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智能bi是最近較為熱門的職業,工作內容包括數據分析等,更側重于給出企業方向的決策。學習和了解商業智能bi,有機會通過數據、可視化報表接觸和了解到一家企業的商業模式、運營模式、經營管理模式以及經營管理思維的背后的深度邏輯,如果在個人的職業成長規劃上,要走向管理決策層,特別是甲方,這是一個能夠提前接觸了解和洞察企業經營管理思路的途徑。今天這篇文章將對商業智能進行詳談:
一個完整的商業智能 BI 項目往往展示和傳遞的是企業最真實的、最核心的業務經營管理思路,無論是部門級的業務分析,還是企業級的整體經營管理分析。隨著項目建設的深入,涉及到業務的廣度會越來越廣、深度會越來越深,企業業務經營管理的思路和細致程度會通過商業智能 BI 完整展現。
并且,在所有的 IT 信息化建設過程中,只有商業智能 BI 是基于全部業務信息化系統之上的那一層,無論底層架構如何改變,是大數據架構、數據中臺或者數據湖。在數據分析和可視化領域,商業智能 BI 都是最終的出口。
在這個過程中,商業智能 BI 建設的參與者完全有機會通過數據、可視化報表接觸和了解到一家企業的商業模式、運營模式、經營管理模式以及經營管理思維的背后的深度邏輯。而以上這些內容平時只有誰才會思考 ?是部門和企業的高層管理者。
這樣一個近距離的學習機會在整個的 IT 信息化建設項目中很少見,因為基礎的業務系統建設大多數情況下是面向單一的業務領域、業務部門,比較分散。而非像商業智能 BI 一上來就直接面向核心部門或者直接到經營管理層站在一個整體、全面的角度看問題的。
1、如果在個人的職業成長規劃上,要走向管理決策層,特別是甲方,這是一個最好的能夠提前接觸了解和洞察企業經營管理思路的途徑。
個人執行力夠了、專業業務的能力夠了,剩下的就是要思考站在一個企業的管理決策者的角度該做些什么,思維意識要提升,要由被動的執行者變成一個主動的思考者。
2、企業管理層在選擇和培養年輕干部的時候,除了基本的忠誠度、業務能力、執行力、管理能力之外,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思維意識的層次,是否具備獨立的思考能力并且與企業的發展保持在同一個思維層面。
工作能力和技巧可以在工作中慢慢培養,但思維意識決定了行動方向與做事的格局,是首要考察因素。我在一些企業見過負責商業智能 BI 核心業務的中層管理人員,通過商業智能 BI 項目對企業的整體業務進行梳理、資源協調到推動落地,最后成為企業的高層管理人員。也見過一些企業部門通過商業智能 BI 項目建設挖掘出有潛力的后備培養人員,他們做事溝通的方式等個人潛在能力在這個過程中得到了全面釋放。
有的項目是他們從以往的局部的業務過程管理上升到企業的整體經營管理,懂數據、懂業務有鉆勁,思維意識夠了,業務能力夠了,有意識也有行動力,最終成為了部門或者企業管理層最得力的助手。
有的項目是他們做成了高層領導想做成的事情,以往在企業內部很多看破不說破的事情,最終通過商業智能 BI 把企業真實的情況給反饋出來,用數據說話,客觀中立解決了以往沉淀在企業里看得見但說不清的問題。
企業高層把這件重要的事情交給你,本身就已經表明了態度。上升的通道是打開的,就看自己能不能看得到。
3、如果在個人的職業成長規劃上,就想在某一個專業領域或者行業取得成績,做一名行業專家、業務專家,也是同樣的道理。
專業度不僅僅體現在專業知識面上,同時思考問題的深度和廣度也需要日積月累的沉淀和不斷的打磨。商業智能 BI 在某些特定領域、特定行業、特定業務的深度分析足以彌補個人在某些問題思考深度上的缺失。
企業級商業智能 BI 的建設不會一蹴而就,分析的思路、看問題的思路都是在不斷優化過程中通過一個問題點引申出更多的問題點,在解決這些問題點中形成了體系化、系統化思考問題的思維框架。通過數據觀察現象,通過現象找到問題,通過問題找到解決思路,通過解決思路來驗證自己的專業想法。系統化能力的提升,作用不言而喻。
4、如果在個人的職業成長規劃上,有創業的想法和規劃,這也是一個很好的學習機會。
創業就意味著你以后要獨自經營和管理一家企業,除了自身的能力、資源、資金、行業性判斷的準備和學習沉淀以外,還有很多重要的東西需要學習。
雖然說創業是一條不歸路,即使在上戰場前做了一千種準備,但是一旦踏入真實的戰場,所有的準備可能都會被現實沖散的七零八落。但有機會仍然要提前準備,通過商業智能 BI 項目的參與完整的了解一家企業的運營模式、經營管理思路,培養自己對問題的判斷力、決策力,重要的是站在一定的高度思考問題的能力。
5、綜上種種,商業智能 BI 并不會帶給你在職業成長過程中的全部所需,但它卻是一種比較有效的途徑和門道讓你可以提前站在一個很高的高度去思考和準備。
做一個有心的人,做一個雷達時常開著的人,個人的職業成長才會走的更遠一些。
商業智能 BI 是最容易讓人接近一家企業最核心的經營管理思路的那一層信息化,直達最高層、下至核心業務部門。并且在這個過程中所接觸到的用戶的層次并不低,基本上都是部門經理、總監與公司管理高層這樣的級別,對于他們所關心的分析問題基本上能夠反映出他們思考問題的角度。
