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一区二区_午夜视频99_免费白白视频_中文字幕一区免费

銀行“跑馬圈地”新零售,AI大數據成“加速器”

海比研究院
+ 關注
2022-01-07 14:48
479次閱讀

近幾年,隨著中國銀行業從規模擴張向精細化管理、高質量發展階段轉型,加碼零售業務已經成為大勢所趨。

根據全球管理咨詢公司麥肯錫發布的報告顯示,零售業務對中國銀行業整體營收的貢獻度逐年提升,從2015年的29%上升到了2019年的33%,并有望在2025年達到38%。

值得關注的是,在銀行向新零售業務轉型的過程中,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在內的科技力量發揮了越來越多的作用。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在今年3月2日舉行的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表示,2020年,銀行機構信息科技資金總投入達2078億元,同比增長20%。

金融與科技的深度結合,在加速推進銀行零售業務轉型中,也帶來了數字化發展的新機遇。

近期,多家銀行陸續公布了2020年業績報告。整體來看,銀行向零售業務發力趨勢明顯,甚至一些在近兩年才提出零售業務轉型戰略的國有銀行,更憑借其客戶基礎優勢和科技實力成功搶跑。但值得關注的是,銀行零售業務業績分化明顯已成為當前主要的現象之一。

具體來看,招商銀行作為“零售之王”數據亮眼,但依然面臨增收不增利的狀態。根據招行公布的2020年財報數據顯示,零售金融業務稅前利潤規模為638.34億元,同比下降了3.89%,占集團稅前利潤的52.13%,同比下降4.57個百分點。招行解釋稱,零售金融業務營業收入增長而稅前利潤下滑,主要原因是零售金融業務本期計提的信用減值損失較多。

平安銀行走過四年零售轉型之路,被市場稱為零售“新王”。2020年平安銀行零售業務實現營業收入885.78億元,同比增長10.8%,在全行營業收入中占比為57.7%;實現減值損失前營業利潤577.24億元,同比增長10.8%。截至2020年末,平安銀行零售客戶突破1億,較上年末增長10.4%,零售AUM超2.6萬億,增幅32.4%。

作為國有大行,建設銀行在不聲不響之間,將零售業務帶到了空前的高度。根據建行公布的數據顯示,2020年建行的個人銀行業務實現營業收入為3275.33億元,增幅為22.13%,利潤總額為2060.47億元,增幅38.62%,占比達到了61.21%,較上年上升了15.70個百分點。在此之前的2017年至2019年間,建行的零售業務利潤占比基本保持在45%左右。

對于國有大行零售業務保持快速增長的原因,冰鑒科技研究院高級研究員王詩強分析表示,“近幾年大銀行在金融科技、大數據風控建模等方面投入較多,能夠對客戶進行有效風險識別。疫情來臨時,不需要大幅度計提壞賬,再加上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的運用 ,大幅度降低運營成本,因此,零售利潤繼續保持高速增長。”

除了上述幾家銀行外,中信銀行、光大銀行、渤海銀行等銀行的零售業務也值得關注。

2020年,中信銀行零售營業凈收入796.1億元,占比41%,是中信銀行營收主力軍。光大銀行2020年零售業務收入增速放緩,其零售銀行業務實現營業收入586.63億元,同比增長7.29%,低于公司業務11.88%的收入增速,在總營收中占比41.17%。渤海銀行2020年的零售業務實現營業收入86.17億元,同比增長57.27%,稅前利潤23.51億元,同比增長245.74%。渤海銀行在2020年同比新增了約41億元的營收中,零售銀行就貢獻了超過31億收入增長。

以銀行的零售貸款業務為例,中國軟件網根據公開數據整理了14家銀行在2020年零售貸款額后發現,除了中信銀行和浦發銀行的零售貸款同比增長了9.31%和6.98%外,其余的12家銀行的零售貸款業務均保持兩位數的增長。而在零售存款業務中,14家銀行該項業務增勢顯著,平安銀行、光大銀行零售存款業務同比增長均超過17%。

銀行“跑馬圈地”新零售,AI大數據成“加速器”銀行“跑馬圈地”新零售,AI大數據成“加速器”

針對銀行零售業務業績分化明顯的現象,金融科技專家蘇筱芮認為,背后的原因主要有兩方面,一是由于國有大行開始發力零售業務,把握后疫情時代帶來的數字金融機遇;二是股份制銀行受疫情大環境影響及客群下沉等因素,不良率高企,計提的減值也相對較多。

一方面是銀行不斷“加碼”零售業務,另一方面,銀行已將發展金融科技提升到戰略引領層面,在資金投入、人才機構、技術研發等方面持續發力。尤其是隨著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區塊鏈等新興技術能力不斷提升,加速銀行數字化進程,以科技作為核心驅動力,新一輪角逐正在開啟。

