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一区二区_午夜视频99_免费白白视频_中文字幕一区免费

中國芯+中國操作系統,地平線為中國智能汽車注入靈魂

車云
+ 關注
2022-03-10 15:54
731次閱讀

距離征程3上車理想ONE過去兩個月,地平線帶著征程5來了。

在征程2和征程3服務超過40款車型之后,征程5首發就有8家意向合作車企。

安全實時操作系統TogetherOS™?與自動駕駛整車計算平臺Matrix 5將開放給更廣泛的產業伙伴。

地平線在7月29日下午5點零5分開啟的發布會,信息量著實不少。

征程5上線 即成“團寵”

征程5是地平線推出的第三款車規級AI芯片,其單顆芯片AI算力最高可達128 TOPS,支持16路攝像頭;采用BPU貝葉斯架構打造,其計算性能可達到1283FPS(每秒傳輸幀數),但功耗卻能低至30W,延遲僅有60ms;并通過ISO 26262 ASIL-B Ready功能安全產品認證,其功能安全架構、設計實現及安全覆蓋率均達到了ASIL-B級別,可為ADAS應用提供安全保護方案。

中國芯+中國操作系統,地平線為中國智能汽車注入靈魂

發布現場,余凱拿起一個磚頭大的域控制器,那是基于4顆征程5芯片預控制器的參考設計,物理算力達到了空前的512TOPS,滿足L4級智能駕駛計算的需求。

余凱介紹,地平線的技術核心體現在自主設計知識產權的BPU芯片架構,BPU第三代架構叫貝葉斯,是現在最先進的芯片設計技術集大成者,它包括了采用大規模的易購的進程計算,針對場景配比最佳的計算模式,通過跨層配合實現那多個算式的點內計算,提升進存數據的供應力,從而大大的降低計算的功耗和延遲以及提升計算的效率。

此前,征程2和征程3已經與多款車型進行了量產合作,到了征程5,預裝層面更加火爆,當即首發意向的車企就有八家,包括上汽集團、長城汽車、江淮集團、理想汽車、長安汽車、比亞迪、哪吒汽車、東風嵐圖,同時這些車企高層均到場為地平線站臺。

中國芯+中國操作系統,地平線為中國智能汽車注入靈魂

哪吒汽車CEO張勇稱“旗艦級大算力芯片征程5的發布,標志著地平線在引領智能汽車變革的路上前進了一大步。哪吒所有量產車型都已經把征程3芯片規劃進去,同時也把征程5盡早做些產品預研。造中國車用中國芯片是個趨勢。”

理想汽車CTO王凱也談到,“產品是最好的技術戰略,本著用戶需求的原則去開發,并與合作伙伴一起把事情做成。今天行業走向快速通道,沒有強強聯合是不可能形成速率的。”據悉,征程3與理想ONE的合作從啟動到交付只要8個月。

據透露,新款哈弗H9將應用地平線征程5全場景整車智能中央計算芯片以及相關解決方案。征程5接下來將陸續登上榮威新款RX5和一汽紅旗多款車型。

定位Tier2 向底層開放打造OS

地平線發布另一重磅——實時車載操作系統TogetherOS™?。地平線將聯合合作伙伴打造開放開源的中國安全實時操作系統,它憑借基于安全微內核架構的實時車載操作系統——TogetherOS™?,融合了能夠大幅降低開發門檻的AI開發工具鏈——Horizon OpenExplorer?天工開物全鏈路AI開發平臺,以及完整沉淀智能汽車AI軟件研發Knowhow的AI開發工具平臺——地平線艾迪?。

余凱談到,TogetherOS™?應該是公共基礎設施,可覆蓋自動駕駛、智能交互、智能網聯、智能車控等車載應用場景。既可通過虛擬化來承載Linux、Android等操作系統,滿足車載各個不同功能域的操作系統需求;又可基于高度靈活性和可擴展性的OS架構,來支持小核簡單和多核復雜的應用場景。

中國芯+中國操作系統,地平線為中國智能汽車注入靈魂

TogetherOS™?已經與AutoCore、斑馬智行、長安汽車、長城汽車、江汽集團、上汽集團、雄獅科技達成生態合作伙伴關系,同時宣布將TogetherOS™?開源開放,共建車載OS的開放生態系統。

余凱也再三堅定地表示,地平線的核心定位是Tier2,堅持不做量產硬件,不做軟件捆綁,不做封閉的打包方案。

因此從上到下,地平線都致力于做背后的支持者,同時與產業伙伴一起探求智能汽車的未來。其中,基于地平線征程5打造的整車計算平臺——Matrix 5自動駕駛計算平臺參考設計也在會上得到了展示,它全面適配地平線領先的算法軟件模塊,硬件配置可定制,開放靈活易用又可自主創新。

