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長放緩,阿里華為等數字化巨頭需要打硬仗了
競爭加劇,市場不確定性加大。這是中國數字化賽道上的核心選手將要面對的新問題。
阿里和華為在8月初接連交出最新業績報告。兩家公司的數字化業務(阿里云、華為企業業務)依舊保持較快增長,但增長壓力在變大。
阿里2022財年第一季度(即2021年二季度)財報數據顯示,阿里云營收為160.51億元,同比增長29%,低于阿里集團大盤的34%。釘釘業績首次從創新業務板塊調整并入云計算板塊,由于尚處于投入階段,并表帶來利潤下降,但該季度3.4億元利潤依舊為歷史最高。這一數據與上一季度營收的167.61億元相比略有下滑。
阿里管理層在財報電話會議中稱,字節跳動海外業務終止使用阿里云的影響還在持續,預計將持續到到2022財年結束(即2021年三季度)。字節跳動此前是阿里云的大客戶。此外,在線教育市場因“雙減”政策的實施,用云量漸少。也有阿里云人士解釋,2020年疫情期用云量激增,但今年在回歸常態。此外,數字化大單通常集中出現在年末和年初,二季度是淡季。因此,單季增長放緩可以理解。
華為受美國多輪制裁影響,運營商業務、消費者業務進入處于蟄伏期。企業業務是華為目前唯一保持增長的業務板塊。華為8月6日發布的2021年上半年業績報告顯示,企業業務收入429億元,同比增長18%。運營商業務1369億元,同比下滑14%。消費者業務1357億元,同比下滑46%。
華為企業業務目前相對穩定,但供應鏈還是有受國際環境影響的風險。作為華為業務增長的壓艙石,華為對該業務板塊的增速要求更高。今年5月,《財經》記者從華為方面得到的數據是,2021年企業業務收入目標為1600億元。如果目標不變,這意味著華為企業業務下半年營收要達到1171億元,這看起來顯然非常不容易。
宏觀環境也在發生微妙變化,最直接的影響是政策和監管。針對互聯網企業的“反壟斷”政策始終不可忽視。步步收緊的“雙減”政策(《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使得好未來、猿輔導、作業幫等教育企業用云需求下降,阿里云、華為云原本在2021年打算重點開拓的教育市場預期落空。
國內云與數字化市場競爭在加劇。政企、公有云賽道站滿了玩家,分蛋糕的人變多了,但蛋糕做大的速度卻不夠快。細分賽道的進展不及預期,SaaS(軟件服務化,Software as a Service)進展相對較慢。在海外,云成本過高,“云回遷”現象出現,類似討論和思考在國內同樣出現。
也有云廠商人士稱,數字化蛋糕做大的速度沒有預期中的快,最大的影響因素是疫情紅利減退。超前的數字化建設和相對滯后的產業現狀間存在一定鴻溝。實際落地中,一些項目的可靠性仍需提升。
多位數字化產業人士對《財經》記者表示,數字化大方向毋庸置疑,短期內要解決的問題很多。成本、可靠性,因地制宜采用合適的IT系統,這些都是關鍵。
公有云市場雖然常被視為“大局已定”。不過,無論是國際市場,還是國內市場,競爭從未停止,甚至還在加劇。
從全球范圍看,亞馬遜、微軟依舊維持著前兩強位置,谷歌云成為增長黑馬。市場調研機構Synergy Research最新數據顯示,2021年二季度全球企業在云基礎設施服務(IaaS+PaaS)上的支出達到420億美元(約2712億元,同比增長39%。亞馬遜、微軟、谷歌增速明顯,位居前三強,市場份額分別為33%、20%、10%。阿里云位居第四,Synergy Research并未公布其市場份額數據。
值得注意的是,微軟公有云業務Azure市場份額低于亞馬遜AWS,但其智能云業務板塊包括Azure、服務器、數據庫、GitHub和企業服務,因此總營收仍然高于亞馬遜。
谷歌云二季度同比增長54%,超越阿里云位居第三。2020年四季度財報開始,谷歌云被劃分為單獨部門核算。三個季度以來,谷歌云虧損也在持續收窄,12.43億美元、9.74億美元、5.91億美元。營收增速快,虧損持續收窄。
