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一区二区_午夜视频99_免费白白视频_中文字幕一区免费

中國的軟件公司長不大,真是因為“沒有互聯網思維”嗎?

互聯網怪盜團
+ 關注
2022-03-04 14:16
610次閱讀

怪盜團團長按:本文作于2017年,當時我剛剛從軟件行業分析師轉為互聯網行業分析師;按照投資行業的黑話,就是“從To B行業轉向To C行業”。消費互聯網公司的規模和增速讓我吃驚,那些苦心經營了一二十年的企業軟件公司完全趕不上!當時我感到困惑,試圖解釋這一事實,就寫下了這篇文章。四年轉眼就過去了,大家覺得我當時的觀點有道理嗎?

以下為正文:

三個多月前,怪盜團團長為老東家(某外資投行,名字就不點了)組織了一次中國軟件行業的聯合調研活動,參加的投資者大多來自香港、新加坡、臺灣甚至美國。在調研過程中,不止一個投資者向我提了同樣的問題:為什么中國的軟件公司普遍長不大?到底是什么在阻止軟件行業誕生BAT這個量級的企業?

從資本市場的層面說,中國的軟件公司好像不太小,很多都有幾百億市值,在牛市期間也出現過千億市值的軟件股。但是在經營層面,軟件公司就顯得很小了:BAT每一個都擁有千億以上的收入和幾百億的凈利潤,而中國的軟件公司幾乎沒有收入過百億的(不計華為、國電南瑞這種以硬件為主的公司),利潤更是低下;BAT的凈利潤幾乎相當于中國所有上市軟件公司的凈利潤之和。

中國的軟件公司長不大,真是因為“沒有互聯網思維”嗎?

為什么?很多軟件公司的經營歷史并不比BAT短,就連上市時間都比BAT長。不但在A股上市的軟件公司沒有長成巨頭,在港股、美股上市的中國軟件公司也沒有。十幾年前,投資者會把軟件龍頭公司與互聯網龍頭公司做對比;如今,就算最大、最受投資者關注的軟件公司,大概也只能與中游互聯網公司對標了。在2014-15年的A股牛市中,很多人希望軟件公司借助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概念實現“彎道超車”,可是如今的情形很明確:軟件公司作為一個整體仍然遠遠落后于互聯網公司,未來的差距會不會進一步拉大,都不太好說。

對“中國的軟件公司為什么長不大”這個問題,最粗暴省力的答案是“軟件公司沒有互聯網思維,無法分享互聯網紅利”。然而,從來沒有人解釋清楚什么是“互聯網思維”,以及軟件公司為什么缺少“互聯網思維”。很多軟件公司都希望通過云計算、大數據和移動計算實現“互聯網轉型”,甚至不惜縮小對軟件主業的投入;還有些軟件公司干脆接受了BAT的戰略投資、讓BAT的人進入董事會。這一切都改變不了軟件公司慢半拍的局面:收入已經逼近2000億大關的騰訊仍然在以30%以上的速度增長,收入20億的軟件公司卻普遍在15-20%的增速上掙扎。中國經濟減速好像對大型互聯網公司沒什么影響,卻嚴重影響了軟件行業的利潤水平。在如今的軟件行業,要找到內生增長穩定在30%以上的公司真是難上加難。

中國的軟件公司長不大,真是因為“沒有互聯網思維”嗎?

我自己的答案很簡單:中國的軟件公司主要面向企業客戶,它們長不大是因為中小企業的需求嚴重不足。讓我們看看中國企業界的軟件開支狀況:

根據工商行政管理總局的統計,中國共有2000多萬家注冊企業,加上個體戶和合作社則超過3000萬家。作為中國最大的財務軟件公司,用友與金蝶加起來只擁有不到400萬客戶;其他財務軟件供應商加起來大約有幾十萬客戶。鑒于財務軟件幾乎是最基礎的企業軟件需求,我們完全可以假設,不使用財務軟件的企業也不太可能在別的軟件上花大錢(預裝的Windows和盜版Office除外)。也就是說,中國大約有70-90%的企業基本不在軟件上花錢。它們有可能依賴盜版軟件,有可能只是偶爾購置軟件,也有可能根本不依賴任何軟件——至今還沒有實現電子化辦公的民營企業有很多,更不要說個體戶了。