地平線副總裁兼智能駕駛產品線總經理張玉峰表示,在非常短的時間內,地平線就與大陸集團、東軟睿馳、立訊集團、聯成開拓,四家Tier-1和ODM首發合作伙伴分別完成了四款基于Matrix 5參考設計的硬件設計和樣件制作;這個速度利益于地平線參考設計和底層系統的充分開放。

打造“新國潮” 共健開放生態

汽車產業百年流轉,今天面臨大變革,或許是中國的機會。就創新性而言,中國汽車市場成了創新焦點,世界頂級芯片企業中,最新的自動駕駛芯片的量產首發,不是在日本車廠或德國車廠,而是中國自主品牌的主機廠,比如Mobileye EyeQ5首家合作對象是吉利領克、英偉達Orin率先在2022年上市的蔚來ET7上搭載。這也說明中國消費者對于新科技的擁抱、好奇心、開放度都在大大增強,無論是消費者還是汽車企業以及上下游的產業鏈公司,都在進行創新大賽,中國儼然成為全球智能汽車創新的策源地。

中國芯+中國操作系統,地平線為中國智能汽車注入靈魂

余凱認為,地平線的芯片已受到新國潮消費者的歡迎。不同以往的是,當今年輕一代消費者對于采用中國自主核心科技,呈現更加擁抱的態度,也側面體現了其文化自信與科技自信。

時勢造英雄,英雄創史詩。業內人士認為,國產大算力車規級AI芯片的誕生對是整個行業向前一大步的標志。2020年,地平線正式開啟中國汽車智能芯片的前裝量產元年,實現從0到1的突破,時至今日,地平線芯片出貨量已突破40萬片,獲得40多個前裝量產項目定點,實現從1到N的價值共探。

中國芯+中國操作系統,地平線為中國智能汽車注入靈魂

本次發布會除了產品介紹,特別給了產業鏈合作伙伴更多說話的時間。而且余凱強調只做Tier2,并輸出地平線的企業文化,即“成就客戶,耐得寂寞”,“成就客戶就是成就自己,利己和利他是統一的;寂寞意味著長期主義、做難而正確的事情,挑戰像車規級芯片技術高地,意味著獨立思考、反共識,也意味著專注于當下,站在我們客戶的身后,站在我們伙伴的身邊,以客戶真誠以供一路同行。”

未來的時代一定不是“單干”的時代,地平線深諳此道,不僅把車企客戶請到現場,還將眾多Tier1和ODM企業匯聚至此,共赴一場人類智能的盛宴。

地平線首席生態官徐健說:“地平線堅定地擁抱生態,把自己定位為中國智能汽車生態的最底層。地平線愿意去推動更多力量參與其中,合作、共生、共贏,用‘芯’打地基,共建中國智能汽車的繁榮生態。”他說,地平線承諾每年投入超億元資金到合作伙伴發展計劃中,支持發展百家以上合作伙伴,輻射上千家生態節點。

車云小結

自從汽車芯片的短缺造成部分汽車停產,芯片就一直是各界關心的問題。一直以來,不僅是汽車芯片,半導體領域的王牌一直不在中國手里,本土亟待崛起一批有技術實力的、能在國際市場中叱詫風云的芯片企業。 

如今地平線著眼于未來AI芯片,成功量產的案例也帶動起芯片的市場空間,營造出汽車產業共建生態的雛形,在該意義上,地平線顯然已經領跑一步。 

同時,底層操作系統OS同樣缺乏自主設計能力,目前國內比較底層的車載OS是斑馬智行AliOS,但裝機量仍沒有形成規模。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苗圩曾呼吁,我國汽車業需要擁有自己統一的車載操作系統。在以智能網聯汽車為標志的“下半場”競爭中,中國汽車產業要注重核心技術的自主研發,及早謀劃自主可控的芯片、操作系統。同時,統一、開源、開放的操作系統,可以形成構架之上的應用軟件產業生態。 

地平線的TogetherOS™?開源開放,全產業生態企業都可參與共建,這是一個重要的信號。 

汽車智能創新的時代,自主汽車品牌與自主芯片企業命運共振,也成為趨勢。中國多年來薄弱的地方有望在新形勢下實現自主可控并引領世界風潮,但這仍然需要長時間的研究與探索,幾十年如一日的努力,就如余凱所闡釋的企業文化——耐得寂寞。

在征程5發布前,車云網,電動邦創始人CEO采訪到地平線創始人CEO余凱,進行了一次穿越時空的對話。

以下為采訪全文:

 

程里:地平線剛剛過完6周歲的生日,如果給6年的創業做一個總結和思考,你有哪些能跟我們分享?

