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500強榜單公布:中國的力量與隱憂
今天,《財富》雜志公布了2021年世界500強榜單。
頭位依然是美國的沃爾瑪,它已經連續第八年成為全球最大公司,中國的國家電網公司上升至第二位,亞馬遜首次進入前三,蘋果公司前進至第六位。在盈利方面,蘋果以574億美元的利潤位居榜首,沙特阿美緊隨其后,以約493億美元的利潤位列第二。
今年的榜單里,中國大陸(含香港)上榜公司數量連續第二年居首,達到135家,比上一年增加11家。加上臺灣地區企業,中國共有143家公司上榜。今年,美國共計122家公司上榜,比上一年增加1家。
數量上,中國向世人展示了強勁的肌肉,這是最令國人自豪的事情。
不過,成績面前,也有隱憂。
眾所周知,財富世界500強的評判標準,最重要的一條是營收,所以但凡能夠上榜的,基本可以說是絕對的大企業,至少規模上是毫無疑問的。
1995年,第一份包含了美國和其他各國企業在內的綜合榜單正式問世,這也是第一份真正意義上的世界500強排行榜。這份榜單后來常被作為基準,用來對企業、行業或國家之間歷年的表現進行數據對比。
那個年代,對于重啟改革開放歷程的中國企業而言,沖入世界500強,是成就和榮耀的象征。
1995年500強中,美國為151家,日本為149家,美日占上榜數量的60%,而中國(包括港臺)只有三家企業上榜,即中國糧油食品進出口公司(中糧)、香港怡和集團、臺灣電力,1996年還是三家,中糧、怡和,臺灣電力出局,換成了中國石油。
當年很少有人會想得到,26年后的今天,中國企業上榜數量由最初的3家沖到了143家,數量上穩穩地超越美國。
不過,仔細觀察榜單,會發現,中國上榜的基本都是國企居多,前十中,除了中國平安和鴻海精密,其余全部為國企,總榜單中國企的占比為85%。
可以說是國企撐起了中國企業在世界500強的場面。
當然,中國14億的人口規模,毫無疑問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市場之一,而且經歷了長達40年的改革開放,中國人的消費能力也已經上來,可以說在中國做生意,做大是順利成章的,即使不是國企,也會有企業不斷沖入世界500強。
而國企,擁有的是政府欽點的“政策性壟斷”地位,沒有競爭對手,或者競爭對手都是自家人,充其量只是劃分地頭不同而已,加上國企所在的領域,除了具備國家核心利益和重大戰略意義外,基本都是應用最廣泛的基礎設施領域,能夠做到世界500強,更是順理成章,如果國企都無法做到世界500強,要么是“偽國企”,要么所在領域的生意機會實在是小。
從這個角度上看,雖然數量上值得自豪,但國企也存在自身的問題,比如效率低下,如果放開“政策性壟斷”的地位,和國外在市場經濟下成長出來的企業搏殺,能不能打得過,這是個大問題。
在榜單中,我們也看到一些不一樣的地方,那就是深圳的8家入選企業中,有6家是民營企業,即使刨除平安和萬科,民營企業也占據半壁江山。這與各地尤其是北京國企上榜過多形成鮮明對比。
而這種情況,恐怕也只有深圳才會出現,或者說只有在深圳才允許出現,這才是改革開放之所以選擇深圳的原因。
過去一百多年,和西方經濟制度的碰撞中,只有三個地方稱得上典型,第一個是香港,因為直接被割讓,所以可以完全實現西方的資本主義經濟制度,造就了高效自由開放的區域性經濟中心,第二個是上海,當年也因為全盤西化,有過輝煌,一度被稱為“東方巴黎”,但始終繞不過歷史前進的車輪,第三個就是深圳。
這個南方小漁村,地方不大,才1997平方公里,但1980年卻承擔了為中國開辟新道路的歷史重任,在頂著無數的“割地”、“租界”罵名中砥礪前行,所幸,最后證明道路是正確的。
歷史已經證明,全盤國有化或者全盤西化,都不是最適合中國的道路,國有化的低效率容易使得整個國家失去進取心,而全盤西化則總會走向“出賣老祖宗”的路線,最終很容易被群起而攻之。
不管哪一點,都足以帶崩整個國家。
但是,歷史洪流,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
深圳路線的成功,更多的在于順應了歷史的潮流,不開倒車,也不盲目開快車。這其實可以看成是某種妥協,是完全國有化和完全私有化之間的妥協,既造就了最接近發達國家的“小政府、大市場”體制機制,又能夠避免“門開得過大,玩脫了”的問題。
高效的政府效率、自由開放的營商環境,大量移民造就的“敢為天下先”的勇氣,沒有過多的歷史包袱,即使失敗大可以關掉了事的改革魄力,都是深圳之所以有今天成就的原因,也是深圳在高科技上占有一席之地的重要原因。
當然,深圳模式也絕非都是一面倒的好,房價被玩上天際可以說是最大的敗筆,這似乎也在昭示著,西方的市場經濟制度雖然在提升效率,造就財富上有優勢,但也有著某種無可避免的劣勢,而這種劣勢,也正是香港在經歷了輝煌之后,陷入今日之困境的最大原因。
如何解決?
恐怕還得用老祖宗的辦法。
世界500強,盡管只是一本雜志做的一個企業排名,但影響力早已突破了雜志本身,甚至突破國家,它更像是沒有硝煙的大國經濟實力角逐場,榜單上的潮起潮落,展現出了世界經濟的變遷。
不管是上榜數量,還是排名,中國都有理由自豪,但當中的隱憂,也必須得到重視。
這個隱憂,就是過多的國企扎堆上榜,究竟是好事還是壞事?
要知道,國有體制在效率上的劣勢,以及需要過多地承擔政治和社會責任,決定了國有企業只能覆蓋重大的核心領域和基礎設施領域,也正因為國企的責任問題,使得國企的盈利能力會被動地壓在比較低的一個位置。
今年,135家中國大陸(含香港)上榜企業平均利潤約35.4億美元,高于500家公司的平均利潤(33億美元),但仍然低于美國企業的平均利潤51億美元,如果不計算銀行所得利潤,中國大陸上榜的非銀行企業125家平均利潤只有23億美元。作為對比,113家美國非銀行企業平均利潤接近47億美元;還有兩項重要的指標——銷售收益率和凈資產收益率,上榜中國大陸(含香港)公司銷售收益率與去年持平,約為5.4%;凈資產收益率比去年下降,約為8.7%,盡管超過世界500強的平均數,但同樣低于美國企業的6.5%和11.8%。
在體現國家高科技發展的信息和通信技術(ICT)產業,美國有19家ICT產業公司入選,中國只有9家,而且,這9家中國公司的競爭能力并不強,關鍵原因在于缺乏創新的產品,以及制造創新產品的核心零部件及軟件。
在競爭性領域,國企并沒有優勢。如今困擾中國經濟發展的,正正是重要的競爭性領域,例如芯片、操作系統、核心零部件等,這些領域,靠國企是無法突破的,只能靠民營企業。
我們并非否認國企的好處,事實上,中國改革開放能夠一直穩中求進,得益的是權衡好政府和市場兩只手的作用,國企干得好,中國的經濟安全就有保障,而民企,特別在高科技方面,能夠有所突破,那中國經濟的突圍就有望了。
中國經濟,需要北京,也需要深圳。
或許有一天,在世界500強上,能夠看到中國的國企和民企交相輝映,那個時候,才是最值得慶祝的時候。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格隆匯APP”(ID:hkguruclub),作者:深鵬,36氪經授權發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