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銀行將會為企業財資數字化帶來什么?
有過企業財資系統、司庫系統建設經歷的朋友,想必會對一個名詞非常熟悉,那就是“銀企直聯”。
銀企直聯,簡單來說,就是銀行產品和服務的對外接口,是銀行服務對外聯接紐帶和輸出渠道。通過銀企直聯,企業的財資系統能實時調用銀行的產品或服務,實現財務、資金的線上化管理。
過去的數十年中,銀企直聯有力地助推了企業的財資數字化進程,但與此同時,也對財資數字化形成了制約。而近幾年來,一個全新的概念——“開放銀行”,正從趨勢到落地,對銀企直聯形成了全面替代。
那究竟什么是開放銀行,開放銀行與銀企直聯到底有何異同,開放銀行將會給企業財資數字化帶來什么樣的影響,企業該如何借力推進財資數字化進程,正是本文欲探討的內容。
提到開放銀行,大家的理解千差萬別,有人說是銀行接口,也有人說是Open API。不同的解釋都沒錯,但也都只說到了一部分內容。
從本質上說,開放銀行是一種銀行服務理念的變革。銀行服務經歷了線下的網點銀行、自助ATM時代和線上的網上銀行、銀行APP時代,雖物理形態上已大相徑庭,但其背后邏輯并未根本改變,即銀行產品、服務的對外輸出,“手里拿著錘子,見到的都是釘子”。而隨著信息技術發展帶動商業經營模式重塑,ToB領域“軟件即服務”的SaaS經濟模式蓬勃發展,對銀行服務變革起到了助推作用,“銀行即服務(Bank-as-a- Service,BaaS)”的理念逐漸興起并受到認可,銀行被視作一種“即用即來”的服務,服務是目的,價值創造是目的,而物理網點和包裝完善的產品并非必然。在此意義之下,開放銀行就是依靠技術能力,將銀行產品以服務形態對外呈列,企業按需索取,銀行即時服務,由此產生的效果是溝通更高效、服務更精準。
某種程度上,開放銀行理念也體現了傳統銀行業數字化轉型思路的進階,第一步是將銀行產品和服務線上化(但還是層層包裝),而第二步的開放銀行則是真正站在用戶的視角上,以解耦化、微?;男螒B提供服務。
呈現形式上,開放銀行是以Open API等不斷革新的技術手段為支撐的對外服務輸出。最近,波士頓咨詢和平安銀行聯合發布的《中國開放銀行白皮書2021》中對“開放銀行”作出了明確界定,是指在監管范疇內,商業銀行以“連接”與“融合”為手段,基于標準化API、SDK、H5、小程序等鏈接方式,通過引入或輸出第三方產品、服務、數據和技術,從而實現更廣、更深、更精、更準客戶觸達的業務形態。從定義中也可看出,理念是根本,而技術手段則會不斷革新,Open API、Open API+等等。
闡釋了定義,有人會問:從技術的角度上來說,銀企直聯屬不屬于開放銀行范疇?我認為不是,銀企直聯和Open API雖然都實現了企業端和銀行服務的直接觸達,但銀企直聯是因企業信息化、數字化建設的被迫響應,銀行端并無主觀意愿對外輸出,因此只能是大型集團企業的“王謝堂前燕”;而開放銀行則是應對數字時代的主動服務形態,商業銀行意圖通過開放成為新時代的基礎設施,技術本身就是微服務化的,因此能夠“兼濟天下”,為中小企業所用。
前述闡釋了“開放銀行”,可以想見的是這一理念的改變,將會給銀行經營模式帶來翻天覆地的變革。但長期沉浸于To B行業,讓我更加關注這一蝴蝶翅膀的煽動在企業端所產生的效應。
(一)企業財資數字化水平提高,運營效率提升
針對企業財資領域的數字化,我們常用的話語是“實現企業經營中業務流、資金流、信息流的三流合一”。三流合一可以說是財資數字化的目標,因為實現了經營實際、業務信息、交易結算有效匹配,進而能夠提升業務處理、財務核算效率,提升企業的財資數字化水平,促進運營效率的整體提升。但在過去,雖然“財資數字化”呼聲很高,實際卻很難落地,原因不一而足,既有成本考量,也有產品和技術的因素,而現在因為“開放銀行”的模式,這一切將有所不同。