余凱:無論是我還是團隊,成長都非常多。我自己作為一個技術型的專家,學會了怎樣去打造一個創新型的公司,實現商業化落地。今天地平線非常有使命愿景,具有熱愛當前事業的一群人,這也是地平線一個很大的收獲。六年中間的磕磕絆絆都內化成我們的成長。

程里:地平線征程5馬上就要正式推出了,現在對于地平線來講進入到怎樣的一個階段?

余凱:商業的探索期是0到1,成型期是1到10,成長期是10到100,地平線是剛走過了0到1,也就是商業的探索期。對于所有的創業公司來講,從0到1恐怕是最黑暗的。0到1的黑暗摸索期我們走過來了,但是挑戰肯定會越來越大,還需要不斷的去探索、去迭代。

比如說蔚來汽車,在推出來之前肯定也是經歷過一個黑暗過程,當產品推出后,有用戶反饋不錯,然后再有新用戶進來,這個過程其實也類似從0到1。

程里:現在有成就感嗎?

余凱:其實不是說成就感,我還是感謝時代,感謝運氣。創業公司本來就是大浪淘沙的過程,能夠活過5年~6年的創業公司,概率是很小的。

程里:有什么遺憾嗎?

余凱:我覺得自己是一個時代的幸運兒,我們本質上還是被時代、被這個行業趨勢所眷顧的。

程里:其實做芯片非常難,您當時在構想公司定位的時候,有沒有想過成功的概率?

余凱:我們當時思考,一種是短平快的生意,比如做純做軟件算法,一種是更加艱難、時間更長的生意,就是做芯片。內部討論的時候,我們決定要挑戰難而正確的事情,在沒有競爭的地方競爭,而不是說趕時髦、趕熱門,這點非常反共識。

如今的競爭已經白熱化,在人才優勢等方面很難拉開差距,所以我們抱著“不賭”的心態,找一個沒人干的地方干。關于戰略的討論,選擇比努力更重要,我們的想法就是在沒有競爭的地方競爭。

程里:我記得以前您跟我提過,您團隊核心高管每一個季度都會有一次戰略討論會。在你們6年的歷程中,這種討論會的作用有多大?幫助地平線在戰略推進的過程中的一種糾偏?

余凱:我們現在還是這樣。戰略討論會起到非常大的作用,首先,對于不確定性市場,每個人的觀點都是一個局部的拼圖,大家在一起才能拼出一個盡量完整的圖。

在今天,真正的人才并不是聽命于公司創始人去做事,而是他們自己相信這個事,個人本身也參與了戰略的制定,就像武俠能夠做到劍氣合一,所謂“氣”就是認知,“劍”就是執行。而CEO最大的責任就是推動大家去通過共創達成共識,在討論中可以有爭論,但最終形成共識。

程里:中間有過爭議嗎?

余凱:中間肯定是有爭議的,但是要正確認識合理的矛盾跟沖突,實際上它是正確方向的必由路徑。

當然企業文化需要建立,要“對事不對人”,然后達成戰略共識,還得有框架、方法論。如果說大家去討論一年內地平線走向哪里?或者行業趨勢是什么?其實很難得達成共識,那我們就從3年、10年來看,大的框架更容易達成共識,然后再討論細節,每一年的工作自然就清晰了。所以要相信團隊的力量,而不是自己去武斷。

程里:地平線的企業文化是怎樣的?

余凱:我們的企業文化很簡單,就是“耐得寂寞 成就客戶”,“耐得寂寞”本身也是反共識的思考,不隨大流,延遲滿足。還包括一種利他心,愿意站在別人身后,相對來講,我們比很多頭部的人工智能公司都要更加低調。利他心也反映在“成就客戶”上,我們跟長安汽車、理想ONE的合作,從客戶的反饋中,也可以看出這一點。

我們認為“成就客戶”比“客戶至上”更加重要,客戶至上可能只是讓客戶眼前受益,但并不是獲得長遠持續的成功,而成就客戶更加具有長期主義的價值。我們要讓客戶因為我們的產品、服務獲得持續的成功,對我們來講才是真正成就客戶。

一個公司的戰略、組織、執行,其實跟這群人還有企業的文化價值觀都是自洽的。

程里:你們的算法、芯片,其實一開始就是開放的,這也跟成就客戶有關系?

余凱:對,我們相信只有去打造一個開放的創新系統,整個產業的創新速度才會更快,這個世界才會更加美好。

程里:開放它會帶來問題嗎?

