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一区二区_午夜视频99_免费白白视频_中文字幕一区免费

「雙減」之后:關上一道門,打開更多窗

多鯨
+ 關注
2022-03-29 19:31
896次閱讀
「雙減」之后:關上一道門,打開更多窗

7 月 24 日,教育部官網公布《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文件,正式宣告「雙減」政策落地。

這份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文件,八大章節,三十細則,圍繞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從「三限」—— 限制機構數量、限制培訓時間、限制收費價格;「三嚴」—— 嚴管內容行為、嚴禁隨意資本化、嚴控廣告宣傳;「三提」 —— 提高教育質量、提高作業管理水平、提高課后服務水平;「三管」—— 管好教育教學秩序、管好考試評價、管住教師違規補課,全方位入手,就諸多關鍵問題作出明確指示,字字千鈞,意味著過往近二十年,校外培訓蓬勃乃至野蠻生長的時代落幕,一個新的時代,就此開啟。

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民辦教育公益時代之下,教育供給側改革之中,教培行業危機與轉機并存。影響如何?一一分說。

「雙減」之后:關上一道門,打開更多窗

《意見》一出,首當其沖的是 K12 學科培訓領域。何為學科培訓?7 月 30 日,教育部再發文,明確義務教育階段校外培訓「學科類」與「非學科類」范圍。文件稱,根據國家義務教育階段課程設置的規定,道德與法治、語文、歷史、地理、數學、外語(英語、日語、俄語)、物理、化學、生物被納入學科類培訓管理;體育(或體育與健康)、藝術(或音樂、美術)以及綜合實踐活動(含信息技術教育、勞動與技術教育)等按照非學科類培訓進行管理。在此定義之下,語、數、外等多門學科培訓均在監管范圍之內,足見規范力度之大。而截至 8 月 10 日,如北京、海南、陜西、甘肅等地已經明確發文立即停止義務教育階段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暑期培訓,足見政策落地之快。

而概括來說,「雙減」對校外培訓尤其學科培訓做出「三限」嚴令。一是「限制數量」,包括停止審批新的辦學許可證、關閉無證照機構、重新審查審批合規性等,換言之,即對校外培訓機構增量實施管控、存量進行調整、總量進行限制。

二為「限制時間」。《意見》落地前,教育部已印發通知,明確校外培訓機構培訓結束時間不得晚于 20:30。此番《意見》再次強調培訓結束時間不晚于 21 點。激進估算,對于周一到周五開課且運營效率較高的教育機構而言,不論學科教育或素質教育,50% 收入瞬間銳減。

三為「限制收費」。考慮到教育涉及重大民生,明確的收費標準、第三方托管、風險儲備金等管控形式隨之而生,旨在遏制過高收費和過度逐利行為。

「三限」之外,「嚴禁隨意資本化」的監管政策更直接引發資本退潮。呼應著「雙減」政策的迅猛,K12 學科培訓相關上市公司股價暴跌,教培行業一日蒸發千億市值。此外,據財新報道,北京正制定已上市企業轉制「非營利」細則,建議涉及青少年的教育企業都應堅持公益屬性,素質教育企業半年內亦勿嘗試上市。在監管承壓之下,上市教育機構除剝離 K12 學科業務外,別無他路。并且,如果已上市企業能在窗口期內向非學科領域轉型成功,則被允許以新業務保持上市資格。反之,隨著線上學科類業務或線下校區逐漸轉制為非營利性,資產快速消失,退市不可避免。

「雙減」之后:關上一道門,打開更多窗

雖 K12 學科輔導被大力監管,但從需求端來看,高考指揮棒不變,家長對校外培訓的需求仍持續高漲。百度搜索指數顯示,《意見》落地后,「補課」關鍵詞搜索量暴增六倍以上。如此背景下,上門家教是否會卷土重來?