海外市場主要數字化企業利潤頗豐,利潤率也可觀。亞馬遜AWS二季度營業利潤為41.91億美元,營業利潤率為28.3%。微軟智能云二季度營業利潤為77.87億美元,營業利潤率為44.81%。谷歌云仍處于市場投入階段,但虧損仍在可控范圍內。
相比之下,國內市場玩家多、競爭激烈,公有云依舊面臨盈利難題。被視為新增長點的政企市場(政府和大型企業,包括政府、工業、能源、交通、金融等)又重又難,客戶要求高,新入局者也不少。PaaS、SaaS市場增長快,利潤水平相對可觀,但目前尚未完全打開。
在國內市場,公有云市場前三強相對穩定。阿里云、華為云、騰訊云始終保持前三強的穩定位置。第四、五名爭奪激烈,甚至還有字節跳動這樣的新玩家入局。由于信通院、IDC、Gartner等研究機構統計口徑不同,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京東云、百度云、AWS均有進入前五的說法。
阿里云仍是國內唯一盈利的云廠商,近三個季度經調整后的EBITDA利潤分別為0.24億元、3.08億元、3.4億元。華為云也把盈利提上了日程,華為企業業務高管今年5月曾對《財經》記者表示,華為云盈利時間預計在今年或者明年。
不過,更多云廠商還是拼價格和資源。公有云廠商銷售服務時不僅要價格低,通常還要打包其他資源,如流量、廣告等。中國最大的教育培訓集團之一的好未來集團從阿里云遷移到騰訊云,騰訊方面為好未來提供了廣告資源。拼多多新增百度云的重要考慮因素是百度移動流量。字節跳動、京東云相關負責人此前對《財經》記者直言,云業務開拓時,需要調動集團內的其他業務線。
在公有云之外,政企市場正在變成紅海,競爭持續加劇。在過去幾年,這個市場因為單體單量大、利潤高,被所有人認為是數字化市場上最應該被重兵投入的細分市場,此前,華為企業業務和阿里云管理層均向《財經》記者表示,政企市場是2021年的重點突破口。政企市場的入局者還在增加。聯想、中興今年一季度財報中均將其稱為值得開拓的新業務,以中國電子云為代表的“信創”勢力也在進場。
中小玩家的邊緣化趨勢愈加明顯。Ucloud、青云虧損嚴重,市值不斷下降,已在朝私有云轉型。Ucloud 2021上半年營收15.06億元,虧損擴大至3.12億元。青云2021年一季度營收約1.14億元,凈虧損約6152萬元。金山云客戶包括字節跳動、小米、金山,還在開拓視頻云、游戲云細分市場,因此生存狀況優于前兩家。今年一季度營收為18.1億元,毛利潤1.22億元。
亞馬遜、微軟、谷歌增長快速平滑,且保持著可觀利潤。核心原因在于,歐美市場歷史悠久,數字化進程長達20年余年,生態完善度遠超國內。IBM 、Salesforce、Oracle等IT企業以及PaaS、SaaS等細分領域的軟件企業已相當成熟。良性的競爭合作不僅可以做大蛋糕,還帶來了可觀的利潤,足以投入下一代技術研究。這種環境下,良性循環得以建立。
與之相反,國內市場監管嚴格,一些市場遲遲無法打開。廠商競爭大于合作,長期習慣補貼或價格戰。新玩家還在利用低價競爭涌入,導致市場陷入無休止的同質化競爭。原有市場利潤不足,企業還在不斷開辟新戰場,結果便是基礎不穩,不利于長期技術投入。因此有云廠商戰略規劃人士表示,數字化企業保持健康很重要,去年以來擴張太快了,現在到了要調整的時候。
在競爭激烈的市場,如果蛋糕持續變大,那么充分競爭會帶來市場的進一步成長。但目前云與數字化市場的增長速度依舊無法滿足當下的競爭需求。
20201年上半年,多個頭部數字化企業管理層在接受《財經》記者采訪時均表達了增長的重要性。在幾個頭部數字化巨頭的業務邏輯下,今年有三個重要增長點。
一是公有云,這是存量市場。但還有價值洼地值得挖掘,如在線教育行業,在線教育行業目前正在集體經歷轉型陣痛,但除了校外學科培訓,職業教育、校內教育在線化等大方向仍然有較大機會。換句話說,對于賣水的人來說,買水的人是做什么的,只要在做,賣水的依然有機會。
二是政企業務,這是增量市場。“新基建”的政策熱度不減,政府、大型企業的數字化轉型在加快,而且政企客戶大單多,容易拉高營收。