余凱:短期它會帶來效率的問題,從長遠來看,它會帶來效率的提升,開放的就意味著在產業合作中,每個人發揮自己的長板,彼此協作互補共贏。在PC時代,一開始大部分電腦公司都是走封閉路線,自己全棧的垂直整合,但行業發展趨勢表明,還是要擁抱如windows和英特爾組成的這樣一個開放的應用生態。

上車的秘密:“不懂商業”的人拔得量產頭籌

純技術出身的余凱帶領地平線不僅實現了車規級AI芯片的商業化落地,而且與智能電動汽車領域最優秀的企業之一達成完美配合,這背后的故事細節首次公開。

程里:地平線走過迷茫期、真正開始覺得眼前有點亮光是在什么時候?

余凱:其實在2019年之前還是迷茫的,因為看不到一個賽道的亮光。

程里:因為那時候還沒有很多人來認可你們?

余凱:對,在沒有商業化落地的時候。因為本身做芯片就是長周期,它天然就是不容易去迭代的,所以我們打造的企業文化就是要耐得寂寞,對長期主義天然有舒適感。

程里:所以長安UNI-T和理想ONE都非常關鍵。

余凱:對,其中既有努力的成份,也有運氣的成份。

程里:此次征程3搭載到新款理想ONE上面,我覺得是一個非常經典的案例,整體項目的推進應該是非常迅捷的?

余凱:對,從項目啟動到量產車型差不多是7個月,這在歷史上是前無古人,而且是全新的芯片以這么快的速度量產,這是“中國速度”。

程里:這種速度背后是否反映出來地平線的團隊和理想的團隊有一些共同性?

余凱:盡管我們的產業定位不一樣,但我們面臨的挑戰跟機遇有很多相似。我們都是2015年成立的公司,挑戰的都是世界巨頭,我們都敢于挑戰,也都很拼,雙方團隊經常在一起工作到12點已是常態。

程里:地平線團隊有多少人在參與這個項目?

余凱:這是我們的標桿項目,直接參與設計的幾百人,其中有一部分進行核心技術研發,一部分參與具體的客戶項目。

程里:你當時是怎么說服理想接受地平線的征程3芯片?

余凱:其實談不上說服,因為我們的訴求非常吻合。首先,理想認為智能汽車的核心在于軟件跟數據的不斷迭代,不斷更新用戶體驗,所以整個數據閉環、軟件更新相當于它的命脈,它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里。而它過去使用的 Mobileye的芯片,其實是一個黑盒子,是不會讓理想自己去做任何的數據迭代軟件更新。

對于造車新勢力而言,它一定是要掌握自己的命運,要主動去跟用戶不斷地迭代、交互、OTA,地平線提供的是一個開放的平臺,這是最吸引他們的一點。

另外,理想ONE過去是130萬像素的攝像頭,這次要做到800萬像素,一個120度的寬角并且能夠看到200米遠,所以就對計算的負載要求非常高,地平線的征程3完全可以滿足這樣的計算算力需求。

還有一點就是雙方員工之間高度的一致性,這種目標驅動型、投入忘我的工作態度,以及雙方的文化都是非常契合的,所以我們基本上是一拍即合。

2021款理想ONE發布會現場的征程3

程里:你覺得當時這個項目最大的困難和挑戰是什么?

余凱:就是時間,因為對于消費者,產品是有一個時間點要交付。此外,技術的不確定性也有挑戰,畢竟一下子要替換掉一個非常成熟的供應商的產品,而且是世界上幾乎沒有被打敗過的供應商產品。

程里:在跟理想ONE合作之后,還會有其他車企的合作嗎?

余凱:我們現在有很多的車型正在項目的落地過程中。

程里:目前地平線基本上還是跟中國品牌在合作,未來跟合資品牌之間的合作會有嗎?

余凱:我覺得一定會的,這一波智能化浪潮下確實是中國車廠在領先,各國的領先的自動駕駛芯片公司,它的最新產品總是先在中國成長、量產,這是因為合資品牌的產品設計都還在總部,在他們的本土市場,所以他們并沒有完全的面對中國消費者市場,在擁抱中國消費者上,他們是沒有跟上的,但是他們早晚也會跟上。

程里:你覺得跟外資品牌之間的合作會有障礙嗎?

余凱:我覺得不好說,應該沒有什么太大障礙。

程里:他們會不會天然的不相信你們,而更相信英特爾這樣的世界頂級芯片企業?

余凱:不排除這種可能性。中國品牌在核心的硬科技,底層的芯片操作系統上面還沒證明過自己,那么他們可能會帶著懷疑的眼光,這也是我們不得不面對的事實。

程里:地平線現在已經成為第一個在車規級AI芯片實現大規模量產的企業,你覺得為什么是地平線,而不是其他公司?