這些角度可能是業務管理層面,也可能是經營分析層面,恰好也體現他們站在管理者的角度運營一家企業、部門、業務線的思路。在與不同的企業打交道的過程中,能夠切身感覺不同企業的管理者對于同一件事情看問題角度的差異性,也基本上通過溝通能夠大致判斷出他們思考問題的深度,這些深度最終就能夠體現在商業智能 BI 的分析需求層面。
例如,同樣的關于采購分析,在有些企業管理人員所提供的日常用來記錄、維護和分析的 EXCEL 表就非常的細致,清晰的數據、規范的格式、從不同角度對采購指標進行解讀,包括在溝通過程中提出的一些非常深遠的想法。
從這些細節就可以看出來這位管理人員對自身業務管理的細致程度,想法成熟且有點有面,既能從整體角度出發,又能夠追蹤到業務細節,這樣的人是非常值得學習和溝通的對象。
他們唯一所缺乏的就是通過商業智能 BI 把他們日常的精力從繁瑣的 EXCEL 表中解放出來,并通過 BI 將他們之前很多想實現卻未能實現的想法落地來驗證一下。也有一些企業在同樣溝通采購管理需求的時候,基本上對方的管理人員提不出切實的問題,也談不出什么實際的想法。
通過對他們日常工作管理中所用到的管理工具,比如系統的使用、EXCEL 表數據的基礎維護和分析,也看不到太多有深入的思考,邏輯零散、缺乏框架性整體思維。面對這樣的用戶,如果可以以你的經驗來引導他,向外輸出,對自身而言也是一種能力提升和價值驗證的機會。
觀察優秀的業務管理人員,日常任何的工作一定是有條不紊,不管是向下的工作匯報、向下的監管,思路清晰,業務細致,善用各類文檔工具組織和管理自己思考問題的過程,有清晰的入口,也有清晰的出口。
所以,與不同的部門、不同的業務管理人員、不同的管理層溝通的時候本身就是一種近距離的思維意識層面的交換,并且可以豐富分解同一件事情和問題的思路,向優秀的管理人員學習,這種潛移默化的提升是非常有益的。
每個人對同一件事情的認知高低不同,對于遠遠超過你的那些人應虛心請教、積極吸收,對于那些在某些認知不如你全面的人應耐心分享、積極引導,這就是有進有出 INPUT 和 OUTPUT 并存,這是一個人彌補和提升自己知識短板最有效的方式,費曼技巧講的也是如此。
所以,商業智能 BI 從企業經營管理層面能夠讓人了解和洞察一家企業經營運轉的重點思路,同時也可以讓人近距離了解和洞察企業經營管理者審視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重要的是這一切涉及到企業的業務管理、經營思路都是真實發生的。與什么樣層次的人經常打交道,最終就有可能變成這個層次的人,就有這樣的一層意思。
【技術思維的形成應該是什么樣】正常情況下,1-2 年的商業智能 BI 技術的沉淀足夠解決大部分項目中遇到的技術問題,對常用的技術語言、技術開發工具應基本掌握并熟練運用。3-5 年基本上在技術上可以獨擋一面,各類橫向的技術開發工具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高效掌握,并熟練的運用到各類項目中以提升效率。
再往下走則是技術框架的抽象到落地、各類數據場景原型的抽象到復用,可以運用各種方式提升自己的工作效率,也可以提升他人和團隊的工作效率。
想法很理想,但我從大部分的面試結果上來看,有很多即使在商業智能 BI 領域工作過五六年,甚至八九年的開發人員技術水平仍然只停留在高效寫 SQL 取數、高效出報表的層面,對于商業智能 BI 理解的深度還非常的淺。
這樣的人在面試中遇到不少,技術定型,很難把自己所經歷的項目業務框架和業務分析價值講明白。但工作年限和薪資水平已經將自身頂在一個很高的水平線,很難放下身段沉下來來彌補自我薄弱的環節。實際上他們自身的技術沉淀并沒有達到一個很高很深的程度,僅僅是熟練,這樣就很容易被年輕人所替代。
我們經常講到工作經驗,經驗到底是什么?經驗不是重復的事情做三年,而是三年一步一個腳印做了不同的事情,每一年都是一次新的沉淀和積累。因此,所謂的技術(成長)思維在這篇文章中對它的定義就是:
技術總是會過時的,但技術成長的思維并不會。
【業務思維的形成】業務思維的養成對很對商業智能 BI 技術開發人員而言都是一件比較有挑戰性的事情,因為已經習慣了用什么樣的工具、用什么樣的技術來解決什么樣的問題的思維方式。
商業智能 BI 的本質是什么?商業智能 BI 的本質不是炫酷的可視化報表,它的本質是定位問題和發現問題,最終要回歸到企業的業務和管理問題。這樣就可以看出來,商業智能 BI 的技術解決的是數據源的整合、數據的抽取、轉換、處理 ETL 過程、業務分析建模與可視化報表最終展現的問題,但并沒有觸發到企業本質的業務和管理問題。
所以,要想在商業智能 BI 領域走的更長遠,就必須具備一定的業務思維能力,真正的深入到企業的業務與管理層面,來發現和定位問題。同時,這種業務思維能力并不會因為切換了行業而受到太大的影響,有很強的適應不同行業業務特性的思考與理解能力,對于業務的本質、原理性的東西看的很通透。
那么,商業智能 BI 的業務思維如何培養 ?
