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一区二区_午夜视频99_免费白白视频_中文字幕一区免费

SaaS 云工具,產業互聯網下的變革利器

牛透社
+ 關注
2022-06-17 16:00
508次閱讀

SaaS 云工具,產業互聯網下的變革利器

文 | 周曉莉

編輯 | 燕子   排版編輯 | 譯之

全文 5057 字


2022 年的當下,由于疫情,很多行業受到影響,但為“云經濟”帶來逆勢增長。無論是我們的工作還是生活,很多場景早已被“云端”化,云辦公、云會議、云面試、云招標、云簽約等,云上協同正成為新趨勢,也因此促進了云協同產品的增長。

據 Canalys 數據顯示,2022 年第一季度,全球云基礎設施服務支出增長 34%,達到 559 億美元,因為組織優先考慮數字化戰略以應對市場挑戰,這一數據比 2021 年第一季度增加了 140 億美元。

后疫情時代,遠程辦公成為每個企業必須要面對和適應的必修課,越來越多的企業采用「去中心化」的管理方式,混合型工作模式也將成為許多公司的“新常態”。

如何讓員工無論在任何地點,都能高效完成工作。這需要更好的云上協同工具來提高生產力,建設高效的研發協作流程。

為此,牛透社于近期推出「數字化生存」專題,對多家頭部 SaaS 云工具企業做了關于產品的深度訪談,來一起探尋云產品當前的發展趨勢和未來的更大價值。

創作的變遷,從最初的 Word,到 Google Docs(協同文件的 Word)再到當前的在線云文檔。相對于第一二階段,現階段的信息更加數字化,某種程度上產品相當于被使用者賦予了人格。

知識經濟時代,未來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在于人才。而對于如今云原生工具受益者的職場人群,他們作為終端使用者,管理也要由管控轉向激發員工創造力。這清晰體現在工具上,更加靈活的企業內部協作,上級向下級寫周報,用 OKR 來逐漸替代 KPI。

ProcessOn 運營負責人飛熊表示,管理者應盡量弱化標簽,需要加強的是管理方法。

牛透社在對云產品企業進行采訪時,他們均看好云辦公的趨勢,同時也表達出當前國內云辦公還存在哪些待解決問題。總體來說,對于云辦公所帶來的困惑,有以下幾點共性。

1. 缺乏臨場互動感;
2. 由于溝通不及時,導致工作效率降低;
3. 需要線上簽署或者蓋章的文件,線上辦公難以滿足;
4. 企業凝聚力弱。
其次,對企業管理者來說,臨場感缺失,會擔心員工不能有更好的意識去推進工作。
為此,石墨文檔創始人兼 CEO 吳潔表示,這需要線上每個人都是 owner,去主動推進事情。當遇到困難時,及時去溝通和尋求幫助,而不是等待其他人來推動。因為線上辦公場景,容易給人產生大家都不在的錯覺,整件事情好像沒有推動,但實際其他人也在等待進展同步,所以在完成任務后需要及時反饋和告知。

吳潔認為解決此問題最終還是要以結果為導向,如果遠程做出的產品價值感并不比在一起辦公時差,所謂的掌控感就會變小或消失。

藍凌叮當 CEO 劉向華堅定的認為以后 To B 會和 To C 高度融合,融合到 To Team。

他稱叮當的定位便是 To Team,舉例來說比如一個 1 萬人的組織,可能會有 10 萬個 team,這 10 萬個 team 手頭如果都有預算,本身就可以看成是 10 萬個付費組織,而不是一個 1 萬人的組織。To Team 的市場規模就遠超于傳統的 To B 規模。

劉向華表示大型企業具備中臺化,前端是一個個的作戰組織。而對于中小型企業來說,它的主架構則是高度扁平化和團隊型。即一個團隊存在,是因為這個團隊本身有一個相對短期的目標,大家圍繞短期目標去協作路徑更清晰,容易更靈活機動、更高效。