余凱:首先,地平線確實也是最早進入市場的,就像2015年你第一次采訪我的時候,那個時候地平線可能是中國唯一一家自動駕駛芯片公司,也是第一家AI芯片公司,所以現在證明,我們對產業趨勢的前瞻性、預見性,把握的還是比較準確的。

其次是持續的投入,而且幾代產品的時間點掐得也非常對,2019年雖然對電動汽車是一個至暗時刻,但是到2020年電動智能汽車就開始爆發了,拐點就出現了。

正好我們在2019年,第一款車規級AI芯片征程2推出,當時就與長安UNI-T擁抱在一起,這又是一款爆款車型,所以我們是互相成就,而且運氣比較好,我們不能過分夸大自己的努力,我覺得創業者還是需要有運氣。

程里:所以當時你跟長安UNI-T合作是怎樣的契機?

余凱:我們在2018年就啟動了地平線長安聯合人工智能實驗室,開始做一些準備了,長安也是有一定預見性的,“北斗天樞”發布的時候講打造科技長安。現在證明,這兩年長安品牌在中國傳統車企里是非常棒的。

程里:所以UNI-T實際上是長安轉型的第一款車,您運氣相當好。

余凱:對,我覺得就互相成就,中國主機廠和中國供應商之間。

程里:目前來看搭載征程3芯片的理想ONE也是爆款車型。

國內汽車市場爆發:從依賴進口到自主研發

在汽車產業內,包括底層芯片在內的核心科技一直被國外企業所引領,我國的自主研發實力不足,經過幾十年的進化,經濟的發展、政策的開放、經驗的積累讓中國本土快速成長起一批公司,一批具備世界頂級技術實力的公司。

地平線的出現是一個代表性事件,產業格局變化的邏輯逐漸清晰。

程里:我記得在2015年您接受車云采訪的時候,您對地平線就有一個明確的定位,叫做“機器人時代的Intel”,您當時怎么想到給地平線這樣的定位?

余凱:當時我說,我們要做深度神經網絡芯片,實際上就是機器人的大腦芯片,我們要讓世界上每一輛車,每個電器都具有環境感知、人機交互、決策控制的能力。當時的愿景一直到6年后的今天,地平線的初心都沒有變。地平線已成為中國最領先的車載智能芯片的供應商,汽車也在一步步的成為我們期待中的機器人。

智能電動汽車時代,中國或要成為最大的產業賽道,最重要的上游供應商有兩個,一個是電池,一個是芯片。電池方面已經有寧德時代,芯片方面也一定會催生出像intel、英偉達、高通那樣級別的企業,這些大的芯片企業,也都是隨著時代發展起來的,比如PC時代誕生了英特爾,手機時代誕生了高通。

汽車顯然是下一個大終端,這一波產業浪潮會催生新的芯片巨頭,我們希望這一波中國企業能趕上。

程里:為什么這個機會會是中國企業?

余凱:中國擁有全世界第一大的汽車市場,占全球的1/3,中國的消費者對于新技術的好奇、擁抱、敢于嘗試,也讓中國的主機廠更擁抱創新。

比如最新的自動駕駛的芯片,無論是Mobileye的EyeQ4、EyeQ5,還是英偉達的Xavier、Orin,其全球首發量產品牌都是中國車廠,為什么不是德國車廠、日本車廠、美國車廠?所以說中國的汽車消費市場,已經是需求引領創新的策源地,地平線又天然地離創新場景這么近,具備主場作戰的優勢,我們的服務可以做得更好,我們迭代速度可以更快。

程里:智能汽車時代,中國處在引領位置的時候,我們對消費者洞察會比英特爾、比英偉達更快,反應會更迅捷,你覺得這是一個最核心的原因?

余凱:我認為這是最核心的。

程里:那么在內在層面,比如人才、機制、產業,國內外芯片企業有什么不同?

余凱:從資金規模看,對方規模更大,都是千億美金級的公司;從人才優勢看,國內外的人才素質都差不多,有可能我們的員工更年輕、更有活力;從組織機制看,雙方有很大差別,他們是成熟的企業,我們是創新型企業。

程里:這個會是優勢還是劣勢?

余凱:我覺得是優勢。因為一張白紙好做圖,我們沒有包袱,沒有思維定勢。而且我們直接面對汽車市場,他們更多地面向手機、服務器、PC市場,這些領域的成功經驗在面向新的市場時,總會有所拖累。比如英特爾曾是PC時代的王者,但在手機時代它就沒有趕上。所以成熟企業過去的成功往往會在新的產業變革時代出現慣性拖累。

程里:在整體的技術積累方面,你覺得地平線相比英特爾和英偉達,優劣勢會是什么?