我認為如果每一位商業智能 BI 項目的參與人員如果有心要提升自己的業務思維能力,回答好下面每一個問題就夠了。如果不會,在以后的項目中把這些問題弄清楚,業務思維自然就得到了培養:
也有一些人會問到,企業自身都不知道自己要分析什么怎么辦 ?
其實有能力上商業智能 BI 項目的企業,自身 IT 業務信息化的建設已經達到了一定的水平,管理的細致程度也已經有了一定的深度。企業并不是不知道自身要分析什么,而是不知道如何有效組織、如何有效實現。
如同自己家里有一套新房子要裝修,是真的不知道要裝修成什么樣子嗎 ?不是的,只是不知道如何把自己的想法完整的表達讓對方明白而已。真的裝修的不好,不符合自己的心意,立馬就不樂意了。對于這樣的企業客戶,實際上還是有很多方式來實現的,比如在派可數據的 BI 分析平臺中,通過業務原型建模等方式,就可以很高效的把企業業務分析想法給還原出來。
【框架思維的形成】
所謂商業智能 BI 的框架思維,實際上就是指不要割裂的看待技術與業務,技術是業務管理分析落地的手段,而業務與管理分析目標是技術實現的方向。并且對于商業智能 BI 的理解不能僅限于技術、業務、管理、企業信息化建設等其中的某一個或幾個點,實際上他們都是一個完整的框架整體。需要根據企業不同的發展階段,信息化建設的水平,業務管理的細致程度,技術與項目資源的投入等多個角度去充分思考商業智能 BI 的建設方向和目標。
框架思維實際上就是一個體系化的思維,它的本質就是一套方法論,這套方法論支撐個人無論在學習、思考、決策的各個方面需要全面而體系化的分析的同時,又能夠注重到細節,有全局的思考,也有局部的洞察。全局的思考、局部的洞察不就正好就是商業智能 BI 在企業經營管理中扮演的角色嗎 ?
框架性思維如何培養 ?
框架性思維在個人學習上的實際感受就是學什么感覺都很輕松都很快,因為已經將看( 了解 )- 思考 ( 分解 )- 動手( 驗證 )- 總結復盤 ( 吸收 )形成了一個適用于自己的、特有的、完整的方法體系。
對于任何新鮮的事物,拿著這個方法論去套去學,并且在長期堅持的過程中已經將整個體系完整的植入到自己的思維意識中。并且由以往需要通過寫作來歸納記錄和分解,到最后變成只要接受了這些信息就可以自動的沉淀到腦海中并形成一定的思維邏輯,已經從刻意的訓練變成意識自動的沉淀。
見多識廣這幾個字很適用于商業智能 BI 行業的從業者,會經歷很多不同行業、不同類型、不同業務領域的項目,同時區別于常規的基礎業務信息化建設大部分情況下只面對獨立的部門,商業智能 BI 一上來就可以站在全局的高度向下俯視一家企業整體經營管理與局部業務執行情況。
同時,完全有機會接觸到企業各核心業務部門管理層,他們是企業戰略的思考規劃和執行推動者。這一切,對于商業智能 BI 人員自身能力與長遠價值的提升都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
從這個角度來看,技術并不是商業智能 BI 的唯一和最終目標追求,它只是一個著力點,最終都需要奔著業務價值、管理價值來實現,而要達到這個層次,就必須在業務思維和框架性思維同時得到提升,才允許你有這樣的實力站在全局角度思考問題和洞察局部。
[免責聲明]
文章標題: 商業智能bi有必要學嗎
文章內容為網站編輯整理發布,僅供學習與參考,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及時溝通。發送郵件至36dianping@36kr.com,我們會在3個工作日內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