三是PaaS、SaaS市場,這是藍海,處于起步期且想象空間大。公有云基礎設施搭建好之后,無論是PaaS還是SaaS領域的創業公司都在增多。PaaS、SaaS的增長可以帶動公有云用云量增長。此外,數字化巨頭還可以親自為客戶提供PaaS服務,直接賺取收入。
三條線全面增長是理想情況,不過,這個賽道上的核心選手在著眼未來的同時,同樣關注今明兩年的實際財務數字。雙預期之下,目前的困難是非常明顯的。
教育領域的多輪監管打破了數字化企業對教育企業上云的預期。此前阿里云、華為云人士均告訴《財經》記者,教育公司上云速度慢,疫情后線上教育增長迅猛。國內以新東方、好未來、猿輔導、作業幫為代表的教育公司擴張快。因此阿里云、華為云都將其視為今年的重點突破口。
監管收嚴是今年3月逐步開始的。7月24日,國務院發布的《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出臺,在線教育市場監管靴子最終落地。
一位離職阿里云的資深數字化人士告訴《財經》記者,教育市場原本預期可創造20億元-30億元營收。一位好未來人士也表示,教育公司是字節跳動的廣告大戶,也是字節跳動開拓To B業務的重要切口。但不僅教育廣告收入會收窄,為教育企業提供To B服務的預期也暫時落空。
政企市場依舊空間很大。但政策和監管使得行業門檻在變高,一些公司進入特定行業的難度在加大。
當下的政策和監管被多位機構、券商分析師視作是市場的首要影響因素。互聯網“反壟斷”是長線,去年底的螞蟻金服事件、今年的滴滴事件、教培市場治理都是表現。監管變得更密集、隨機,市場則是變得更敏感。這導致部分搖擺客戶的決策心態在轉變。
一些區域的政府、企業客戶態度變得搖擺。有云廠商區域銷售人士告訴《財經》記者,在山東、河南是典型市場。另一位頭部云廠商山東區域負責人稱,“客戶有猶豫,原本要簽約的項目時間被推后了,但沒有明確理由。”
金融監管收嚴也直接影響了互聯網出身的數字化企業。一位資深行業分析師稱,今年以來金融市場的監管持續收嚴,互聯網云廠商中標案例正在減少。此外,大型銀行金融機構在布局金融信創,期望主導自己的數字化進程和大盤,對互聯網出身的數字化企業依賴度在下降。
他同時認為,阿里云在這種環境變化下有優勢,因為ICT行業尤其是信創領域越來越關注參與者的注冊和資金背景。
對數字化企業而言,PaaS、SaaS市場增長快,也是目前受政策影響小的領域。PaaS、SaaS市場的公司多,可以將數字化生態進一步打開,進而帶動公有云的持續增長。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最新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公有云IaaS市場規模為895億元,PaaS市場為103億元,SaaS市場為279億元。三個細分市場增速快,IaaS市場增速高達97.8%,PaaS市場同比增長高達154.3%,SaaS市場增速為43.1%。
今年阿里云、騰訊云均把PaaS、SaaS市場當作是重點開拓方向。阿里云繼續推動“云釘一體”戰略,騰訊云則是在落地“千帆計劃”,兩家均取得了一定的進展。金蝶等傳統ERP廠商均將云轉型作為重點戰略。
不過,相比于云基礎設施的IaaS,PaaS、SaaS目前仍然規模較小。有云廠商戰略和規劃人士告訴《財經》記者,SaaS市場增速依舊不夠快,“SaaS帶云”思路目前效果不及預期,市場還沒有被完全打開。SaaS軟件在財務、營銷、稅務這些剛需領域普及度較好,在其他細分行業很難用“爆發”來形容。
中國一直被認為是全球范圍內大盤最大、增長最有潛力的數字化藍海市場。蓬勃的經濟發展大盤和龐大的企業基數,及相對較低的起點,賦予了中國數字化市場廣闊的賽道價值和增長空間。這個賽道培育了阿里、騰訊和華為的數字化To B業務,也給予更多大型科技平臺巨頭和專業科技公司做大做強的機會。
但歷史總是螺旋式上升的。今年,中國數字化的歷史進程顯然進入了一個短期內的蟄伏階段,選手們開始集體面對增長預期不足,競爭持續加劇,市場環境不確定的考驗。
人們開始反思復盤,探索優化的空間。加大生態開放度,降低企業數字化轉型的門檻;或者是幫助客戶合理規劃IT基礎設施,提高系統可靠性、減少非必要的成本,這都被視為值得優化的方向。