余凱:地平線是完全隨著深度學習成長起來的,我們的過去是清零的;而成熟企業的架構、軟件生態,會有過去的積累,所以面向未來的深度學習的軟件芯片架構設計,我們具有相當大的優勢,我們具備的核心能力稱得上是世界頂級的算法公司。

程里:您覺得做芯片最難的是什么?因為在過去,中國半導體行業很少有建樹,為什么會是在當下,有地平線這樣的公司誕生,有中國的芯片開始出現,這背后的邏輯是什么?

余凱:中國從一窮二白走到今天,經過兩個步驟,第一個是“貿工技”,以市場導向去推出滿足消費者需求的產品與服務,但其中的核心技術不一定要自己做,只需整合世界上最優秀的底層技術就可以了,基本上前20年的底層科技、服務器、芯片、操作系統都是國外的。

但是面向消費者提供這種產品和服務,必然會邁向“技工貿”,因為當你的產品與服務已經走到世界之巔,下一步底層科技的升級,如果沒有特別好的提供商,就必須自己做,而且中國大環境已經提升,也具備財力,年輕人看世界的眼光、知識儲備也到了一定高度,也有這個能力。

所以中國的產業發展自然而然走到今天這個階段,會有越來越多像地平線這樣的公司,去做底層核心科技的創新,中國經濟到了這樣的發展階段。

程里:現在客戶主要還是在中國,接下來會有可能面向如歐洲、美國市場,有這樣的規劃嗎?

余凱:我們到2025年之前,都會主要集中在中國市場,但包括中國的合資品牌。因為中國市場足夠大,而且中國的創新也是引領全世界的,所以我認為一開始還是聚焦比較好一點。

但我們對未來也有一個預判,同時也要隨時準備創新,面向全球市場的需求和競爭。

生態競爭:開放才是王道

一人一個蘋果,互相交換后每人還是一個蘋果;一人一種思想,互相交換后每人就有兩種思想。在人生的孩提階段,人類就了解到共享的道理,從古至今,面對一項產業、一個世界、一種生活,開放共享從來都能獲得利益最大化。

余凱說,構建開放、繁榮的生態系統是地平線的信仰。

程里:我記得您之前提到過,地平線不僅是要做芯片,還要做生態合作系統,對于生態系統您是怎么構想的?

余凱:一個真正的底層計算芯片公司,它的競爭不是硬件的競爭,而是上面的軟件應用生態的競爭。

如果未來在芯片上所運行的軟件不是地平線開發的,而是有很多的客戶跟合作伙伴開發的,就會形成一種網狀結構,其中某個客戶基于地平線芯片,開發軟件的時候,會在生態里找到其它的軟件資源。這將是一個充滿生機活力的軟件生態,地平線希望在芯片上形成這樣繁榮的軟件生態。至于怎么去促成這一點,我們一定要在芯片架構之上提供非常好的工具鏈,然后支持合作伙伴在上面開發軟件。

這方面已經在做了,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對這件事情的堅信,然后愚公移山地去做。

程里:這個事情短期內會很難看到回報?

余凱:對,但是像理想汽車選擇我們就是因為我們的開放性,地平線支持理想在芯片上開發自己全棧的自動駕駛軟件。

頂級玩家會希望跟地平線這樣開放的芯片廠商合作,所以我們會吸引越來越多自己掌握命運的頂級玩家,這些玩家本身很有生命力,那么生態本身就很有生命力了,開放戰略其實已經初見成效。

程里:當下我們看到蔚來、小鵬這些新一代的智能汽車企業,在自研的領域、自動駕駛方面,相比傳統車企走的更深一些。您覺得它們會繼續深化到什么程度?將來的邊界會在哪?

余凱:我相信它們的軟件基本上都在著力研發,至于說會不會自己去做芯片,也有這種可能性。因為不同的企業有不同的哲學和戰略,但每種方式都有它成功的可能。我認為大部分車廠都不會自己做芯片,恐怕有一部分車廠會做自己的軟件。

程里:特斯拉當時甩開Mobileye,甩開英偉達,制作研發自己的FSD的芯片,它當時的構想是怎樣的?