他表示比較理想的云上辦公組織結構會是團隊化,在一個可控范圍內,信息全透明流轉的超扁平結構。

對很多企業來講,線上辦公猶如一次大考,合適的云辦公軟件尤為重要。除市面上互聯網大廠推出的通用型協作工具類 SaaS,包括釘釘、企業微信、飛書;另有單點式辦公垂直類工具,基本分為幾類:溝通 IM、視頻會議、文檔協作、任務管理。

云辦公趨勢的當下,對于本身就是云辦公產品來說,則將線上線下融合的非常自然。

創作者經濟時代,由于很多內容創作者是跨平臺式,所以能讓實時觀點共通、多端同步的在線協作工具產品剛需且必要,Figma 便是引領在線交互設計趨勢的一個典型。

而文檔是記錄信息的載體,并且能夠有效建立起上下游的知識體系。云時代,讓文檔協作迸發出大量剛需。疫情更是加速在線文檔領域的競爭,除大廠外,還有生來就帶著工具屬性的產品,比如于 2015 年正式上線的石墨文檔,是國內最早的在線文檔。

2015 年帶著協同功能的文檔一經推出,就吸引大量 C 端用戶使用。石墨所對標的產品一直是 Office,這也讓石墨始終朝著縱深方向去做。對于專注什么,放棄什么,有清晰的定位。

前些天上海疫情,上海某街道的居民自發通過一份石墨文檔,來組織小區志愿者、發起團購、取送物資等,為住在老小區的居民帶來了團購希望。

此前,騰訊文檔、金山文檔、飛書文檔等,也曾通過類似場景出圈。相比本地 Office 軟件,在線文檔借助疫情帶來的遠程辦公協作,帶來大量用戶。

除文檔外,諸如白板、思維導圖、設計等線上協同也在加快團隊協作的信息流轉。

作為體驗創新設計公司的艾體驗,起源地在成都,研發團隊設在北京,其創新團隊分布在 9 座城市,也依舊能夠在線上進行高效協同。

由于艾體驗 CTO  Base 在北京,創始人李婧和其溝通也一直是遠程協同,企業內部使用的協同工具為自研的“2049 創新協同白板”來進行會議、工作協同。

談及做這款工具的初衷,李婧說到,由于本身是交互設計創新型公司,很早便想將創新思維做成可視化的工具,讓公司里每個想法都能被看見。

加之疫情的機緣巧合下,加速開發進展。李婧表示去年成都的兩次疫情,她所在的小區都都無情中招,當時就想若沒有一個好的協同方式,遠程交流會非常缺乏臨場共存感。而傳統的深度思考工具通常是文檔寫作,難以呈現整個思維過程,當遇到如溝通發散性的腦暴會議,無法與同事進行更好的討論溝通。

由于自身遇到明顯痛點,進一步延伸出想要研發 2049 這款產品,于 1 月 10 號開始進入正式研發,2 月 17 號公測版上線,將于 7 月 12 日上線正式版。

李婧表示,2049 這款工具能夠在同事之間會議討論完后,系統自動通過算法形成清晰具像化的數據結構,直接提高效率。

而同樣,對于在線協作繪圖平臺的 ProcessOn,除打卡、流程審批以及和客戶的溝通是在釘釘、企業微信或者飛書上進行,自己企業內部的流程管理以及會議,是用自研的 ProcessOn 加“小畫桌在線協同白板”。

很多企業居家辦公期間會寫日報。ProcessOn 作為在線思維導圖工具,其日報方式也彰顯工具特質。

是在一張思維總導圖里實現,將公司所有人按照部門、小組、再到每個人去劃分,所有人直接在圖里寫工作匯報,同一階段經常出現幾十個人并發寫日報的場面。當管理者瀏覽日報時,通過看這張圖,就能一窺整個公司的工作全貌。

對工具類產品公司而言,自身就是產品最大的踐行者和受益者。尤其在當下大環境受影響,降本增效更加被企業提級。

劉向華告訴牛透社,一些企業在面對疫情風控時,容易造成業務停滯,對于企業是一個危險信號。這帶給云工具產品相應啟示,要盡量以混合型辦公為主。在設計時,可以假定遠程辦公將會是常態,從這個角度出發去設計企業的業務管理和經營方式。