談及家教,不得不區分兩類,一類是在職教師有償上門補課,另一類是個體獨立老師上門補課。

21 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分析,前者,早已被政策嚴打,需依據舉報查處;后者,近來管控趨嚴,因無培訓資質,也需要依據舉報查處。此外,政策將大力清理發布家教信息的網絡平臺和 APP,不準進行有組織的家教,如機構派教師向有需求的家長提供上門家教服務。

但以上尚屬較易查處的家教形式,難查處的家教卻也有多種:一是家長請大學生家教,大學生勤工助學;二是家長請親戚家教或者家長間開展「自助家教」;三是家長請退休老師家教;四是家長搞「私人訂制」,高薪聘請「住家老師」。且為規避「家教」一詞帶來的風險,「住家老師」會以「高端家政」模糊替代。此類分散型家教,恐在「雙減」落地之后,蔓延開來。熊丙奇表示,分散型家教蔓延之際,則意味著「雙減」的實際減負效果并不理想,家長無法通過合法的渠道送孩子上學科培訓班,培訓轉到地下,孩子的負擔難以得到減輕。

未來,兩個預測:一是有一定規模、有一對一上門家教經驗的機構在短期內也許會向家教業務傾斜,憑借其師資優勢為一二線城市家長提供服務,但政府部門對其監管力度也會隨之加碼。

二是學科上門輔導與目前的教育政策相違背,長期看也無益于教育公平,因此未來家教 O2O 將更多聚焦小而美的細分領域,主要以興趣培養、生活習慣塑造、素質教育、高端陪伴為主。除了擁有教師資源優勢的教培機構、擁有海量信息資源優勢的家教信息中介平臺以外,人才資源服務機構、互聯網家政公司也將參與進來,分一杯羹。

「雙減」之后:關上一道門,打開更多窗

雙減政策重壓下,學科培訓機構向素質教育轉型已成為共識,擁有多元業務的綜合性公司則具備更高的抗壓能力和轉型實力,如新東方、好未來、猿輔導、清北網校、學大教育等公司均已公開宣告轉型動作。

對于轉型素質教育,不少機構根據自身特點做出了新嘗試,或音體美或科學啟蒙。但轉型談何容易,從產品、營銷、儲值、續班再到用戶生命周期,邏輯打法不盡相同。尤其對轉型做線下音體美教育的機構而言,除非能做到很強的物業成本控制,否則 90% 的線下素質教育公司扛不住每年 5% - 10% 的房租增長。

談及轉型難度,小牛頓董事長牛信步向多鯨表示,美術教育以及科學啟蒙是優選。尤其科學啟蒙,之所以是轉型優選,一來國家倡導,二來教師易尋。既然轉型好、好轉型,那么科學啟蒙賽道能否迎來重磅級選手?鯊魚公園創始人張永琪向多鯨表示:「難」。他分析道,現如今,科學教育發展受政策鼓勵,主要原因有二:第一,科學課的教學跨學科且面向未來;第二,科學課重實踐、重探究,深受孩子喜愛。大勢所趨之下,科學教育新品類會越來越多、越來越好,或探索星空,或探究動力車。并且,科學教育中的物理、化學、生物知識可同校內教育相銜接,科學教育也不一定被局限于素質教育范疇內。但發展大環境雖好,科學教育自身特性卻會限制行業整體發展。舉例來說,編程學習雖易推廣,也意味著可復制性強,不止一家能迅速提高影響力,市場蛋糕也會越分越小。

此外,「雙減」新政雖為素質教育賽道添了一把火,可資本易來卻難留。張永琪表示,素質教育不同于已成體系的學科教育,不與考試標準對標,是一個多元化、個性化的教育領域,教學質量的監管難度大。過去素質教育一直跟著應試教育的步伐走,如今素質教育需走出自己的一條路。過程中,一部分人會深耕教學,做有辨識性、特色化的素質教育;而另一部分人,如不理解課程研發的難與重,即使來了,也會因為投入回報時間過長而離開。且邁向品牌化的過程中,或許會碰上如資金監管等新的政策難題。

「雙減」之后:關上一道門,打開更多窗

除了轉型素質教育,不少學科培訓機構也將目光投向了職業教育。但轉型職業教育是否是一門好生意?一位熟悉職業教育的投資人對多鯨表示,當下傳統的職業教育培訓模式已是紅海重重,最為典型的如公考、教資類的公職培訓、IT 培訓等賽道,巨頭林立,不利于新的轉型者進入。

同時如要轉型,也需要考慮機構自身的能力模型與組織能力,選擇與自身原有業務相契合的職業教育細分賽道。職業教育領域之大,仍有諸多細分賽道品類還未完全跑出,尤其隨著經濟業態的發展,必然會催生新的職業教育新方向。對于 K12 轉型者而言,要想更大概率地成功轉型,應另尋新山頭,即在尚未完全開辟的職業教育細分賽道扎根發展。