余凱:特斯拉是畢竟是一個領跑者,它會面臨一個問題,就是在某個方面找不到滿意的供應商,那就開始自己做。等到供應商開始成熟起來,比如像地平線,這個時候是不是還要自己做?不一定。

車企自己做芯片有一個挑戰,就是會走向一個封閉生態,產品都靠自己設計,軟件自己開發,因為是一個非開放的芯片計算平臺,所以只能靠自己的工程師,整個創新的迭代沒有杠桿。

比如手機品牌用Arm加安卓的生態,這樣的好處是能夠及時擁抱創新。我們認為開放生態對絕大部分車企都是有章可循的成功之道,而完全的垂直自研,對車企來講其實是不可復制的、可遇不可求的,不是所有車廠都能成為蘋果那樣的公司。

程里:對于地平線來講,要持續地引領芯片技術,持續地在生態和系統層面去構筑更繁榮的體系,這樣能夠幫到車企同時讓它有更多的選擇,所以生態的構建對你們來講其實是非常關鍵的?

余凱:這是我們的信仰。

程里:一定得讓更多的軟件供應商或者開發者能夠進入地平線的芯片和生態,能夠有更多的生存空間,這個是非常重要的。我們看到,在汽車業智能電動化的新浪潮里,主機廠的角色似乎在發生一些變化,比如說鴻蒙OS誕生,比如說地平線、寧德時代這樣公司的崛起,對于車企來講,它開始變得彷徨,不知道下一步該在哪個方向上去構筑核心競爭力。比如說芯片、電池、軟件方面的人才,其實都不是傳統車型的優勢。那么您覺得對于車企而言,他們會擔心喪失主導權嗎?

余凱:供應商跟主機廠包括合作伙伴之間,一定是競合關系,有的是競爭大于合作,有的是合作大于競爭。

這個過程其實是一個從邊界模糊走向清晰、穩定的產業分工的過程。早年的時候,主機廠的好多事情都自己做,后來它們把一些內部的技術部門拆分出來成為獨立的tier1,比如德爾福。

地平線的定位、戰略是比較清晰的,就是做底層算力的提供者,我們不做tier1,不做面向主機廠的最終的軟件交付,而是賦能軟件tier1、硬件tier1,還有車廠自己的軟件團隊,讓它們去完成“臨門一腳”。

程里:您剛才提到的智能電動汽車會是一個新的生態構建,這中間的建立過程,您覺得大概是多長時間?

余凱:我覺得產業分工差不多在2025年就會初見眉目,我們想的比較清楚,我們不是汽車的傳統玩家,但我們來自互聯網計算機行業,現在汽車恰好開始變成四個輪子上面的計算機,所以我們對于芯片、操作系統是很專業的,對計算機軟件的發展邏輯是很清晰的。 

程里:整個智能電動車越來越像一個消費電子產品,已經呈現出這樣的特征了。你覺得未來有沒有可能買車會像買手機一樣?比如說它的更新周期會更快?

余凱我認為有這個趨勢。

程里:手機可能兩三年就換一臺新的,當硬件沒法支撐軟件的更新迭代時,你覺得車會這樣嗎?

余凱:我覺得很有可能3到5年就換臺新車,還有一種可能是車用上10年,但是車載電腦2到3年一換,然后車載軟件每天、每周更新。

程里:您覺得智能汽車它的核心是什么?

余凱:我覺得智能汽車的核心,還是一個消費者驅動的產品。以前非智能汽車是供應鏈驅動的產品,它的銷售方式也是渠道型的銷售,現在消費級的產品,都更加注重直接跟用戶溝通,并且車售賣給用戶以后,才是車廠跟用戶之間互動的開始,所以我認為軟件定義汽車是非常關鍵的,車的體驗、服務、內容都是通過軟件互聯網來提供,汽車就成了一個計算機。這個轉變對車廠的能力要求、組織要求都有很大的變化。

創業者的日常:只有工作

地平線從成立到如今,不僅存活下來,還活的比較好。事實上,每一家世界級企業的背后都有一個傳奇的創始人,而地平線的創始人余凱卻說自己“忘性太好”,作為創業者的他,首次詳談個人生活和聯合創始人。

程里:接下來我們就談談家庭和個人生活方面的一些情況,您目前因為工作出差比較多,能有多少時間跟家人相處?

余凱:我不知道我是不是特殊情況,但我覺得大部分創業者都差不多,每周能花個半天、一天在家里就不錯了,大部分時間都在工作。

程里:你覺得創業者能真正處理好工作和家庭的平衡嗎?

余凱:肯定有處理的好的。

程里:您處理的怎么樣?

余凱:我覺得我還處理得還挺好,穩定的家庭是事業成功的一個先決條件,其實還是家人的一種理解跟包容嘛。

程里:在工作之余,您有哪些業余的的愛好和活動?

