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上,6個危險信號,暗示你將“被離職”
前段時間,看到一個很火的話題:“上午還在修改設計圖紙,下午就被問裁員打算”。
評論區可謂是眾說紛紜。
有一個網友的問題很有意思:如果是你突然接到被裁的信息,該作何反應?
其中有一個人的回復,讓我印象很深刻:
“除非公司立馬破產,不然沒有突然的裁員。裁員的背后,都是早有信號的,就看你能不能識別出了。”
在面對不確定的時代,我們除了努力提升自己之外,也要學會仔細觀察身邊的人和事,避免職場變化帶來的被動局面,盡早做好準備。
當這6種“被離職”的信號來臨時,千萬要高度警惕!
后臺有位粉絲芊芊,講過一個發現在自己身上的真實故事:
芊芊在一家公司,做市場營銷,這一干就干了4年。但有一天公司宣布市場營銷這個部門需要重新優化。而芊芊就是被優化的其中之一。
領導許諾她,以后往管理崗位培養她。
于是,先是讓她把手上的重要客戶進行移交,也不再參與區域市場開發工作,僅保留客戶退換貨的維護工作。
至于參與管理工作,不過是收集日常事務資料,并沒有實質性的管理督導職能。
每天的工作量大概耗用10%的工作時間,就可以完成,這種無事可做的狀況持續了一段時間,她才意識到工作被切割架空了,崗位也處于閑置狀態,即將面臨“被離職”的約談程序。
羅曼·羅蘭說:“生活中最沉重的負擔不是工作,而是無聊。”其實,當工作內容被切割或逐項減少時,并不是領導體恤你,而是意味著工作貢獻價值的遞減。
要知道,在職場中,廢掉一個人最快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讓他閑著,成為空耗時間的迷茫者。
在公司運營中,崗位設置和工作職責,都是經過科學分析和專業評估的,員工在崗位上的工作貢獻價值也是有跡可循的。
所以,當工作莫名被架空時,要主動復盤檢視過往工作,積極改善工作方式,敏感捕捉問題核心要點,全力以赴用行動換轉機,或者及時做好下一份工作的準備。
在職場上,經常會看到這種現象:
工作中遇到問題,想要及時向領導反饋,總以“沒時間”為由果斷拒絕;
同樣的工作成果,足夠的忠誠,但從未得到領導認可和信任;
每次部門團建活動,領導請大家積極參與討論征詢意見,卻從來不問自己;
年度加薪時,部門員工集體或多或少都漲薪,卻唯獨自己沒有;
以上現象足以表明,你的職場存在感極低,已經遭到領導的嚴重無視,游蕩在邊緣化的危險位置。
要知道,能當上領導這一崗位,一定是洞察力極強,不可能看不見你,假裝忽視你更不可能。
所以,當你以為是領導太忙,沒時間顧忌到你時,一旦頻繁的發生,就要做好“被離職”的準備了。
如果想要挽回這種局面,你可以多找領導溝通、及時反饋工作,適時恰當地展現自己,給領導留下臉熟、態度好、能力強的印象。
微博上,有位新知博主講到一個真實的故事:
自己慘遭領導打壓考核,先是以增效為名,調高業績指標,在原有的基礎上拔高30%,這根本就不可能完成,導致績效考核結果月月墊底。
領導還裝模作樣地跟他績效面談,制定績效改進計劃,大小有20多條改善建議,責令其1月期內完成。
同時給出警告,若改進不達標,只能說明他工作能力無法勝任崗位要求。
這一系列的操作,各種打壓考核,無不在散發著“請你主動離開”的信號。
職場中,遇到惡意打壓事件時,要學會按下“暫時”鍵,不急于對抗和反駁,當務之急是搞清楚被領導打壓的原因。
先從自身向內找原因,運用5W2H分析法去評估過往的工作質量和成果,在工作推進中是否無意損害了領導利益,工作目標和方法是否達到領導的要求等