對于下一步零售業務的發力點,業內分析人士表示,數字化轉型是個人金融業務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向,而技術的投入和使用將對轉型中的銀行起到加速和催化的作用。

根據《證券日報》不完全統計數據顯示,2020年,6家國有銀行在金融科技領域總計投入金額956.86億元,相比2019年的716.76億元增加240.1億元,同比增長33%。

浦發銀行在2020年財報中提到,其AI識別率已達96%,AI服務占比達85%以上,成為業內首家全面實現電話智能語音服務的銀行;招商銀行在云計算方面,打造開放型IT架構,加速推進全行應用上云遷移實施。在數據中臺方面,搭建全行統一數據門戶“招數”,提升全行數據分析及用數能力,在人工智能方面,不斷完善客服云、輿情云、視覺云三大AI云服務。

浙商銀行在2020年加大區塊鏈等金融科技的創新應用,重點聚焦供應鏈、產業鏈的服務需求;民生銀行業內首發5G手機銀行,應用5G、人工智能、邊緣計算、自然語言處理等技術,推出具有全新動感視覺、豐富視頻服務、牢固安全保障等六大亮點的5G手機銀行,并試點推出“5G消息”。

華夏銀行2020年信息科技投入29.20億元,同比增長9.94%。截至2020年底,華夏銀行已經建成大數據融合、人工智能、生物識別、私有云等企業級技術平臺,并利用數據建模及人工智能技術提升精準營銷能力,建立客戶生命周期管理體系,全面開展客戶級差異化服務。在人工智能方面,微眾銀行自主研發的聯邦學習平臺完成了十億級數據業務支撐及多樣化聯邦數據服務建設,開放給超過100家合作伙伴使用,聯邦學習底層技術開源社區的合作機構在全球已超過700家。

王詩強認為,當前各大銀行都非常重視零售業務,持續加大零售投入。但是凈利潤業績分化也進一步說明,銀行需要不遺余力加大金融科技、大數據技術投入,否則極易陷入增收不增利的危險境地。值得期待的是,后續隨著技術與金融業務的進一步結合,將在金融科技領域出現更多的應用。

科技賦能金融機構成效顯著,但科技投入占比較低也成為目前面臨的主要問題之一。數據顯示,當前國內銀行金融科技市場規模約1000億,到2025年將超4000億,年復合增長率預計將超過20%。增速雖然可觀,但國內銀行業科技的平均投入僅占營業收入的2%左右。

這表明,國內銀行金融科技需求還有可觀的增長空間,其中中小銀行對于升級金融科技能力的需求尤為迫切。

對于國內的中小銀行來說,當前面臨內部業務增長壓力以及大型銀行加大金融科技投入和業務下沉這“一升一沉”的雙向夾擊,更加需要與金融科技公司合作以提高數字化運行效率,全面實現金融科技轉型升級。

對此,王詩強建議,大銀行可以通過招聘大量技術人員,自建各種現金的金融科技系統;但中小銀行費用有限,建議加強與第三方金融科技公司合作,加快零售信貸系統建設、風控建模等實力的提升。

需要說明的是,如今已有越來越多的科技企業為包括銀行在內的金融機構積極賦能。以明略科技為例,通過人工智能、大數據、NLP、機器學習等技術,已為建行等多家合作銀行提供包括數據資產分類管理等在內的解決方案。

一位大型科技公司技術總監向中國軟件網表示,這類技術合作的持續推進,能夠有效解決金融機構的諸多痛點。但同時也面臨著一些挑戰,比如通過AI風控能力,能否為銀行甄別實時存在的風險,并做出快速判斷等。

在蘇筱芮看來,數字化轉型是近年來金融機構的主旋律,因此零售銀行的轉型也有了更多數字化色彩,無論是銀行在獲客的數字化渠道上加大步伐、發布數字銀行卡等產品,還是按照監管要求,加大對信息安全、數據保護的舉措,都離不開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的支持和助力。

科技改變的不僅僅是效率,還有零售金融的商業模式和增長邏輯。在銀行數字化轉型過程中,基于AI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等先進技術,以數據為中心,推動數字化決策、數字化渠道以及數字化基礎設施建設等,建設零售業務發展新生態已成為當前金融科技領域共同發力的方向之一。

本文來源于:海比研究院

[免責聲明]

原文標題: 銀行“跑馬圈地”新零售,AI大數據成“加速器”

本文由作者原創發布于36氪企服點評;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0
相關文章
最新文章
查看更多
關注 36氪企服點評 公眾號
打開微信掃一掃
為您推送企服點評最新內容
消息通知
咨詢入駐
商務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