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R與項目管理融合:還要翻過幾座大山?
近年來,OKR與項目管理流程融合在大廠中十分流行。對比一下,兩者確實有很多相似之處。比如:
1、都需要設定時間節點;
2、都需要對目標進行拆解;
3、關鍵結果都需要符合SMART的原則;
4、都需要跨部門協作;
5、都需要充分充分發揮員工的創造性和積極性;
6、都需要一個Leader,專門統籌和管理所有的人、事、物,站在全局視角上,負責對齊團隊目標,掌握項目節奏。(這樣的人往往被稱之為“Scrum Master”或“OKR負責人”)
但兩者之間也有很明顯的區別:
1. 項目管理是有嚴格時間限制的,OKR嚴格來說并沒有(季度年度);
2. 項目需要對成本、進度、人力、質量、風險等因素嚴加控制管理,顆粒度較細;
但OKR的管理則顆粒度較粗;
3. 傳統項目管理的核心目標是按時交付,以結果為導向;OKR關注過程大于結果,對成功和失敗沒有那么在意;
4.傳統項目以專業PMP為核心,互聯網企業項目經理可以是產品經理/技術研發大牛等產品核心人員,不要求專業的項目管理經驗。
在OKR制度全面落地中國互聯網企業的當下,每一個打工人都逃不掉被"OKR”的命運。特別是對項目經理/產品經理/技術研發/運維測試等崗位人員來說,項目和既然兩者都要用,為何不能合二為一?
更重要的是,互聯網公司的戰略目標與產品項目息息相關。一款新產品往往是公司戰略級目標的直接體現。比如阿里推出釘釘,字節抖音和飛書,騰訊的企業微信,都是大廠進軍To B賽道的戰略體現。再比如在社區團購賽道,美團的”美團優選“,拼多多的”多多買菜“、滴滴的”橙心優選“,既是一款新的產品,也體現著巨頭們背后的戰略考量,市場也從中進一步解讀出巨頭們的最新目標。
在察覺到這一需求之后,PM(項目管理)軟件開發商很早就開始布局。比如,Worktile 在2017年推出了“第一款OKR Saas”,2021年3月又在研發專線產品PingCode內部推出了PingCodeGoals——即敏捷+OKR Saas,并為所有版本提供3個月的免費試用期(6月14日之前)。
與之相似的還有Tita、日事清等輕量級項目管理工具。在項目管理標準產品之外,它們都不約而同提供了OKR子產品/模塊/高級功能,以滿足研發過程中兩者打通的需求。如今,worktile推出企業微信版,Pingcode全線入駐飛書,Tita推出企業微信和釘釘版,也被視為視作項目管理(PM)與OKR相互融合需求的最佳證明。
和OKR一樣,項目管理軟件并不是萬能靈藥。在兩者融合的過程中,項目經理可能還要翻過以下三座大山:
第一,戰略目標與項目目標的脫節。項目管理與OKR融合的第一步,是對目標形成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對齊。通常由CEO制定戰略目標,項目部門老大拆解okr,項目總監負責拆解KR,融入項目全流程。但在實際過程中,戰略目標很難落到項目團隊之中。
比如,企業CEO制定戰略目標,項目總監拆解CEO的O,項目經理拆解項目總監的KR,傳遞到項目團隊中的個人Task,與企業最初的戰略目標,已經有了信息差。往往戰略目標高高在上,落在項目的每個子任務中,團隊成員根本就弄不清,自己的KR究竟與哪一層級目標相對應。
第二、部門戰爭。在項目管理中,跨部門協作一直是難點中的難點。特別是在研發部門與銷售、營銷、運營等部門的溝通中往往“水火不融”,根本無法形成共識。比如,技術研發則認為業務端總是拍腦袋定需求,根本不理解產品究竟有多偉大。而在業務人員看來,脫離一線的程序猿做出來的產品,用都用不起來,更別提賣出去了。
第三、分清OKR與KPI。在產品研發過程中,很多項目經理喜歡將OKR與KPI混為一談,將。這類Leader往往強制推行全員使用OKR+項目管理工具,企圖用這種方式量化研發團隊績效。這樣做的結果,既違背了OKR的初衷,也對項目管理毫無幫助。
可以說,工具只是一個工具,要想真正將項目管理與OKR進行融合,項目流程中一定要全員溝通,各司其職。
在目前中國科技互聯網類型企業的應用中,OKR與項目管理工具的融合,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隨著Worktile等軟件的普及,越來越多的數據被積累,很多問題和經驗被挖掘出來。這些企服軟件除了提供產品和培訓外,也在逐步探索并幫助企業更好地落地OKR Saas,提供更多方法論和咨詢管理的服務。這一服務,也成為OKR與項目管理融合的必然趨勢。
對于其他行業/企業來說,OKR與項目管理工具之間能不能融合?項目經理又該如何應對?企業不妨去親自實踐,得到自己的答案。
36氪企服點評專屬補貼,付費賬號 0 元搶!
本月補貼廠商:Worktile、Pingcode 限量100席,手慢無!
>>>>>>>>點我領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