余凱:我沒有,就只有工作。

程里:非常典型的創業者,您創業這六年,我們中間也有很多接觸,我覺得您的狀態一直非常好,好像焦慮感很少,我不知道對不對?

余凱:這六年我們公司發展,其實長期是在黑暗中摸索,肯定不是一帆風順,但是我認為創業者天生有一個特質,就是關注當下,當下挑戰難度比較大,也會焦慮,也會晚上睡不著覺,可事情一過就忘了。

有一次,我做一個分享,恰好現場有一人對我們公司比較了解,他說我講的內容都是光鮮亮麗,公司最困難時候怎么挺過來,我的心路是怎樣完全不講,其實我自己都忘記這些事了。所以創業者如果多愁善感,特別細膩的話,很難創業。

程里:您覺得創業者最應該具備的基本素質有哪些?

余凱:一個是“真我”,公司要做的事情一定是自己喜歡做的事情。一個是自洽與天道的結合,就是自己的性格、文化價值觀注入企業當中,要與時代大趨勢是同命共振的,否則就變成了自嗨。

另外,從能力素質來講,我認為一個創業者,需要對于商業本身、組織戰略的思考,也需要對人性本身的同理心體察,是理想主義與現實主義的結合,所以我覺得創業者也是一個矛盾體。

程里:創業者是要把極度的理想主義與極度的現實主義融合在一起,我覺得你講得特別好。

余凱:還有就是遠期跟短期,不能只要遠期、不要短期,那么眼前一兩步走不過去怎么辦?也不能只看眼前,也要看未來五年十年的大趨勢。

程里:你感覺這6年創業對你最大的改變是什么?

余凱:我覺得是讓自己成為一個更豐富的人。

程里:怎么理解?

余凱:因為創業是在爬非常陡的坡,爬越陡的坡,其實你成長的速度越快,我認為人生最終追求的不是結果,而是過程中的每一天,是不是過得足夠有意義。

創業就是用比較劇烈的方式讓自己成長,每一天有可能比最終結果更加重要。最近我跟一位想創業的朋友聊到聯合創始人的選擇問題,我說選聯合創始人最主要的不是他的能力,而是他的格局。至少幾年前我是不會講這種話的。

程里:能力不重要嗎?

余凱:最重要的能力就是兩點,一個是比如財務、法務、運營管理等各方面的專業能力,以及自己主動的學習的能力。還有一種就是找到有胸懷的人,創始人應該最有犧牲精神,最具包容性、客觀性。創始人之間更重要的是彼此的支撐,包括精神層面,比如說敢于戳戳對方,激活你的某些方面。在你最需要精神支撐的時候,站在你身邊,這些其實比那些工作能力更重要。

程里:地平線有這樣的人嗎?

余凱:我們三個聯合創始人今天就是這樣,這是地平線很幸運的地方。三個人彼此在精神上互相支撐,然后又各司其職,互相之間也敢于直來直去。其實地平線這6年發展,除了產品落地、實現商業化,更重要的是沉淀了一群有共同使命愿景和信仰的人以及公司文化,我認為這是公司的核心競爭力。

程里:您感覺你的同事、你的員工,對你的評價可以用哪幾個形容詞來形容?有沒有聽到過?

余凱:有說過不懂商業。

程里:現在商業落地之后還會這么說嗎?

余凱:前面永遠有更大的挑戰,地平線現在沉淀下來這群人本身還是意氣相投,本質上有共同目標和信仰,會做這件事有意義,對社會有價值。中國可以有很多的車廠,但底層芯片公司不會有很多家,但需要地平線這樣的一家。

程里:對于做芯片來講,這樣更純粹的想法會更容易把這個事情做到極致,如果說有太多商業化方面的思考,也許會成為一個問題。

余凱:所以我們慢慢形成的價值觀就是“耐得寂寞、成就客戶”,公司相信一種鈍力,我們更愿意做烏龜,堅持長期的跑,每天精進一點點。不要做“聰明”的公司,“聰明”的公司總是去抓機會,抓機會的過程有可能把時間浪費掉了。

其實也是悟出來的,我們現在特別專注,就是想在智能汽車這個領域深耕。

地平線簡介:

地平線成立于2015年,是邊緣人工智能芯片的全球領導者。得益于前瞻性的軟硬結合理念,地平線自主研發兼具極致效能與開放易用性的邊緣人工智能芯片及解決方案,可面向智能駕駛以及更廣泛的通用 AI 應用領域提供全面開放的賦能服務。目前,地平線是國內唯一一家實現汽車智能芯片前裝量產的企業。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車云”(ID:cheyunwang),作者:楊璐,36氪經授權發布。

資深作者車云
0
消息通知
咨詢入駐
商務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