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信息技術的深入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在經濟社會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在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同時,也給就業帶來了巨大的影響。有些傳統的就業崗位不斷被取代,有些新的就業崗位不斷創造,產生了三大就業效應。下面就由小編為您介紹信息時代給就業帶來了什么影響。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信息時代給就業帶來了什么影響
就業替代效應。信息化大大提高勞動生產率,減少單位產品對勞動力的需求,進而形成對勞動者的替代。調研發現,隨著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很多地方制造業總產值不斷提高,但就業人數趨于下降。信息化不僅會打破既有商業模式,還會打破依賴于這些商業模式的就業模式。比如,大量小賣部、書店甚至一些大型商場被平臺經濟所取代,減少了傳統就業崗位數量。
就業創造效應。信息化帶動通信設備制造業、計算機軟硬件、辦公設備自動化等行業就業崗位大幅增加。比如,1987年成立的華為公司,目前全球員工總數已達18.8萬人。還有一大批依托信息技術的互聯網平臺發展起來,不斷創造新的就業形態和就業崗位。比如,眾多勞動者通過微信、阿里巴巴、滴滴出行等互聯網平臺實現了多種形態的靈活就業。
就業變革效應。信息化帶來就業方式變革。過去10年,全球勞動力市場的一項重大變革就是互聯網平臺就業人員大幅增加。互聯網平臺將“工作”細分為具體的“任務”,通過“眾包”方式提供給眾多勞動者。基于信息技術和“眾包”方式的互聯網平臺大大降低了生產服務和市場交易成本,服務半徑擴展到地區、全國乃至全球。大量勞動者甚至是跨越不同時區勞動者的參與,使企業可以迅速完成工作任務,從而大幅提高勞動生產率。互聯網平臺就業崗位具有勞動關系松散、進出自由、工作時間靈活、自主性強等新特征。
綜合來看,信息化發展既會帶來創造新就業形態、增加新就業崗位的機遇,也會帶來就業矛盾增多的挑戰。
從機遇看,信息化創造的互聯網就業形態用工量巨大,已經成為穩就業的重要載體。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科學研究院2019年2月發布的《中國網約車新就業形態發展報告》表明,目前滴滴平臺的司機總量已超過1100萬人,其中6.7%是國家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2%是退役軍人,21%是家里唯一的就業人員。在有的去產能任務重的省份,有超過百萬的下崗失業職工通過網約車實現了就業。2018年,互聯網平臺雇用了598萬正規就業者,帶動提供共享服務的勞動者人數達到7500萬人,為眾多勞動者提供了沒有時間、地點限制并適合他們的工作崗位。
從挑戰看,在互聯網平臺成為連接工作崗位和勞動者重要渠道的情況下,許多勞動者并沒有受雇于某一固定組織,也沒有單位依托,收入不夠穩定。這還導致勞動關系認定困難,勞動爭議處理難度加大。再加上在平臺經濟中,社會保障制度所依托的穩定就業關系發生了變化,企業和勞動者如何分擔社會保險繳費義務也成為需要深入研究的問題。從趨勢看,新一代人工智能正在引領信息化深入發展,有可能造成產業生態重構,放大信息化的就業替代、就業創造、就業變革效應,進而使結構性就業矛盾更加突出。
在信息時代,信息技術的使用技能已經成為就業的必修課。因此,有必要建立以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為主體、繼續教育為補充的信息專業人才培養體系,培養更多符合信息發展需求的專業人才。有針對性地開展信息技能培訓,幫助工人轉崗就業,通過新的就業形式實現就業,解決結構性就業矛盾。以上就是小編為您介紹的信息時代給就業帶來了什么影響。
[免責聲明]
文章標題: 信息時代給就業帶來了什么影響
文章內容為網站編輯整理發布,僅供學習與參考,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及時溝通。發送郵件至36dianping@36kr.com,我們會在3個工作日內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