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章客戶體驗設計誤區之「我覺得客戶需要」:謹防“甜蜜負擔”嚇跑客戶 客戶體驗設計誤區之「我覺得客戶需要」:謹防“甜蜜負擔”嚇跑客戶
倍市得
+ 關注
正所謂“每逢佳節胖三斤”,每到節假日,守在父母眼前的你是不是也被迫淪為沒有感情的“干飯人”?從剛開始的干勁滿滿到逐漸失去戰斗力,著實讓人體會到“有一種餓叫父母覺得你餓”。
▎客戶體驗中的“甜蜜負擔”
與父母、親人的過度關懷一樣,我們很多企業與品牌在客戶體驗設計方面也常陷入這樣的誤區,而讓客戶承受“甜蜜的負擔”。
比如此前,某火鍋門店就曾因服務員在衛生間門口問候“上廁所辛苦了”而引發熱議(可以想象,聽到這聲問候的顧客有多么尷尬)。
調查數據顯示,在被問及是否給客戶好的客戶體驗時:80%的企業自認為“做得很好”,但當訪問他們服務的客戶時,卻發現只有11%的客戶認為“感受到好體驗”,這說明:客、企之間認知的鴻溝是導致“甜蜜負擔”的重要原因之一。
提及品牌優勢,企業方常滔滔不絕于領先的技術、強大的科研實力、行業領導品牌、購買體驗好、24小時客服、完善的售后流程等等……企業傾盡全力,只為了將自己的好產品與好服務傳達給客戶,希望借此將他們轉化成自己的忠實用戶。
看起來,企業方處處“為客戶著想”;但在客戶的角度,客戶方卻不一定樂意為此買單。因為對大部分客戶而言,相比于企業能給到他們多少,客戶更關心的是能為他們解決多少痛點。
▎客戶:我不要你覺得,我只要我覺得
「為客戶著想」和「站在客戶的角度思考」看似大同小異,但事實上卻存在非常大的區別,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為客戶著想」終究是以企業為中心,為當下服務;而「站在客戶立場」,則跳出了企業自身視角的局限,為客戶創造價值,為未來服務。
? 為客戶著想:企業不斷挖掘客戶對更好的體驗的需求,并且盡可能去滿足。核心的出發點是完善自身的產品或者服務,目的是更好地吸引客戶。
? 站在客戶角度思考:將自己帶入客戶角色,站在客戶的視角以及場景去洞察,尋找潛在的需求,并通過行動的改善,去實現和創造出更好的體驗。核心的出發點是客戶,目的是為客戶創造價值。
關于兩者的異同,711作為便利店中的知名品牌,其創始人鈴木敏文在《想法1:突破成長的煩惱》就指出:不是“為了客戶”,而是要站在“客戶的立場上”考慮。
90年代的日本,很多顧客接受調研時紛紛指出“希望能在便利店里增設ATM”。此后,ATM機成為日本大大小小便利店、商超中的“標配”,這便是從企業的角度出發,為客戶著想的表現。
與眾不同的是,711則從客戶底層期望出發,在“增設ATM”的呼聲中,首創了代繳水費、電費等生活繳費的服務。
站在滿足客戶對便利性的角度來看,當時日本普通家庭需要在指定的金融機構繳納水電等生活費用,而這些機構通常都是周末休息,對于上班族來說十分不便。711的代繳服務則成功解決客戶繳納費用的不便,滿足了客戶最底層需求,因而也成功吸引了同行的競相模仿。
我們常說在產品和服務同質化競爭愈發激烈的今天,客戶體驗是帶來差異化競爭優勢的新突破口。
而當企業一味把自己認為的好產品、好服務填鴨式提供給客戶時,如果在客戶滿意度敏感程度較低的領域投入了更多的人力、物力、財力,那么很容易發生高投入、低回報的情況。
只有真正站在客戶的角度,換位思考、挖掘需求,才能了解到客戶真正需要的并不是馬車,而是更快速、安全地到達目的地。
關注
36氪企服點評
公眾號
打開微信掃一掃
為您推送企服點評最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