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AI研究逆轉美國
面對在人工智能(AI)研究方面一馬當先的美國,中國正在奮力趕超。在反映研究質量的論文引用次數上,中國在2020年首次超過了美國。AI應用于廣泛產業,還關乎國家的競爭力和安全保障。美國的危機感強烈,圍繞“AI主導權”的中美攻防戰將進一步激化。
6月一名女生入學中國清華大學。這名從出生時就專注于文學和藝術的女生名叫華智冰,是AI創造的“虛擬大學生”。發布到微博等媒體之上的視頻擴散到全世界。
(Nikkei montage)
清華大學表示,“她”具備持續學習能力,將學習文字、圖像和視頻的數據,不斷“成長”。新華社報道稱,她的認知水平相當于人類的6歲,1年后將達到12歲。除了創作詩歌和繪畫的能力之外,預計將來還能制作網站。
目標是實現像人類一樣完成多樣化智力工作的通用AI。基礎架構采用了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BAAI)主導開發的AI“悟道2.0”。據稱有100多名研究人員參與,讓“她”獲得了處理語言和圖像的較高能力。讓AI變得聰明的參數數量達到2020年在美國亮相,因撰寫流暢文章而成為話題的AI“GPT-3”的10倍。
美國斯坦福大學的報告顯示,從學術雜志上刊登的AI相關論文的引用次數來看,中國2020年首次超過美國。份額為20.7%,高于美國的19.8%。英國信息服務提供商科睿唯安(Clarivate)的統計顯示, 2012年以后,中國的AI論文為24萬篇,超過美國的15萬篇。在圖像識別和生成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果。
東京都立大學的副教授小町守表示,要實現掌握語言等的最尖端AI,豐富的人才和資金不可或缺,“有能力參與開發的僅限于一部分企業”。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百度和小米等參加了開發“悟道2.0”的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
在AI相關的學會上,美國的企業和大學的存在感仍然突出,但如果將焦點對準個人,中國的潛力就會浮出水面。觀察世界最高水平AI國際會議“NeurIPS”的發言情況(2019年),中國出身者的比例為29%,排在首位,高于美國的20%。中國系AI研究人員在美國活躍的案例很多,但近年來中國開始積極推進本國的人才培養。有報告顯示,除了在AI研究方面著名的清華大學和上海交通大學之外,浙江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和西北工業大學等也分別擁有發表論文等實際業績的2000人規模的AI人才。
此外,AI使用的數據之多也是中國的優勢。中國的物聯網設備到2030年預計接近80億臺。配備于汽車、基礎設施設備和機器人等,生成了龐大的數據。
中國2017年制定《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提出了成為世界創新中心的目標。在語音合成的國際比賽上連續14年奪冠的科大訊飛等企業的技術實力也很高。著眼于人口減少,“考慮為彌補勞動力不足而充分利用AI”,伊藤忠總研的主任研究員趙瑋琳指出。
“可能被中國奪走AI的主導權”,美國人工智能國家安全保障委員會(谷歌前CEO埃里克·施密特擔任委員長)在3月的報告書中顯示出危機感。美國已開始采取行動卷土重來。中美的主導權之爭將波及到全球。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生川曉 下野裕太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復制,違者必究。
日經中文網 https://cn.nikkei.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