畢竟,就連曾大力支持遠程工程的 Twitter、Salesforce、Meta 等公司也紛紛表態從之前的居家辦公轉變為混合辦公。

自今年 3 月份, Figma 封禁大疆以來,更加速了國產軟件對于擺脫“卡脖子”的進程。與此同時,對國內軟件來說,也是一個新的發展時機,國內眾多科技企業和設計團隊開始加速尋找國產替代解決方案。

即時設計以及藍湖旗下在線協同產品設計工具 MasterGo,一時間成為資本寵兒。MasterGo 產品定位為“一站式產品設計協同工具”,被看作 Figma 的替代產品,同時 MasterGo 推出了“國產設計軟件共創計劃”。

云辦公已經成為不可逆的趨勢,在牛透社所采訪的幾家企業之中,均認為云產品存在很大機會,也是率先進行 SaaS 化的領域。尤其在云時代精益管理的背景下,企業愈發看重投入產出比(ROI),更好的效率工具能將人才資源價值最大化。

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第 49 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 2021 年 12 月,在線辦公用戶規模達 4.69 億,同比增長 35.7%,成為用戶規模增長最快的應用之一。

云辦公的滲透帶來云產品的增長。

首先是云產品最明顯的優勢在于不局限于單點操作,隨時隨地都能實現多人協同。協作本身帶來的效率提升,會提升整個公司的生產力以及競爭能力;

二是資料實時同步存于云端,能有效保障數據的一致性,不用擔心它丟失;

三是在協同分享上更順滑,無需在郵件和微信反復傳遞文件;

四是文件信息有多級權限管理去保證信息,安全性更高。

極光調研發現,有 86.1% 的企業員工表示愿意遠程辦公,而對于遠程辦公的工作效率問題,87.2% 的企業員工認為可以借助完備的協同辦公工具來提升效率。

這也釋放出一些潛在信號。

1. 職場愈加年輕化。當職場越來越年輕,對于自我價值的認可也會更高。這種趨勢下年輕化辦公如何進一步演變,存在機會點。

2. 會出現更多的分布式和職業化的 freelancer 。就像釘釘給自己的最新定位是“每一個人,每一個組織的新生產力工具”。未來的職場會朝著更加平臺化發展,每個人都是獨立的辦公個體,大家只要能用某一種方式協同起來,就能夠 Make-It-Work。

3. 所服務的用戶組織性和人才角色發生變化。行業從業者會更多,尤其對于產品公司來說,既是從業者也是受益者。未來的組織變化會進一步讓勞動關系發生變化,從而帶動協作方式變化,最后的利益分配也相應變化。圍繞這些,未來的組織可能更零散,但也更靈活。

吳潔表示,中國的在線辦公,更多是從 2014、2015 年開始,現在則來到一個中期階段,后面前景還很長,但競爭也較為激烈。

石墨今年將計劃放在一直推進的國產化 Office 方向上,借著今年的國產化替代浪潮,各地版權局對于中國正版化 Office 的認可,也為石墨帶來更多機會。

當牛透社向吳潔發問是否看好后來者想繼續在此領域進行創業?吳潔表示看好,但也表明該領域有其壁壘和專業性,要對在線辦公有足夠深的理解和積累,畢竟好的產品已經深耕多年。不過目前國內文檔賽道雖參與者眾多,但更多是強調其流暢度,而非垂直專業度。

這讓專注在垂直領域創業的產品公司,一定程度上能繞開大廠,去復雜度更高的地方去洞察用戶,找到更好的場景創新。

對于 SaaS 企業,更看重企業的長期價值而非短期利潤,這就意味著在做好產品的情況下也要兼顧服務,因為后面的持續性收入則更關鍵。在《SaaS 創業路線圖》一書中有個重要觀點是:“SaaS 的本質是續費”。

