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礪(票易通)王紋:全電發票推廣的挑戰和趨勢預測

2021年11月30日上海市、廣東省、內蒙古自治區稅務局分別發布公告,宣布在省內部分地區開展全面數字化的電子發票試點工作,2022年3月29日,廣東省稅務局再發公告進一步開展全電發票試點工作。不到半年的時間里,國家緊鑼密鼓的政策預示著全電發票推廣已勢在必行。
云礪(票易通)是專業的供應鏈信息協同及增值稅發票管理云平臺解決方案提供商,伴隨著國家“全電發票”和“金稅四期”浪潮,運用先進的SaaS技術平臺和深厚的行業經驗,為眾多大型企業提供基于互聯網和云創新的軟件服務,云礪擁有自主研發的三大企業協同平臺:票易通、云鑭、商聯,現已成功服務百余家500強企業,連接近130萬家優質供應商,平臺累計結算金額超33萬億人民幣,提供近1000億人民幣的數據增值服務,持續在地產、大消費、制造業、物流運輸等行業領域進行深耕,深受眾多龍頭企業客戶的信任,如萬科、保利、華潤、國家能源、沃爾瑪、大潤發、阿里巴巴、伊利、漢堡王、麥當勞等等,科技賦能企業財稅和供應鏈數字化轉型升級。
云礪(票易通)解決方案副總裁王紋Gordon先生,根據多年從事企業信息化和企業發票電子化實施經驗及體會,暢談未來金稅四期下全電發票推廣的挑戰和趨勢預測:
當前增值稅專用發票的電子化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稱為“全面數字化的電子發票”,簡稱“全電發票”。全電發票能夠實現“去介質”、“去稅控”、“去版式”,這些特征相比以往的過渡方案就電子發票本身來說是本質上的、一步到位性質的進步。但是圍繞著電子發票推廣對全社會的交易結算流程和管理模式帶來的改變,目前還存在若干挑戰。本文就來分析一下這些挑戰,并談談這些挑戰所孕育的機會,并對未來的發展趨勢做些預測。
可能有些讀者會說:“不就是電子發票嘛,有什么挑戰的?不是現在很多發票都已經是電子發票了嗎?你這有點小題大做了。” 所以在正式開始之前,我們先簡單討論一下上面這個疑問。其實最最關鍵的是:你現在遇到的電子發票,基本都不是“增值稅專用發票”。而增值稅專用發票,第一,是可以用來抵扣增值稅的,對企業和國家的重要性和其他票種不可同日而語,關鍵是潛在風險也完全不在一個層次上。第二,是企業和企業(B2B)采購類交易(非報銷類交易)的絕對主流票種(和交易憑據),牽涉面著實巨大。好了,這個話題就不展開了,我們來談談全電發票推廣的一些挑戰和發展趨勢。
挑戰一:電子發票流轉(交付)容易,但買賣雙方的采購和銷售流程銜接很有挑戰。
這個挑戰怎么理解?我們拿兩種常見的發票流轉方式做個比較:
