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手要錢or雙腳走路,云從科技的拐點將至?

“AI四小龍”在資本市場上的第一場戰斗勝負已分。
誰也沒想到,在商湯、曠世、依圖之前,云從科技首發過會,如今距科創板只有一步之遙。
那么,3年虧23億的云從科技是一家怎樣的公司?
眾所周知,AI企業虧損已經是不爭的事實,而“AI四小龍”也是出了名的融資機器,如今面臨資本寒冬,面對競爭日益激烈的AI賽道,云從科技將如何破局呢?
云從科技成立于2015年左右,是“AI四小龍”中最晚成立的。
云從科技創始人是周曦,師從美國計算機視覺之父黃煦濤教授,他一直對人臉識別技術商業化落地非常感興趣。
2010年,創始人周曦以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專家身份引進回國,并組建了中科院最大的人臉識別研究團隊。而這批科學家,也是2015年云從科技成立時的早期員工。這也導致了云從科技從一開始就被打上了“國家隊”的標簽。
后來的融資也加重了“云從科技”的國家隊基因,根據天眼查顯示,從B+輪開始,云從就一度引入多家國有基金入局,例如中國互聯網投資基金、上海國企改革發展股權投資基金、廣州南沙金控等。
依托這一層關系,云從科技最早布局的就是智慧金融領域。跟四大行成立聯合實驗室,摸索銀行的智能化場景。
彼時,傳統銀行存在營銷體系陳舊、客服系統低效、人力開支高昂等痛點,云從科技將人臉識別技術運用于“四大行”的營銷、客服和安全中。
例如,在普通網點,人工開戶的時間很長,動輒半小時,如果遇到節假日用戶則需要更久的等待,對于銀行來說,也會需要更多的人力來運營,增加人力成本。
但是如果引入了云從科技的“智慧金融”,整個自動認證和開戶過程,只需要3分鐘,大大節省用戶的時間,而且機器能取代大量人工客戶席的職能,提升效率的同時降低成本。
再比如,用戶平時在ATM機取錢時,可能會遇到吞卡、服務故障等情況,會有很多安全隱患。但如果在ATM機這類硬件端上,搭載了云從科技的人臉識別技術,就能大大提升安全性。
而且,云從科技自研的生物識別算法,還能支持手機銀行、網上銀行、ATM刷臉取款,提升用戶交易體驗。
目前,在智慧金融領域,云從科技以及從最基礎的刷臉取款、發展到超柜鑒身、柜面業務鑒身,對內業務人員的風控鑒身管理等多元化服務。
除此之外,智慧安防領域也是云從科技最早涉及的領域。相比于傳統安防巨頭來說,云從科技的云從科技人臉識別準確率高達99.8%。依靠著先進的算法和識別技術,云從科技從傳統視頻監控三巨頭海康威視、大華股份和宇視科技手上搶奪蛋糕。但隨著安防領域的監管加嚴,云從科技也開始進入更多細分領域。
2017年下半年,其基于自主研發的人工智能技術,云從科技開始進入智慧治理、出行、商業等商業領域,為政企客戶和直接面對中大型終端客戶的廠商提供人機協同操作系統和應用軟件以及人工智能解決方案。
那么,云從科技與其他“AI四小龍”相比又有什么不同呢?
