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搖擺,制造業經營管理現狀與思考》報告發布

2022年,疫情再次突襲多地,相對于2020年,此次疫情持續時間之久,波及范圍之廣,使不同區域、不同行業再次遭受嚴重沖擊,制造行業也無法幸免。相對于其他行業,制造業甚至面對的挑戰可能更為嚴重。
了解到企業遭遇的一些挑戰,蓋雅特別成立了制造業復工復產研究小組,展開《疫情防控常態化,制造業經營管理現狀與思考》調研,希望能夠在這個特殊時期與各位共克時艱。
逆境中,企業比我們想的要樂觀
數據分析結果驗證了我們關于企業當下情況的一些基本假設——復工復產對企業來說至關重要,但不并是企業面臨的最大挑戰。企業更關注的是,復工的同時如何保證復產和保住營收,以及復產后如何追趕年度經營計劃,降本提效。這些問題才是疫情之后擺在企業面前的問題及核心工作。
透過分析,我們也發現一些我們未曾建立的假設。面對疫情沖擊,一半以上企業表示“還好,防疫措施還算完善”,就經歷復工復產的251家企業而言,54%表示“比較順利”或“非常順利”,僅20%企業感到“非常艱難”、“比較艱難”。
圖/企業受到疫情影響的情況
面對復雜環境帶來的多重挑戰,企業們不僅“各顯神通”,想盡一切辦法守住企業的效益,同時也痛定思痛,積極求變,以應對未來的風險,我們看見了一些企業的反脆弱能力,也看見了他們積極探索、自尋出路的精神。這些是我們前期沒有建立的樂觀假設。
企業遭遇的大多是戰術性問題,而非戰略性的
對大多數企業而言,企業所處的市場總體需求、競爭格局、客戶需求未因為疫情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如何繼續抓住市場的根本需求,在原有的市場定位上發力,優化戰術,把握時間節奏,這些或許是疫情后企業需要思考的問題。
就疫情下企業遭遇的挑戰而言,企業的戰略和行業賽道整體上受疫情的沖擊并不大,僅19%的企業表示“疫情沖擊下,所處行業/賽道發生根本性變化”,僅21%的企業表示“企業戰略需要重新規劃”。
企業業務面臨的問題更集中于一些戰術性的經營管理問題,如供應鏈問題(67%)、追趕年度經營計劃(45%)和客戶/訂單流失(44%)等。針對這些問題,企業可以通過優化和調整戰術來應對和彌補,相信很多企業恢復疫情前的狀態只是時間問題。
圖/疫情防控期,企業面臨的最大挑戰與問題
供應鏈問題持續影響著67%的企業
過去,零庫存和高周轉依舊是檢驗企業供應鏈管理能力的標準,豐田的及時生產(Just in time)因此被視為制造業的福音,幫助企業省下的成本也是肉眼可見的,因此被各類制造業效仿。但面對疫情的不確定性,是否要繼續絕對追求零庫存,恐怕是企業接下來要思考的問題。
調研分析發現,復工復產過程中,供應鏈問題是企業面臨的主要挑戰,67%的企業表示遭遇此問題,尤其是汽車行業(81%)。
疫情讓供應鏈問題成為所有企業的痛中之痛,也倒逼一些企業也開始思考如何增加供應鏈的彈性。其中,“建立安全庫存”是一種途徑,不過受訪者同時也表示,企業需要平衡庫存帶來的成本壓力,需要評估哪些才是對成品影響關鍵的原材料和零件。
其次,危機給企業供應鏈管理帶來的一個思考是“建立更多元的供應渠道”。在遭遇供應鏈問題時,一家受訪企業表示:并非沒有想過更換供應商,但是更換意味著測試驗證,同樣會帶來時間成本,這些工作如果平時完成了,現在可能會容易很多。
其三,企業關于供應鏈另一種思考則是通過數字化的方式整合供應鏈,通過數據和可視化等工具,打通整個供應鏈的數據,隨時掌握整個供應鏈的狀況。不過受訪企業表示:企業目前有必要先做好內部的數字化管理,包括生產運營數字化、人員管理數字化等。
59%的企業都在籌謀“全面的降本增效改革”