- 大型集團企業財資數字化實現質變,真正落地三流合一
企業數字化進程中的引領者,絕大多數為大型集團企業,因為成本可承擔。過去數十年中,雖然大型企業在財資數字化上進行了持續投入,但始終未獲較大突破。詳細分析原因,主要是產品功能和技術上雙重的限制。目前為止,絕大多數銀行的銀企直聯能夠實現穩定支持的還是賬戶查詢、支付結算等基礎銀行賬戶功能,而在復雜功能如票據管理、貿易融資產品上往往難以勝任。盡管大型集團企業在與銀行的合作中話語權很大,但受限于銀行核心系統架構,也很難驅動改變。而開放銀行模式下,銀行核心系統技術架構絕大多數已是微服務化的(單一功能改變,不會對系統產生全局性影響),對外輸出的是一個個功能組塊,企業能夠根據需要調用相應API,并不斷驅動優化改變;最終實現復雜業務在企業端的重組、重構,交易結算上信息斷點由此得以突破,真正實現三流合一。從實務落地情況看,平安銀行、招商銀行、建設銀行等在開放銀行模式落地上都取得了顯著進展。
- 搭上SaaS服務的順風車,中小企業財資數字化成為可能
相較于大型企業,中小企業長期以來是財資數字化的局外人,因為難以負擔成本——傳統的銀企直聯開通、對接開發都有一定的成本,為中小企業所難接受。而開放銀行模式下,開發和調用服務的成本得到了大幅度降低。更適逢其時的是,ToB類SaaS服務蓬勃發展,SaaS服務商為強化競爭優勢,會借助開放銀行之勢,加大財資功能的開發;且SaaS服務目前已圍繞中小企業形成生態,這意味著中小企業可以較低成本訂購幾家SaaS廠商的服務,就能享受完整的財資數字化解決方案,搭此順風車,實現財資管理數字化。
(二)助推企業財資管理水平改進,財資管理智能化、融合化
開放銀行模式促進了企業財資數字化水平的提升,更進一步,將倒逼企業財資管理模式變革和能力提升。
傳統企業財資管理模式是金字塔結構,絕大多數財資管理人員是從事基礎的交易結算工作,隨著開放銀行模式的發展,這一部分工作將逐漸被系統化處理能力所取代。例如,出納的崗位將被系統取代,甚至當前的財務共享中心也將發生改變,基礎的財資管理工作將由系統集群或者SaaS生態服務所解決,且系統基于智能化的規則處理,更及時、高效。
在基礎性財資管理工作被系統取代,走向智能化的同時,具有財務領域專業知識、判斷能力及大數據管理能力的融合人才會愈發緊缺——財資數字化所形成的數據資產需要發揮作用,為經營創造價值,就要求對應的財資管理人員具備財務基礎,并對行業有深刻理解,同時對數據有敏感,能夠對所積累的數據資產進行建模、分析,最終對經營形成決策支持和引導,創造出遠超原有模式的價值。
(三)驅動行業財資數字化變革:從單一企業到行業的數字化
上述兩點,是圍繞開放銀行模式對單一企業財資數字化水平提升所產生的影響,但更為深遠的意義是這一模式對整個行業的財資數字化變革產生的影響。從行業整體來看,單一企業的財資數字化是一個個星羅棋布的點,將這些點聯通起來,將會迸發出巨大的生態協同效益。這一跡象在實務中非常明顯,尤其表現在傳統制造企業中的頭部企業。這些頭部企業當下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財力物力搭建行業供應鏈平臺,以實現對上游供應商和下游經銷商的聯通;信息平臺建設方面已漸成氣候,但難點恰好在銀行財資服務的打通。隨著開放銀行模式持續推進,行業的供應鏈平臺將實現財資短板的補足,真正實現“三流合一”,整個行業的供應鏈運營效率將得到提升,創造出更大的價值。實務中,中企云鏈、簡單匯、迪鏈等產品在市場獲得熱捧,即是此證。
同時,供應鏈上的“三流”數據,再結合單一企業財資數字化數據,匯聚起來就是整個行業的財資數字化,由此所積累的數據資產,經過合理加工、運用,有可能將創造出新的價值增長模式。
開放銀行模式雖然在當前獲得了一定程度的發展,但整體上還處在萌芽的階段。對于企業來說,到底如何把握趨勢紅利,借助開放銀行的發展,實現財資數字化水平的提升?