一個是報銷類的電子發票(一般是電子普票)。報銷流程主要是依靠一個經辦人(也就是報銷者)。經辦人需要完成采集電子發票,整理上報(填報銷單)等一系列操作,從而將電子發票“銜接”到了企業內部的報銷流程里。但是,對于全電的專票而言,主要服務的是企業和企業之間直接的采購和銷售流程,這種流程至少涉及買方采購員、賣方銷售員、以及雙方財務等二個以上的經辦人。同時,買賣雙方的流程往往涉及到比報銷系統要復雜得多的采購系統和銷售系統。如何保證這么多經辦人能順暢地完成從對賬到開票,到流轉,再到收票配單核驗入賬的復雜流程?你只要想想自己報銷時是不是會時常記不起來某張發票到底是干什么的就能明白當電子化的專票遇上采購和銷售流程為什么會挺挑戰的了。畢竟,你要報銷的發票可都是你自己消費過的,而采購和銷售流程中很多經辦人(比如雙方財務或共享崗)是完全沒有參與交易本身的。
那么我們現在又是怎么把發票“編織”進采購和銷售流程中的呢?這就是作為比較的第二種發票流轉方式:傳統的紙質發票。紙質發票雖然原始,但它的好處就是:在紙質發票流轉的時候,可以附加很多其他的紙質單據或文書,來幫助陌生的經辦人理解并處理發票。這些附加的紙質單據可能是合同、訂單、產值單、驗貨單等前置業務單據,也可能是一些采購方規定的固定格式的封面等。所以,紙質發票的流轉其實包含了兩條流程:一條是“賣方->稅局(發票的電子形式)->買方”;另一條是“賣方->紙質發票和附加紙質單據文書->買方”。前一條滿足了稅局發票管理的需要,而后一條則還滿足了買賣雙方采購和銷售流程銜接的需要。現在,全電發票相當于取消了第二條流程,但買賣雙方的流程又怎么銜接呢?解決方案有兩個,剛好是兩個行業機會點,也是未來發展的兩個趨勢:
趨勢預測一:買賣雙方交易結算的電子化協同會顯著增多,并最終成為全社會主流模式。
第一個解決方案的思路是:既然發票電子化了,那么我們把前置單據也電子化,并且用數字化手段把買賣雙方連接起來。這樣就把第二條流程重構成了“賣方->電子發票+電子前置單據->買方”,問題解決!這個方案的好處顯而易見:這是政府推動電子發票的初衷,也就是全面提升企業的數字化水平。同時,以電子發票為抓手,“逼”著企業把交易全鏈路,或者至少是結算環節全面數字化、自動化、無人化。這個方案的缺點在于:買賣雙方的電子化協同涉及雙方系統升級、數據標準化、雙方稅局直連等一系列早期投入。所以一開始會是以大企業為核心推動力,帶動周邊生態企業完成結算電子化協同的方式緩緩推進。但因為網絡效應,這種模式必將迎來若干個行業拐點,不斷加速,最終成為主流模式。
趨勢預測二:多經辦人電子結算模式興起(發票的移動社交場景)。
電子化直連協同雖然會成為未來的主流,但它B2B的性質決定了它是個漸進的過程。但是,現在全電發票的推廣已經是箭在弦上,對于絕大多數非電子化直連協同的買賣雙方,會采取什么方式完成電子發票的流轉和雙方流程的銜接呢?
參考電子普票和報銷流程的發展經驗,筆者預測:中短期內,多經辦人電子結算模式將會興起!所謂“多經辦人電子結算模式”簡單來說就是上面講的第二條流程將以“賣方->經辦人1(電子發票+電子配單信息或/和電子前置單據)->經辦人2(電子發票+電子配單信息或/和電子前置單據)->買方”的方式將買賣雙方采購和銷售的結算流程銜接起來。有些讀者可能已經意識到:這不就是商務目的的移動社交場景嗎?的確如此,這將是一個激動人心的新領域!
