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一区二区_午夜视频99_免费白白视频_中文字幕一区免费

教育智能硬件,登上主場

多鯨
+ 關注
2022-03-10 16:04
948次閱讀

 

教育智能硬件,登上主場  

從點讀筆、學習平板到詞典筆、錯題打印機、早教機器人,從學前教育到 K12 教育再到高等職教,教育智能教育硬件的細分品類越來越多,應用場景越來越廣,市場反響也越來越火。

前瞻產業研究院測算,2017 - 2020 年,中國教育智能硬件市場規模逐年上升,2020 年市場規模達到 343 億元,同比增長 9.9%,其中傳統品類(學生平板、點讀筆、早教機等)為 254 億元;新興品類(掃描筆、書寫筆、智能作業燈等)市場規模約 89 億元。預計到 2024 年,中國教育智能硬件整體市場規模有望突破千億。

過去,K12 教育一度被視為教育領域里最長且最大的賽道。據艾媒資訊調查數據顯示,2019 年中國 K12 課后輔導市場規模達 4830 億元,2020 年達 4830 億元,預計 2021 年將達到 5710 億元。而 7 月 24 日晚,當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以下簡稱「雙減」文件),新政出臺,K12 學科輔導的輝煌時代就此落幕,機構或關停,或轉型,行業一夜劇變,焦點轉向素質教育、職業教育,也轉向了教育智能硬件。

教育智能硬件,這個在 2020 年春天隨疫情爆發而需求激增、產銷兩旺的賽道,這個擁有千億市場規模潛力的市場,或在 2021 年夏天,迎來真正的主場時刻。

教育智能硬件,登上主場  

一切要從「雙減」說起。「雙減」文件八大條,三十小條,皆圍繞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出發。而不論是給學生的背包減重,還是給課外培訓班降溫,教育智能硬件,皆可成為「雙減」抓手。

先說作業。「雙減」文件關于「全面壓減作業總量和時長,減輕學生過重作業負擔」的政策可細化為「健全作業管理機制」、「分類明確作業總量」、「提高作業設計質量」、「加強作業完成指導」、「科學利用課余時間」五個方向。其中,「提高作業設計質量」則強調「發揮作業診斷、鞏固、學情分析等功能,將作業設計納入教研體系,系統設計符合年齡特點和學習規律、體現素質教育導向的基礎性作業。鼓勵布置分層、彈性和個性化作業,堅決克服機械、無效作業,杜絕重復性、懲罰性作業。」

羅博數碼創始人殷述軍對多鯨表示,減輕學生作業負擔離不開對學習數據的采集。在作業場景下,如智能筆、詞典筆和高拍儀等智能硬件可以完成對學習數據的采集,再交付 AI 系統進行學情分析,而學情分析又是進行分層、彈性和個性化作業布置的基礎。因此「雙減」政策之下,對旗下擁有上述教育智能硬件的廠商來說,確是一次難得的發展機遇。

而除了壓減作業,「雙減」文件同樣強調要「提升學校課后服務水平,滿足學生多樣化需求」。具體來說,要「充分用好課后服務時間,指導學生認真完成作業,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進行補習輔導與答疑。」殷述軍分析,「智能硬件可在課后服務的場景中扮演 AI 老師的角色,降低真人老師的工作負擔。比如智能筆可以幫助老師在練字、聽寫、口算等應用場景實現自動批改。點讀筆可以幫助學生自主完成繪本閱讀、人機對話和口語測評等練習。總結來說,教育智能硬件可以一方面大幅度降低教師的工作量,另一方面提升學生學習效率。」

再說校外培訓。「雙減」文件對校外培訓的大力監管可概括為「限制培訓機構數量」、「限制上課時間」、「限制收費」以及「嚴禁隨意資本化」。而「堅持從嚴治理,全面規范校外培訓行為」與「大力提升教育教學質量,確保學生在校內學足學好」一脈相承,旨在強調教育應以公辦教育為主,民辦教育包括校外培訓要堅持公益性原則,成為社會主義教育的有益補充。