職場也是名利場,捧高踩低、趨利避害也是常見現象。
職場不是講公平的地方,而是價值體現的地方。所以,別和領導較勁,暫時的示弱不是懦弱,真正的強者是不斷學習提升自己的價值籌碼。
以前還在工作時,公司有位同事小張,入職公司3年了,主要負責公司對外宣傳和推廣工作,他自認為自己工作能力不錯,有望晉升主管崗位。
有一天,領導安排他帶實習生,他很欣地然答應了。卻沒想到,這居然是噩夢的開始。
領導開始在各種細節上挑他的毛病:培育新人敷衍不用心;部門會議上,直言實習生的方案創意比他優秀;甚至暗示他“江郎才盡”失去競爭力等。
很明顯,領導故意制造矛盾,讓他主動接受“被離職”的結果,好順理成章地安排新人工作。
制造矛盾無中生有,是領導逼走員工最常用的手段。
通常會冠冕堂皇地借用工作要求,各種公開場合批評或抨擊你,利用輿論的力量制造矛盾,運用內耗讓你無法安心工作。
易經中有句話是:“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
大概意思是,人初得重用,不僅要每天自強不息,發奮有為 ,而且要心存警惕,保持危機意識,才能免除災禍,順利發展。
有一次放假回家,親戚家有一個小孩兒燕子向大家訴苦,說莫名其妙被公司克扣工資,在約定好的工資基礎上少了1000元,同時還被告知業務提成也沒辦法發放。
為此,領導還把她叫到辦公室,說是掏心掏肺溝通,實則是賣慘。
大意是說公司受大環境的影響,效益直線下降,公司正在考慮做減員減薪的籌劃。
燕子心里很不舒服,卻無力反駁,只能被動接受。
而事后問及其他同事,有沒有克扣工資的現象,大家紛紛搖頭,她才明白這無非是逼自己離開的手段。
其實,無故克扣工資是很明顯的“被離職”信號。對于公司來說,這也是很不高明的處理手段,終究是搬石頭砸自己的腳,會付出更大的代價。
所以,當遇到無故克扣工資的情況,離職基本已經成為定局。
謹記不要自己主動申請離職,而是要反其道而行之。在雙方消耗的過程中,不但要認真對待工作讓領導無法挑出毛病,還要留意其他工作的機會,關鍵時刻要學會用法律進行維權。
在職場中,員工對輪崗并不陌生,管理者給出的輪崗理由也是五花八門:組織架構變更調整、橫向輪換多面手培養、減員增效等,無外乎讓員工兼顧其他崗位工作或接受新工作。
當我們接到輪崗安排時,需要理性去分析:
若新崗位有利于學習新技能,能接觸其他優秀的工作伙伴,發展前景更寬闊,是可以考慮接受輪崗安排的,一來可以重獲工作激情,二來能拓寬職業發展通道。
若新崗位是比較邊緣的崗位,或者從專業和技術上看,與自身的職業規劃不符;亦或者明顯有降職調離的安排時,這些都透露著即將要“被離職”的信息。
最為典型的是當年那個總經理助理,被降職輪崗為清潔工的案例,不僅行為上觸碰法規,而且侮辱性極強。
學會辨析輪崗理由,科學分析崗位,在遇到濫用輪崗借口時,要保護自己的合法勞動權益不受侵犯。
哈佛商學院教授倫·施萊辛格說:“如何開始與如何結束,是任何職業關系中最為重要的部分。”
既然每份工作都是終究要結束的故事,作為年輕拼搏的職場人,要時刻警惕“被離職”信號的到來。
踏實地走好職場的每個階段,讓工作過程更加精彩,只有這樣,在離開的那天,才能夠有無愧于心的釋然,步伐堅定且姿態優雅。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曉芳說職場”(ID:XF-SZC),作者:曉芳,36氪經授權發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