靠著給這些企業顧客提供產品和服務,目前,云從科技已經在廣州、重慶等地拿下多個政府級項目,例如中、農、建、交等大型國有銀行、民航企業、公安部門。
在營收上,云從科技屢屢攀高。根據招股書,2017年、2018年與2019年云從科技的收入分別為6453.37萬元、4.84億元和8.07億元。2020年上半年,其收入為2.21億元。
亮眼的業績也讓云從科技在資本市場上斬獲了多輪融資,迄今為止,成立僅6年的云從科技一共獲得近十輪股權融資,累計融資額超過33億元。
但收獲亮眼業績和融資的AI企業,并非只是云從科技一家。商湯、曠視、云從、依圖四家公司已經在AI賽道上同臺競技多年。而且云從科技的產品和服務,也不是云從科技所獨有。
2014年左右,AI四小龍涌入人臉識別賽道時,都不約而同地將業務集中在安防和金融領域,后來又涉足零售、出行、公安等領域,同質化程度較高。
且各家的人工智能技術也和相似,主要包括:人臉識別、圖像識別、文本識別、醫療影像識別、深度學習等。
在價格上,人工智能作為新興領域,還沒有形成一個準確的行業標準,所以每服務一個新客戶,就得提供一套新的方案,成本不定。
但是,從各家給出的招股書對比中可以看到,云從科技的毛利率偏低。云從2017年到2020年上半年的毛利率分別為36.12%、21.46%、38.89%和52.87%。而依圖2020年上半年的毛利率為70.99%,曠視2019年上半年的毛利率為64.6%,寒武紀、虹軟科技等企業也有50%以上的毛利率。
在研發上,云從科技的投入也是不低對手。2017-2019年,云從科技的研發費用分別為5940.65萬元、14818.94萬元和45415.38萬元,研發投入占營收的比例分別為92.06%、30.61%、56.25%。而另一刷臉支付的公司奧比中光最近三年研發投入占比約為88.7%,2020年的研發費用率更是直接超過了營收,達到了125.65%。
但是,近些年來“AI四小龍”顯然也意識到彼此過于相似,為了利益最大化,彼此在不斷地探索差異化的打法。
曠視科技宣布進軍AI物聯網,發布物聯網操作系統河圖。而依圖則選擇了最難的造芯之路。去年,依圖發布其首款深度學習云端定制芯片“求索”,而商湯科技也正在從智慧汽車、安防領域向新零售、智慧健康、地產等新業務轉型。
而云從科技更多的是人機協同。背靠國家隊,先后拿下了公安部、四大銀行等標桿單位。先后布局智慧金融、智慧治理、智慧交通及智慧商業等四大業務領域。
目前智慧商業板塊主要聚焦在購物中心和汽車4S店,合作客戶包括小米之家、國美、捷豹、路虎、東風日產、一汽大眾等,經過三年多的發展已經成為公司當前的主營業務。
可以說,“AI四小龍”如今已經找到了各自的大方向。商湯立足“AI+”,曠世專注“AIOT”,依圖致力“芯片+算法”,云從也找到了自己的新方向。但隨著互聯網巨頭,傳統安防行業的攪局,云從科技的未來將何去何從呢?
英國作家狄更斯曾說,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這是光明的季節,這是黑暗的季節。時代總是在變化,用這句話來形容云從科技最貼切不過了。
一方面,歷時7個月,歷經三次問詢,云從科技終于敲開了科創板的大門。但另一方面,上市并不是終點,當下AI行業內愈發呈現出明顯的“二八法則”效應。
如今,Microsoft、Google、百度、阿里、騰訊等科技巨頭都在努力拓展巨頭的AI邊界,以能更好地為自身打上AI標簽。依托互聯網巨頭們豐富的產業場景、雄厚的資金實力以及更高端的人才儲備,互聯網巨頭在“AI”賽道上具備天然優勢。
除此之外,物聯網人工智能公司云知聲已經完成科創板上市輔導,估值為12億美元。第四范式也正在進行Pre-IPO輪融資,按照計劃,將在今年年底或明年第一季度提交上市申請。
而對于“AI四小龍”來說,目前的技術壁壘還是通過重度投入來構建,這也導致“AI四小龍”虧損常態化。
根據招股書顯示,云從科技在2017年至2020年上半年這三年半時間里,累計凈虧損額為23億元;依圖科技從2017年至2020年上半年歸屬凈利潤累計虧損合計近73億元,曠視科技在2017年至2020前三季度已經合計虧損超140億元。
那么,云從科技未來將如何破局呢?《企服研究社》認為,云從科技一定要率先改掉燒錢的思想,減輕對于融資的依賴,增強自我造血能力。
增強自我造血能力,首先是要改善毛利率偏低的狀況,這一點可以從優化業務結構入手。目前,云從科技的主要營收來源主要是人機協同操作系統和人工智能解決方案,但人工智能解決方案是云從的核心收入來源,常年占據50%以上。
而人工智能解決方案業務的毛利率很低,根據招股書,2018年-2020年,人工智能解決方案收入占比分別為94%、77%、69%,毛利率分別為18%、23%、28%。而毛利率75%以上的人機協同操作系統占比卻不足35%。
除此之外,云從科技要基于自身技術,擴大應用場景,真正做到“AI運用于行業”。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但是科技最終是要落實到產品和服務上才能真正地促進發展,改變社會。
例如,以AI視覺為核心的虹軟科技就是一家典型的“AI運用于行業”的公司,它是計算機視覺技術的領先者,在數字影像行業深耕十幾年,目前是小米、華為等手機的AI視覺供應商。虹軟科技2019年上市,目前總市值近200億。
總的來說,云從科技目前更多是基于技術垂直解決方案的模型搭建,更多的是面向政務市場,還沒有獲得盈利。但對于資本而言,無論做什么生意,能不能回利才是最重要的。云從科技得學會用雙腳走路,不能用雙手要錢。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企服研究社(ID:qifushe8)”,作者:寧缺,36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