但目前整體來看,公立校內的教育科技水平還有待提升。如要實現「雙減」文件中「提升課堂教學質量」的要求,實現「學校健全教學管理規程,優化教學方式,強化教學管理,提升學生在校學習效率」,勢必需要科創類企業及輔助公立校的在線技術平臺類企業與公立校形成有效配合,幫助公立教育體系進行數字化教學能力提升。這其中,智能硬件將成為教育機構做進校服務的有效載體。藍宙科技創始人兼董事長王江向多鯨表示,「雙減」強調校內教育為主,校外教育為輔,智能教育硬件的應用場景勢必將會聚焦在校內,服務學校教育。

玩瞳科技創始人黃勇則認為,「雙減」強調以學校為教育主陣地,就意味著公立學校需要提供更多、更好的教學服務,但目前公立校承載能力有限,需要教育智能硬體與老師的教學服務相結合以提高承載能力。另外,政策大力監管之下,很多 K12 學科輔導機構受限于政策,無法再提供基于「人」的教學服務,但機構資源尚在,可演化為基于教育智能硬件的教學服務,從而開拓進校業務。

教育智能硬件,登上主場  

「雙減」新政之下,一方面,公立校的教育主導地位被重申,教育智能硬件正在涌入課后托管這個迅速崛起的教育場景。另一方面,隨著監管趨嚴,以往依賴校外培訓機構來「雞娃」的家長們,目光不得不投向家庭教育,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被突顯,教育智能硬件再次登臺。

疫情期間,全國學生「停課不停學」,教育智能硬件在家庭教育及陪伴場景中已經有了第一次集中登臺亮相的機會。而今,在進行過一次大規模市場教育后,伴隨著學習場景延伸到家庭、輔導壓力轉移到家長,教育智能硬件儼然成為家庭教育的剛需。

不論是以各類早教機和繪本機器人等為主的學前教育智能硬件,還是以學習機、手寫筆、翻譯筆等為主的 K12 教育硬件產品,可在不同程度上滿足孩子陪伴、上課、輔學和助學的工具需求,智能的人機交互、學習診斷、錯題打印等及時反饋機制也可以提高孩子的學習效率,減輕家長的教育焦慮。

當東風已至,可以預見,在課后托管和家庭教育的新場景中,教育智能硬件的身影將越來越多。而過程中,不單是 K12 學科輔導機構,越來越多內容屬性公司如教材教輔出版、語言能力培養、邏輯思維培養的教育公司,會由「軟」轉「硬」,布局智能硬件,「硬件+內容」的教育新形態將越來越普遍。

王江也強調說,雙減之下,K12 學科教育機構向非學科教育轉型是必然趨勢。以往智能教育硬件通用的做法是將學科教育內容搭載其中,而這有違「雙減」宗旨。因此,他預測未來會有更多的素質教育內容與智能硬件相結合,同時智能教育硬件將成為學科教育機構向非學科教育轉型的重要載體。

為何?從底層邏輯來講,教育本質上還是以內容和服務為主的行業,內容是智能教育硬件產品的生命線,對硬件有天然的依附效應。持續鏈接優質學習內容和教育資源,推出場景化的教育服務,是教育智能硬件不斷發展的關鍵所在。

而對教育機構而言,智能硬件是形成服務環節閉環的重要結點。教育機構通過智能硬件將學生在家學習的數據采集回滾,一來可提升教研質量,改進課程;二來可提高教學服務,提高復購;三來甚至可做產品延伸服務,疊加更多二次消費場景。進一步來講,通過「硬件+內容」的融合、多產品形態的組合布局、軟硬件的協同,有望打通線上線下教育服務閉環。

網易有道 CEO 周楓此前也曾公開表示,硬件和課程是并列關系,是滿足用戶學習需要的兩種形態,可平行互相推動。將技術、內容和整個供應鏈相結合,與教育的底層邏輯相通。

以數據來看,5 月 18 日,網易有道公布了 2021 年第一季度未經審計財務報告。財報顯示,網易有道 2021 年 Q1 凈收入 13.40 億元,同比增長 147.5%。其中,以在線課程為主的學習服務凈收入 9.99 億元,同比增長 156.8%;由智能硬件構成的學習產品凈收入為 2.02 億元,同比增長 279.8%。智能硬件的業務增速已超過在線課程。同時,報告期內,網易有道著重增強「有道詞典」和「有道詞典筆」之間的軟硬件協同作用。

