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黨政軍領域數字化升級,需要具備什么樣的實力?
說起“電科云”這個名字,可能很多人并不是很熟悉。但在疫情期間,我們所使用的健康碼、密切接觸者測量儀等應用,以及政府與企業使用的疫情防控與復工復產大數據系統的內核中,都刻著這家企業的名字。
成立于2019年初,2年間,其已成為快速成長的典范:營業收入從2019年的6400萬,飆升至2020年的3.77億,簽約合同數從10多個擴展至一年80多個,員工規模也從40多人快速擴張到400多人。
這種成長速度的背后,不僅源于電科云踩準了黨政軍企數字化轉型,即ToG數字化服務的風口,也源于企業內部在數字經濟進入新階段后,在組織底層能力的搭建、技術能力的提升與業務思維進化方面進行的探索嘗試。而在服務客戶的過程中,其數字化思維的轉型,也將對更多企業的數字化建設帶來相當程度的影響,也因此更具觀察價值。
高效重組,搭建自主安全的底層框架
電科云公司成立不久,但其產品、業務的原點可以追溯到2010年。那時中國電子科技集團發布電科龍云產品,面向黨政軍客戶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控的云平臺產品。此后數年間,電科集團相繼推出電科鯨云、電科華云等產品,云產品及服務體系日漸豐滿。2018年,隨著集團在云業務領域的項目不斷增加,經營體量逐漸擴大,電科集團籌謀發布統一的品牌,整合旗下7家相關單位的技術、人才優勢,提供更加專業與優質的服務,電科云應運而生。
對于這家“初創公司”來說,如何進行高效的重組成為第一道難關。“回顧過去,組織整合失敗的教訓是很多的,電科云在整合7家單位的過程中也有一些經驗教訓。”電科云總經理王鵬達表示,“首先最重要的是如何統一思想、統一認識。”
基于中國電子科技集團的文化傳承與業務方向,電科云將企業戰略目標設定為堅持“打造面向黨政軍的自主安全云、做國家數據守護者”,傳承紅色基因,為黨政軍客戶提供安全可靠的全方位、成體系、全流程自主安全云產品和大數據服務。從企業文化、使命、責任、價值觀的高度,在內部構建共識與統一發展方向。
形成共識后,整合的第二階段是如何進行更清晰、合理的內部分工。電科云基于7家單位原有的優勢進行技術與業務布局,譬如原成都單位專長于數據安全,電科云便成立成都分公司,主攻安全云產品的研發和服務體系建設;南京團隊在數據方面鉆研頗深,那么數據相關平臺的研發就主要由南京分公司負責;北京團隊則主要負責云運維、運營……如今,每一家分公司都有明確的定位和核心產品,形成分工協作的組織體系,在統一的目標下,每個團隊都有更加明確和專項的發展方向。
通過高效的重組,電科云形成了能力全面的數字化能力底座。
王鵬達將其總結為電科云的四大特色,即自主云、安全云、數據云、云上云。
具體來看,電科云基于國產CPU、國產操作系統進行產品與服務研發,實現自主運營;在此基礎上,通過自主研發而非開源技術的應用,以及一系列安全加密技術的加持,讓電科云更好的做到內生安全,至今從未出現數據被盜取的先例;同時,電科云以服務黨政軍客戶為宗旨進行數據能力構建,讓數據深入行業,數據治理思路深入行業;另外,電科云構建“N+1+N+1”的云架構,底層基于N個開放云平臺,再上一層構建一層可信賴的數據底層,應用層接入N個廠商帶來豐富的開發資源,最上層則形成一個統一的云和大數據解決方案。
底層能力的提升,讓電科云在許多重大項目中大顯身手。僅以2020年抗疫工作為例,電科云團隊作為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防控組大數據分析工作專題組、國家科技部科研攻關組信息化專班、大數據溯源專班成員,實現了疫情防控大數據平臺的建設,另外,電科云還配合國家衛健委制定了省市縣社區四級風險等級標準,對全國333個市、2844個縣進行風險等級評價,同時參與制定三項健康碼國家標準,榮獲了“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集體”的國家級榮譽稱號。
思維轉型,實現數字服務的高效定制化