在2010年代以前,絕大部分軟件公司都依靠著大企業和國有企業,這不到20%的客戶貢獻了企業應用軟件領域的絕大部分收入。然而,大企業的訂單有很大一部分去了外企那里:IBM、微軟、Oracle和SAP在高端市場的地位不可動搖,國內企業的市場占有率雖然不斷提升,畢竟不能獨霸。可能只有用友、金蝶、廣聯達等極少數軟件公司是依靠中小企業而生存壯大的。理論上,中小企業只要每家安排很少的預算,就能創造一個巨大的軟件市場;實踐中,它們能不花錢就不花錢。

中國的軟件公司長不大,真是因為“沒有互聯網思維”嗎?

2010年以后的云計算和移動互聯網浪潮,讓軟件公司找到了新希望:PaaS和SaaS模式可以讓中小企業以很低廉的成本用上管理軟件和專業軟件,而且靈活性很強,可以按月付費,在各種設備上登錄使用。美國的Salesforce和ServiceNow已經證明面向中小企業的云服務是可以創造巨大收入并實現盈利的。假如中國有10-20%的中小企業采用了PaaS和SaaS,平均每家每月花費100元,就可以形成一個幾十億人民幣的龐大市場,相當于最大的A股軟件上市公司的收入水平。在2014-15年的牛市中,很多軟件公司確實是這樣講故事的,投資者也這么采信了。

結果呢?幾年過去了,不要說盈利,能通過PaaS和SaaS獲得大量客戶和收入的軟件公司數量都不多。作為云服務市場的先行者,金蝶在2016年剝離了嚴重虧損的云之家業務,才實現了云業務的盈利;用友則至今還承受著云業務的嚴重虧損,剛剛看到收入大幅度上升的曙光。2014-15年,很多SaaS公司在新三板上市,可是迄今無一轉到主板,原因就是SaaS業務無法實現盈利。確實有一些SaaS企業長得很快,但是它們的成長速度慢于美國同行在創業期的速度。BAT倒是贊同軟件公司的云服務理念,對軟件公司進行了一系列的戰略投資,不過好像沒有起到太大的作用。

中國的軟件公司長不大,真是因為“沒有互聯網思維”嗎?

相比PaaS和SaaS的雷聲大、雨點小,消費者互聯網領域在同期提出的新概念早已一飛沖天:O2O、直播、短視頻、移動電競、內容創業、移動支付、跨境電商、共享單車……就連人工智能和自動駕駛也被BAT搶占先機。依賴消費者的互聯網公司強者恒強,手越伸越長;依賴企業客戶的軟件公司雖然維持了一定的成長速度,卻在體量和布局上被越扔越遠。如果這種局面持續下去,就算SaaS最后開花結果,吃到勝利果實的恐怕也不是軟件公司。以BATJ的技術實力和財務資源,就算要親自披掛上陣去占領這個全新的市場,也不是難事。

請不要誤會:軟件行業絕不會消失,軟件公司也不會全部被武裝到牙齒的互聯網公司打垮。問題在于,幾十年來籠罩著軟件行業的一貫問題并未得到解決:中小企業的需求持續不足,在實體經濟增長乏力的今天,更不可能有爆發性的增長。這個問題不解決,軟件行業要達到互聯網行業的高度,是絕無希望的。但是,這并不意味著軟件行業不能產生優秀的個體公司。投資者應該更謹慎、更有選擇性,而不是延續2016年以前的思維。對于這個問題,怪盜團希望在今后的研究中繼續闡發。

中國的軟件公司長不大,真是因為“沒有互聯網思維”嗎?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互聯網怪盜團”(ID:TMTphantom),作者:怪盜團團長裴培,36氪經授權發布。

0
相關文章
最新文章
查看更多
關注 36氪企服點評 公眾號
打開微信掃一掃
為您推送企服點評最新內容
消息通知
咨詢入駐
商務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