作為服務環節閉環的重要結點,教育智能硬件進入新場景,更意味著新流量。「雙減」政策對于廣告宣傳的嚴控,無形中提升了所有校外培訓機構的獲客成本。下沉到家庭教育和托管教育場景的智能硬件作為流量入口的價值被放大。而硬件獲客相比電銷或社群運營等獲客方式,需要付出的人力成本更低,且獲取的銷售線索較之線上投放更為精準

一言以蔽之,教育智能硬件作為貫通技術端、內容端、交互端的樞紐,未來發展趨勢一定是朝著「數據+服務+硬件+內容」的四模塊方式繼續升級,以提升校內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學習體驗和教學效果。

教育智能硬件,登上主場  

目前,在教育智能硬件這個千億規模潛力的市場,主流賽道選手可以主要分為互聯網教育公司、教育硬件廠商兩類,前者如網易有道、大力教育、騰訊教育等,后者如羅博數碼、玩瞳科技、藍宙等。

如論競爭,教育智能硬件最顯性的競爭維度,一在技術,二在渠道,三在內容。殷述軍表示,智能硬件看似門檻不高,實際上對于團隊的技術能力和運營能力是一個巨大的挑戰。背后原因主要有二:第一,硬件和軟件不同,軟件可通過快速迭代的方式實現敏捷開發,但是硬件一旦投入市場,修改難且代價巨大;第二,智能硬件項目復雜度高,需要很強的軟硬結合能力。沒有 5 年以上的技術積累,何談做好教育智能硬件。

而論技術,如網易有道等互聯網基因的科技教育公司優勢明顯。其語音識別技術以及 OCR 圖片識別等底層技術已成熟,門檻更高的 AI 技術將成為決勝點。隨著教育智能硬件的同質化越來越嚴重,AI 技術如何賦予智能教育硬件個性化學習方案,決定了一款教育智能硬件產品的生命周期究竟有多長。

再論渠道。智能硬件不僅需要技術實力,渠道能力亦是關鍵。教育硬件廠商在供應鏈和銷售方面具有優勢,而互聯網公司則具備線上渠道資源充足、團隊能力強、品牌力強等特點。如網易有道這類布局智能硬件較早的科技教育公司,在硬件、軟件與內容上進行均衡,并在線下渠道深耕多年,已打透上下游產業鏈,其渠道能力也不容小覷。

而論內容,正如黃勇所言,「教育智能硬件的機遇,硬件本身并不是關鍵。關鍵是通過教育智能硬件能為學生提供怎樣的服務或內容資源,因而沉淀了服務和內容資源的公司能夠抓住這個機會。」這套閉環缺一不可。

最后,論競爭壁壘,勢必要談先發優勢。互聯網教育公司跨界而來,大部分公司的積淀不如教育硬件廠商。但同歸類于互聯網教育公司,不同公司恐仍有高下,品牌力和用戶認知的建立絕非一日之功。如先發者網易有道,旗下已有十幾款教育智能硬件產品,以詞典筆為代表的智能硬件已成為第二增長曲線。計劃轉型做硬件的后來者要打磨好硬件供應鏈能力、軟件服務能力、售后服務能力甚至師訓能力,絕非易事。

在「雙減」大勢之下,民辦教育公益屬性之中,未來教育機構的利潤空間勢必愈發狹窄,企業需尋得新的突破口,才能在重新洗牌的市場環境之中找到立足之地。過程中,與其競爭,不如共贏。

教育智能硬件,登上主場  

說回「雙減」。不論是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作業負擔還是校外培訓負擔,「雙減」的題中之義即實現高質量的教育公平。而當前解決教育公平最大的障礙是師資匱乏。我們曾不止一次地暢想,以科技賦能教育,解決師資問題,用一塊屏幕改變更多孩子的命運。然而當熱錢涌入、內卷加劇,教育行業離這份初心已偏離太遠。

「雙減」政策既出,行業短期來說,看似倒退,但長期來說,實為進步。因為教育行業將不得不貼近政策監管的方向和要求,自律、自治、守正,以實現與校內教育的共贏。科技將更多地賦能教育,代表教育發展方向的,如教育智能硬件,將陸續登上主場,用更多「屏幕」,照亮教育公平的未來。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多鯨”(ID:DJEDUINNO),作者:多鯨,36氪經授權發布。

資深作者多鯨
0
相關文章
最新文章
查看更多
關注 36氪企服點評 公眾號
打開微信掃一掃
為您推送企服點評最新內容
消息通知
咨詢入駐
商務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