今年7月,一位曾在兩個頭部云廠商負責生態建設的資深人士對《財經》記者稱,國內數字化企業正在發展不同的生態建設思路,一類是“一體化生態”,另一類是“兼容開放的生態”。
他解釋,“一體化生態”以公有云IaaS為起點,往上提供一體化的PaaS服務,再拓展生態內的SaaS伙伴,最終實現生態閉環。“兼容開放的生態”也期望能夠使用自家全套服務,但通常愿意與IaaS、PaaS層共生,不同平臺可以相互連接。
不過,目前市場的常見做法是“一體化生態”,這也是頭部先發企業的常見做法。期望客戶全套使用自家服務,或生態內合作伙伴的服務。全套服務容易形成閉環,利于增加客戶的留存率、續費率。
但是,多云協同、混合多云是目前市場的客觀需求。因此,生態開放和打通成了一部分數字化人士的呼聲。國內的一位數字化開源社區負責人認為,市場還在早期,這對長期發展不利。相比于海外市場各個數字化企業可以和平共存,國內數字化企業缺乏合作。
多位PaaS、SaaS創業公司負責人向《財經》記者表達了一個相同的觀點,他們認為,雖然沒有人明確規定生態鏈條上的一些公司在巨頭之間必須“二選一”,但囿于多種因素,這種現象在一定程度上客觀存在。
一家獲得數字化巨頭流量和政策支持的PaaS創業公司CTO對《財經》記者稱,拿到平臺優惠后,實際上便意味著無法加入其他平臺,因為人力、資源都和平臺綁定了。中臺創業公司滴普科技CEO趙杰輝此前也曾對《財經》記者表示,公司只拿了高瓴資本等機構的投資。短期內不會考慮阿里云、騰訊云等云廠商的投資。因為獨立性很重要,缺乏獨立性會失去更多客戶。
生態開放的理想情況是,不同廠商IaaS、PaaS、SaaS服務都可以被一家企業使用。
有企業正在嘗試這種做法,京東云推出了相關云管理工具,屏蔽底層基礎設施差異,試圖幫助客戶在不同IaaS、PaaS間自由切換。有多年IT建設經驗的資深技術人士向《財經》記者提到,目前電信運營商正在嘗試的“云網融合”目的就在于通過通信方式讓各家公有云基礎設施打通。這對推動生態開放有幫助。
云基礎設施成本高目前還是一個問題。一位云廠商戰規人士稱,云依然是企業邁向數字化進程的最優解,但在做預算的時候,他們會發現,尤其是在一些場景下,買云,在一個階段內,成本顯然高于傳統IT設施。因為,傳統IT設施的成本模型是一次性的,但云基礎設施的成本模型是持續的。云的管理成本也高,首先是人才成本高,一些中小企業負擔不起。
在海外,已有企業在考慮公有云成本過高的問題。硅谷風投機構a16z的投資人Martin Casado詳細分析了50 家上市軟件公司財務報告中的企業云支出,得出了大規模運營時,云成本可能會使公司的基礎設施費用增加一倍的結論。
因成本、安全、可靠性考慮,“云回遷”成為了正在興起的現象。在美國市場,“云回遷”甚至被當作是“現代數字化轉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在國內,云資源浪費現象也在出現,一些數字化基礎設施的建設是超前的。“基建思維”還是“貼近業務”成了兩種做法。上述資深技術人士認為,需要客觀理性看待數字化,不同模式的IT系統都有適用性和局限性。政策監管、客戶習慣、成本計算以及IT穩定性都是綜合考慮因素,數字化需要一步一步來。
今年7月河南暴雨讓數字化設施的可靠性問題暴露。鄭州多家數據中心因暴雨停電,政府和企業數據受到影響。(相關報道見《財經》7月22日“數據中心因暴雨崩潰,應急處置如何做?”)另有云廠商人士透露,城市中的攝像頭、傳感器也受到了影響,數字化前端的硬件還需要更加抗風險,更令人有安全感。
問題暴露是行業發展的重要推動力,走過2020年的熱潮期后,數字化可能正在迎來攻堅期。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財經十一人”(ID:caijingEleven),作者:吳俊宇,編輯:謝麗容,36氪經授權發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