而「雙減」之后,在線教育行業從業人員的變化嚴峻。如高途教育、大力教育等均進行了大規模裁員,部分業務或直接關停,波及對象有輔導老師、教研老師等。變局之中,教培行業或迎來最大一波「轉行潮」

對于學科類培訓機構失業人員的流向,一是轉行求職,二或轉為做「地下」生意,包括做上門家教。但如果從業者仍有志于教育行業,學校編制內工作是更好選擇。「雙減」政策亦明文提出,當校外培訓被嚴管,編制部門要及時為中小學校補齊補足教師編制。

倘若「轉行潮」繼續,可預見的是「雙減」后教師考編將成熱門。而對比 K12 賽道的驟冷,職業教育賽道轉熱,或將吸引大量人才涌入職業教育領域。此外,將不乏優秀個體老師轉型成為知識博主,職業教育賽道中,知識付費這一細分賽道,將受到利好。

「雙減」之后:關上一道門,打開更多窗

所謂「雙減」,為減學生校外培訓負擔,也為減學生作業負擔。《意見》「作業減壓」細則中,強調「發揮作業診斷、鞏固、學情分析等功能,將作業設計納入教研體系,系統設計符合年齡特點和學習規律、體現素質教育導向的基礎性作業。鼓勵布置分層、彈性和個性化作業,堅決克服機械、無效作業,杜絕重復性、懲罰性作業。」如此,在作業場景下,如智能筆、詞典筆和高拍儀等智能硬件可以完成對學習數據的采集,再交付 AI 系統進行學情分析,因此教育智能硬件將迎來難得的發展機會。

此外,《意見》還就線上培訓的課時及課程間隔做出明確規定。當下行業共識也是無論學科類培訓還是非學科類培訓,線上授課一旦超過 30 分鐘將自動中斷。背后所指,即保護學生視力、降低中小學生近視率。在此背景下,智能護眼臺燈的興起,可謂順應大勢。

而當下,公立學校教改主陣地存在承載能力不足的問題,校外機構傳統學科輔導業務嚴重受限,家庭教育則處萌芽期。既知教育需多方共同參與,那么這三方之間是否會誕生新的合作契機?公立學校需要智能硬件輔助常規教學業務,家庭端需要智能硬件滿足陪伴、輔學、助學要求。可預見地是,借助智能硬件,課后托管和家庭教育新場景中「內容+場景+硬件」的教育新生態將會越來越普遍。

目前,在教育智能硬件這一市場,主流賽道選手主要分為互聯網教育公司、教育硬件廠商兩類,但打通「數據+服務+硬件+內容」四模塊的公司少之又少。在「雙減」大勢之下,校外教育機構的利潤空間勢必愈發狹窄,不少學科輔導機構轉做教育智能硬件,但打磨好硬件供應鏈能力、軟件服務能力、售后服務能力甚至師訓能力,絕非易事。企業需在「數據+服務+硬件+內容」四維度上尋得新的突破口,才能在重新洗牌的市場環境之中找到立足之地。

 

——

「雙減」政策帶來的連鎖效應不僅發生在 K12 教育、素質教育、職業教育、智能硬件賽道,也發生在校外培訓領域。減負改革已經由校外延伸至校內。8 月 3 日,上海教委出臺文件要求小學階段按年級情況進行考試減負。例如,1 - 3 年級將嚴禁全學區、全區范圍的任何形式的學科統考統測、學業質量監測;3 - 5 年級期末考僅限語文、數學兩門學科,其他學科只進行考查等等。總結來說,遵循「雙減」思路,意在減輕學生學業負擔。

當教育資源的分配不均讓「不能輸在起跑線」成了無數家庭的心結,當學科輔導、學區房的競爭愈演愈烈,當學生和家長身上的擔子越來越重,對校外培訓的監管是意料之中也是勢在必行。

但教育永生,當「雙減」政策關上 K12 學科培訓這一道門,必將打開更多扇窗。除上述賽道,「雙減」政策落地之后,還會帶來哪些連鎖反應?下篇分析即將發布,敬請關注。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教育部官網《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原文。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多鯨”(ID:DJEDUINNO),作者:力琴、怡琳,36氪經授權發布。

資深作者多鯨
0
相關文章
最新文章
查看更多
關注 36氪企服點評 公眾號
打開微信掃一掃
為您推送企服點評最新內容
消息通知
咨詢入駐
商務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