(一)系統建設:抓住技術紅利,建設數字化財資系統
開放銀行最直接的影響,是降低企業財資系統的建設門檻。值此契機,企業應當抓住技術紅利的窗口期,建設數字化的財資系統,以較低的成本,實現企業的財資數字化轉型。當然,大型集團企業和中小企業,在建設路徑上當有所差異。
大型集團企業,遴選合作方,銀企共創,探索財資管理高階模式。大型集團企業在財資管理方面有很多的目標設定,但過去受限于銀企直聯支持水平,深度有限,未能形成閉環。開放銀行既提供了可能性,就值得深入探索。企業可從提供開放銀行合作模式的銀行中,綜合評估API豐富性、支持人員專業度、產品迭代更新周期、財資場景探索積極性,選擇合作方,進行產品的共創。最終探索出成果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團隊在持續性的系統建設中所形成的對于財資管理的高階認知。
中小企業,選擇合作生態,實現財資管理整體水平提升最優方案。中小企業資源有限,應學會借力,當前SaaS正在搶灘登陸的推廣期,通常有較大幅度的優惠,企業應從多個維度上進行綜合選擇,尤其關注能否實現財資維度上的閉環(通常通過API式對接銀行服務,是產品增值服務宣傳重點),最終通過多個SaaS應用的綜合選擇,實現財資數字化整體水平提升。
(二)經營重塑:集團企業建設產業互聯生態,中小企業融入生態
第二個維度,是企業借助開放銀行帶來財資數字化提升的契機,進行經營的重塑,大型集團企業要打造引領優勢,構建產業互聯生態;中小企業要嘗試融入生態,借助生態力量,實現快速增長。
大型集團利用開放銀行帶來財資數字化契機,加快產業互聯生態建設,形成產業影響力。結合當前各行業龍頭產業供應鏈平臺打造模式,通過財資服務結合融入,實現“三流合一”,如當前剛啟動平臺建設,則應在系統建設之初,做好規劃,嵌入財資服務,實現供應鏈“三流合一”,形成行業影響力,吸引更多的生態方融入、結盟,生態創造增量價值。
中小企業選擇和融入合適的產業互聯生態,借助平臺之力,實現自身的快速增長。
(三)能力躍升:培養兼具財務基礎、行業認知、數據分析能力復合型人才
開放銀行將促進企業財資管理能力的根本性改變,由此除了系統建設、經營模式重塑之外,更應當注重軟性的人員能力提升。按照未來財資管理發展趨勢,企業應當重點培養具有財務基礎、行業認知、數據分析能力的復合型人才。
- 財務基礎
未來財資管理人員應當具備基礎的財務背景知識,除了財務核算、財務管理之外,還應該涵蓋企業財資或司庫管理相關的知識。
- 行業認知
未來的財資管理人員,要有深刻的行業洞察,諳熟所在行業的經營邏輯和模式,使得財資管理和決策能夠符合經營的邏輯,真正產生生產力。
- 數據分析
未來的財資管理都基于平臺生態,豐富的“三流合一”數據,海量的大數據資產值得挖掘,因此從業人員需具備數據分析的能力,融海量數據、行業認知、財務背景為一爐,建立模型、判斷,為企業經營創造增量價值,開辟新經營模式。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楊夢Bruc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