當下,數字化轉型正從“通用能力建設階段”進入“定制化需求與解決供給方案”階段,大部分的數字化建設項目具有特殊性,往往會深入到高度復雜的場景中,數字化應用的需求類型多樣。尤其是電科云面向的黨政軍領域,與常見的2C或2B需求差異明顯,很難找到可復制的經驗,需要在項目交付過程中進行高效的溝通和快速的迭代。面對這樣的新局面,傳統的業務模式已經無法滿足電科云及其客戶的需求。為此,電科云在兩方面積極發力:一是技術能力的提升,二是業務思維的轉變。
面對眾多的定制化客戶需求,電科云在技術層面進行了兩層建設,一是總結與封裝既往經驗形成通用的能力底層,二是通過開發工具的革新實現上層設計的簡易化。
“我們要做以客戶為中心的解決方案,實現按需開發,這對開發人員的技術能力、開發團隊規模的要求都越來越高,尤其當電科云的項目體量不斷擴大,我們需要更高效的開發與交付手段。”王鵬達表示,“因此,我們設想能不能抽取出一套通用的體系,讓每個客戶占用的專用資源越來越少。我們最終找到了企業級無代碼開發這一套技術,不需要寫代碼,可以快速組合出一套原型系統,快速交付給客戶,快速得到反饋,快速推進進一步的研發。”
表面上看,無代碼技術是讓開發人員能夠通過可視化的界面,以拖拽的形式完成應用的開發,但究其根本,是源于數據驅動的企業級無代碼平臺將更多數據、流程、經驗封裝為固定的模塊,因此,開發人員可以如同拼接樂高一樣,將不同功能快速集成,提升交付效率。解放沉重繁雜、冗余低質的開發工作,激活包括IT人員在內所有人的創新潛能;在成倍提升企業系統建設效率的同時,帶動產品服務矩陣、商業模式創新,助力企業戰略發展。
“數據驅動的企業級無代碼技術的研究與應用,給我們的實際項目交付、人才模型優化甚至是企業整體發展都帶來了全新變革。”王鵬達稱,“我們通過采用數據驅動的企業級無代碼技術,大大減輕了前端項目交付現場的工作壓力,以往半年或者一年才能夠交付的項目,現在通過數據驅動的企業級無代碼平臺的配置能力,兩三個月就能看到最終的交付效果并完成快速上線。目前,這套產品、這套平臺,我們正在全公司推廣,而且應用到各個領域去。”
從更懂技術到更懂客戶
雖然無代碼技術降低了應用開發的技術門檻,但王鵬達表示,應用無代碼技術后,對于開發人員的要求不是變低了,而是更高了,因為他們需要將更多精力放在理解客戶需求上,需要從一個專職的技術人員轉變為產品經理,從更懂技術到更懂業務、更懂客戶。
在這樣的變化趨勢下,電科云也構建起大前臺、精中臺、小后臺的業務框架,即面向3大主要業務板塊建立起龐大的前臺服務體系,搭建產品中心形成支撐服務的中臺,精簡運營部門成為提供服務保障的后臺,將更多精力投入到理解用戶這一過程中去,實現以客戶為中心提供定制化的解決方案。
以電科云打造的“數字桐城”項目為例,在項目開始前,電科云團隊花了一個多月時間進行現場調研,對桐城的產業經濟、文化特色、民生需求進入深入了解。“桐城是長三角地區典型的縣級城市,是全國第三大包裝印刷基地,這座城市里走出了超過15位院士......”王鵬達對桐城的風貌如數家珍,“一個月的調研中,我們從市場角度看政府、當地企業需要怎樣的數字化,從百姓民生的視角看,人們需要怎樣的智慧城市。”而這種對當地的深入理解,為后續智慧桐城的頂層設計、應用研發打下良好基礎。
最終電科云助力桐城搭建起“1+1+2+N”總體框架,建設“1”個桐城智慧縣域聯合創新實驗室,“1”個中國電科云(桐城)研發中心,落地數字桐城邊緣計算大數據中心和城市指揮中心“2”大中心,并重點打造工業互聯網、數字鄉村、智慧園區、智慧交通等“N”個應用。2020年底,桐城還成為智慧縣域高峰論壇的主辦城市,成為縣一級智慧城市的典型樣板。“智慧城市講了很多年,也有很多城市在推進,但我覺得真正成功的智慧城市需要讓百姓、企業、政府感受到實實在在的便利。” 王鵬達稱,而這一目標的實現,正需要電科云這樣數字化技術與解決方案供應商轉變角色身份,將部分精力從對技術的鉆研中抽離出來,深入到對于客戶需求的理解中去。
數字化大潮奔涌向前,電科云已經用2年的時間走完了組織建設的初期階段,邁向融合發展的新階段。王鵬達稱,在未來的1-2年時間內,電科云的目標是實現營業收入超15億,而當下的技術能力升級與業務思維轉向,將成為電科云向這一目標邁進的開山之斧。
讀懂無代碼:
劉玥 | 文
劉玥是哈佛商業評論中文版新媒體中心策劃總監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哈佛商業評論”(ID:hbrchinese),作者:HBR-China,36氪經授權發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