挑戰二:買賣雙方流程電子化銜接里最難的部分是數據的標準化和一致性。
在上述兩個趨勢預測中,都涉及發票以外的業務單據或是文書的電子化和跨企業交換。凡是涉及跨企業跨組織數字化協同的,數據的標準化和一致性就是個中關鍵。SWIFT也好,EDI也好,物流電子面單也好,都是這個道理。而得標準者得天下,這里也不再贅述。這個挑戰指向了數據方面的兩個趨勢。
趨勢預測三:發票以外的其他各種業務單據會逐步形成事實上的標準電子格式。
業務單據或文書的標準電子格式,這個多數從業者都會想到。現在國際上最流行的是EDI相關的三種數據標準。問題是:我們是否需要一套新的標準?筆者認為答案是肯定的。一方面EDI標準過于老舊,受限于它的類電子郵件的技術平臺以及由此造成狹窄的功能定位(只是電子數據的交換而已),它的設計存在大量局限性甚至缺陷,這是超越它的客觀條件。另一方面,借助一套更好的標準,更先進的技術平臺(云SaaS),我們國家就有可能對國際貿易的基礎數字化平臺的控制權產生一定的話語權。
趨勢預測四:主數據和規則數據在云上分享和協同維護的模式也將逐步流行。
做過ERP的人都知道,項目中最麻煩的可能不是流程不是功能,而是主數據。在ERP系統中,主數據是從“上帝視角”直接在ERP系統中創立的。而大家都是凡人,所以主數據的維護做得既辛苦,往往質量還差。
現在我們將面臨一個挑戰:不論是電子發票也好,還是電子的前置業務單據也好,里面所包含的各種主數據和規則數據,對于買賣雙方來說都是不一樣的。在一開始,我們往往采用額外的數據轉換等方式來解決。這項工作是至少有一方需要做的(相對弱勢的一方),但很多時候雙方都需要做。隨著時間的推移,筆者相信買賣雙方在云上分享和協同維護主數據和規則數據的模式將逐步流行。這是個“簡單”的算術問題:賣方維護1套主數據 + 買方維護1套主數據 + 其中一方維護1套數據轉換規則 + 另一方50%可能也要維護1套數據轉換規則 = 3.5倍 * 買賣雙方協同維護1套主數據。這里面還沒有考慮進去一些效率更高的因素,比如賣方的商品主數據是可以同時推送給它所有的客戶的。
設想一下:一個承載千萬企業間的交易結算流程,以及分享和協同維護主數據和規則數據的數字化平臺將是何等壯觀!
挑戰三:隨著全電發票的推廣,幾乎每家企業都會需要電子檔案的管理,而電子檔案系統的建設和運維成本能否比當前行業通常水平顯著降低?從而積極支持發票電子化降低社會成本的目標實現。
趨勢預測五:現行的電子檔案管理法規和標準必將升級,“經濟性”將成為“四性原則”之后的“第五性”。電子檔案管理將采取分級標準。而云SaaS模式的、低綜合成本的電子檔案管理服務將成為廣大中小企業的首選。
這個挑戰的核心問題是在電子檔案相關的現行法律法規、國家標準、行業標準上:這些法規和標準滯后于全電發票推廣的要求。這里面涉及的點太多,需要另文闡述。但一個總的原則性問題是:現在電子檔案管理所重點關注的“四性原則”,分別是真實性、完整性、可用性、安全性,而忽略了“經濟性”。但“經濟性”恰恰是全電發票在全社會普及推廣的前提條件。所以,平衡好“經濟性”和其他“四性原則”,升級法規和行業標準,將成為全電發票推廣的重要一仗。
舉個例子,按現行標準,電子檔案只能是“電子文件”,而不接受關系型數據庫里的記錄。這一點來源于“可用性”原則:因為電子檔案要保證非常長的時間跨度上(比如30年,甚至永久),即使檔案系統滅失了,電子文件形式的檔案仍然是可以使用的。就這一點來說,高度依賴應用系統的數據庫記錄的確不如電子文件。但是,如果一定要堅持這一條,企業就不得不將很多保存在數據庫中的業務單據(比如報銷單)先轉化成電子文件形式(比如PDF格式的文件),然后才能歸檔。由此就會產生很大的系統改造成本。甚至來說,本質上這一條就是和全電發票里的“全電”的內涵相矛盾的。所以,這一條標準必須突破,但隨之而來的,數據庫記錄作為電子檔案需要滿足什么樣的條件,實務上該怎么做,需要設計出一套完整的標準和體系。
最后,即使法規和行業標準完成了升級,從實操上來說,電子檔案管理依然需要引入分級管理的思路:中小企業和規模以上企業應當給與幾套不同的方案。對于中小企業來說,基于云SaaS模式的,低綜合成本的電子檔案管理服務將成為首選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