疫情沖擊下,降本增效幾乎成為企業一項徹底的運動,涉及企業管理的方方面面,包括客戶、產品、組織、人員管理等方方面面。
59%的企業都表示會進行全面徹底的“降本增效改革”。而且,其他一些企業盡管沒有直言會進行降本增效改革,但是也表示會有降本增效的相關行動,例如“通過數字化等方式,提升經營管理效率”、“推動敏捷組織建設,提升經營管理能力”、“加快技術轉型”等。
企業降本增效無形中也推動了企業其他相關的重大管理改革。
一方面,因為疫情為企業按下了暫停鍵,讓企業有機會思考企業組織管理和生產工時管理等這些重要但不易推動的改革;另一方面,環境帶來的經營壓力,讓這些問題被進一步被暴露。而且,相對于個人效率的提升(績效考核、加強培訓力度),這些問題會更加長期、更加徹底地影響著企業的效益。
除組織管理和人員管理方面之外,業務管理同樣也是降本增效的突破口。一些參調者向我們表示,優化客戶結構、產品結構、生產流程也是降本增效的重要方面,例如優化收益較低的邊緣客戶或產品、控制生產采購成本(進口材料和配件用國產替代)。
“裁員”并非壓縮人力成本的主要選擇
在調研前一個月,“復工復產后,人員供給壓力”是我們從一些企業那里接收的信號,因為疫情會帶來訂單的積壓。但調研結果顯示,“人員補給問題”并非復工復產后企業面對的主要壓力,僅35%的企業表示復工后會遇到人員補給問題。與近20位的參調者電話交流后,也基本得到一致的答案“沒有人員補給的壓力,而是壓縮人力成本的壓力”。
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因為疫情的持續期過長,企業面臨的挑戰會隨時間發生變化,前期的訂單積壓問題在后期可能轉化為客戶/訂單流失問題,二是因為企業降本增效的決心在加強,在降本增效的“主旋律”下,產能壓力可能不再訴諸于人員補給,二是提高現有員工的效能。
不過,就企業“優化人力,壓縮人力成本”的方式而言,僅22%的企業選擇通過“裁員”壓縮人力成本,更主要的是凍結現有的招聘或是降薪。當然,與參調企業溝通發現,有少部分企業表示雖然不會直接降薪,但會通過“安排使用年假”、“統計非生產工時”等間接的方式減少薪酬成本。一些企業還會采用一些結構性優化的方式,包括提升現有員工的生產力、優化工時管理等。
應對疫情的不確定性,“數字化”是重要抓手
受疫情的長期影響,以及未來的不確定性,我們相信很多企業都在主動應對,尋求新生機,而“通過數字化的方式,提升經營管理效率”是62%的企業應對疫情不確定性的重要抓手。
針對數字化管理運用,調查發現,企業的運用思考和方向幾乎遍及各個方面,尤其是“精益生產和勞動力規劃管理”(56%)、“員工技能培訓”(48%)、“考勤和規劃管理”(47.7%),主要因為這些領域的數字化管理改革會更加直接、快速地作用于企業的降本增效改革,尤其是組織人效提升。
除企業內部組織和人員管理之外,在與參調者進一步的溝通中發現,針對供應鏈的敏捷管理,數字化也是重要的實現路徑之一。
疫情后,一部分企業會增加安全庫存,以為供應鏈增加緩沖余地,但不可避免的是更大的財務壓力也會隨之而來——不斷增加的庫存會積壓資金。這種情況下,一個可行的方案是通過數據和可視化等工具,打通整個供應鏈的數據,隨時掌握整個供應鏈的狀況,并作出預測,既能降低庫存成本,也能保證供應鏈運行順暢。
如果說,過去兩年的動蕩教會了我們什么,最重要的可能就是永遠要對意外做好準備。
在幾乎成為常態的突發事件面前,如何在危機中尋求生機是擺在企業面前的一道附加題,而且是一道沒有標準答案的開放題,企業思考著、探索著、交流著、實踐著……
通過這次調研,我們發現了他們答案中的一些共性,這份調研報告則對這些共性問題和企業的思考進行了分析和總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