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設計思考?這句話聽起來很空虛,很難弄清楚這是什么意思。為解決這一問題,可以從概念、發展、模式三個角度進行了分析和闡釋。在大陸翻譯為“設計思考”,臺灣習慣將其翻譯成“設計思考”,是一種創新的方法論,更是一條解決平面設計等一切設計的途徑。接下來就由小編為您介紹設計思維,什么是設計思維。
設計思維
設計思維,實質上是以人為中心的解決問題的方法。本文所說的設計是廣義的設計,是以探索人們的需求為出發點,創造出適合他們需求的解決方案。由于設計思考是一種解決問題的方法,那么,我們來看看它與傳統解決問題的途徑有什么不同。
一般來說,我們一看到問題,就會立刻想到解決的辦法。例如,新年來臨,每個人都在談論新年計劃,于是,我們發覺自己也需要一個新年計劃,接著就開始構思,準備一份非常完美的新年計劃。
并且設計思維會強調,要對問題有更深刻的了解,然后著手解決問題。例如:我們要問,為什么要做新年計劃?而且為什么要這樣做新年計劃?等我們終于找到了問題,開始尋找解決方案,也沒有很快找到解決方案,而是去研究各種可能的答案,最后決定一個最佳方案,然后繼續測試、驗證、改進。
有一些問題,即使提供了完美的解決方案,但仍然無法解決,這是因為問題提出者忽略了某些問題,或者定義了一個錯誤的問題。
心理學家的“認知偏倚理論”告訴我們,識別問題并非如表面所見的那么簡單,人們常常會扭曲、忽略、忽略或低估某一方面的信息,這些信息可能是關于該問題存在的重要線索。
在設計思維過程中,最初正是要求我們深入了解問題,或者是重新定義問題。
在設計思維的過程模型中,存在在問題和解決方法之間有足夠的空間,因此,設計思維過程也是沒有標準答案的探索過程。
稍作修改,我們將上圖解決問題的模型改為英國設計委員會(BritishDesignCouncil)提出的“雙鉆模型”,描述了一個發散和收斂的過程。分歧,是一個探索各種可能性、增加選擇的過程;收斂是評價和選擇,減少選擇,從而選擇最重要選項的過程。
該模型包括理解、定義、探索、創造四個步驟,并將其進一步發展,形成了斯坦福大學設計思想的五步模式:共情、定義、構想、原型、測試。同情心(Empathize)是一種對使用者需求的理解。這一階段的核心價值在于以人為本,一切需求的起點都是“人”,通過觀察、傾聽、訪談等方式與用戶產生共情,然后分析用戶的核心訴求。以上就是小編為您介紹的設計思維,什么是設計思維。
[免責聲明]
文章標題: 設計思維,什么是設計思維
文章內容為網站編輯整理發布,僅供學習與參考,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及時溝通。發送郵件至36dianping@36kr.com,我們會在3個工作日內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