷的過程中,大多都走了彎路。
敏捷并非單純是一套工作規(guī)范,也不只是一個輔助工具。 它真正強調的是開發(fā)過程中的群智涌現、高效的團隊協作以及與客戶的溝通交流。在此我們首先關注客戶要求,做到使客戶滿意。
在實際的實踐過程中,敏捷開發(fā)團隊選擇整個團隊擬定一些實踐方式,如用哪些工具、質量目標、客戶需求、每天的核心工作時間等等,將流程記錄下來。在共同目標的帶動下,會促使團隊內每個人主動自我反思、自我提高,事情就好辦多了。一旦這些條款需要更新,會在下次會議中提出,達到大家一致同意后,再進行更新。當團隊加入新人的時候,他們會得到最新最規(guī)范的內容。
在這樣的前提下,團隊確定用戶故事,才能更好地為客戶進行產品開發(fā)。
用戶故事應遵循的原則:
- 用戶故事遵循 獨立性原則:
用戶故事之間要有空間,保持他們的獨立性。獨立性使得在進行產品計劃制定的時候,團隊思路更加清晰,也便于團隊在開發(fā)過程中進行跟蹤、測試以及迭代交付。
- 用戶故事遵循 可協商原則:
用戶需求是在開發(fā)過程中,團隊與用戶不斷進行交流、碰撞而逐漸完善、細化的。用戶故事不可修改,最終會導致產品無用化,而一個用戶故事帶有了太多的細節(jié),實際上限制了用戶、團隊的想法和溝通。
- 用戶故事遵循 有價值原則:
每個故事必須對客戶具有價值(無論是用戶、購買方還是公司內部角色)。用戶故事對于最終的用戶是有價值的,因此應該站在用戶的角度去編寫,而不應該僅僅把它當做任務看待。
- 用戶故事遵循 可評估原則:
在計劃會議中,團隊要對用戶故事進行一個估計,使團隊在任務開始前能夠對用戶故事有一個大致了解。
- 用戶故事遵循 小單元原則:
一個好的故事在工作量上要盡量是一個小周期,最好不要超過10個理想人/天的工作量,至少要確保的是在一個迭代中能夠完成。用戶故事越大,在安排計劃,工作量估算等方面的風險就會越大。
- 用戶故事遵循 可測試原則:
一個用戶故事要是可以測試的,以便于確認它是可以完成的。如果一個用戶故事不能夠測試,那么你就無法知道它什么時候可以完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