Adobe 是個典型案例,作為全球創意軟件的絕對龍頭,其營收主要是來自創意云服務,在今年 Q1 的財報中創意云收入單季度首次超過 30 億美元,占比達 75%。

Adobe 轉向 SaaS 訂閱制從 2009 年開始,當時大環境正處在金融危機下,很多企業不再選擇升級購買 Adobe 產品,導致當年業績下滑。

于是 Adobe 在 2013 年決定將傳統創意軟件業務轉向訂閱制,并在轉型 SaaS 過程中從 0 開拓了今天的營銷云業務,屬于傳統企業轉型 SaaS 的最成功典范。

回看國內,很多軟件工具類企業也正在經歷從個人——團隊——Team——企業的增長模型轉變,通過先在 C 端積淀用戶,最終在 B 端完成商業化驗證。

飛熊向牛透社表示,ProcessOn 早年通過和用戶共創,在 C 端有了一定堅實基數。現在更多則是將基礎繪圖工具向場景化的解決方案去做升級,包括和生態平臺共創,孵化不同行業的解決方案,以及服務好國產化替代這條線。將更多商業可能性放在 B 端,通過 SaaS 服務來做營收。

B 端的決策周期長,需要 B 端產品具備與用戶共創的“共生思維” 。例如通過運營客戶設計來獲得用戶對于產品的優化反饋,傾聽客戶對于產品的建議需求,與用戶共創打磨產品。

To B 領域本就是慢跑賽道,通常連續堅持數年才能夠看到好的效果,并且這幾年要有好的交付能力才能去保障。

目前,無論是在美國還是中國,通用型 SaaS 依舊占據主流,但不代表細分領域的垂直 SaaS 沒有機會。通用型 SaaS 未必能滿足特定客戶的所有需求,這需要深耕垂直行業的 SaaS 廠商,有更敏捷的處理能力和沉淀的最佳行業實踐。

好的 SaaS 工具,往往是從行業內成功的標桿企業抽象和優化出的結果,具備用戶自發分享的場景和需求。而來自用戶分享的成本最低,留存也較好,這也是很多 SaaS 工具最初先是在 C 端積累用戶和產品經驗,再逐漸拓展到 B 端。

石墨正是在 C 端累計大量用戶后,開始將重心放在 To B 領域。2016—2017 年,石墨開始全面向 Office 靠攏,繼傳統文檔、表格、幻燈片三件套產品線外,又進一步推出包含表單、白板、思維導圖及應用表格等創新套件,繼續加深對產品的打磨。

To B 企業尤為看重集成、權限、私有部署,這也是石墨在 To B 領域深耕許久的功能。跟隨萬人的集團企業去做的權限體系需求,對于分級、下載、查看編輯,有更靈活的權限體系去跟不同的人、賬號、組織掛鉤。

面對 B 端客戶,尤其是 KA 大客戶,時常會有上千人的協作場景,這需要平臺有更好的兼容性和數據量級。

石墨在兼容性上支持百萬單元格,近 500 的總函數,基本跟谷歌和微軟持平,這也是與其他文檔之間的差異;在功能覆蓋上,石墨支持圖表、透視表、切片器、跨表引用、文檔千頁招股說明書這類更為深入的功能。

國產化替代,為國內好的工具產品帶來機遇。與 2C 消費互聯網靠巨額補貼以及大量廣告來實現拉新不同的是,2B 產業互聯網,并不能通過消費互聯網的方式來拉動產業上下游,這就需要靠 SaaS 工具來連接成網。

近幾年業內基本達成核心關鍵技術要自研的共識。訂閱制其屬性決定,無論客單價高低與否都要讓用戶感知到在交付價值,一旦用戶認為并未獲得產品價值,會選擇離開。這需要 SaaS 企業除了打磨產品力,也要為用戶提供持續的服務來提高續約率。

但工具 SaaS 類企業,在規模化道路上還應持續思索的是,面對 KA 客戶多定制化的需求,如何打造差異化解決方案,服務比例重;而面對小企業付費力弱/死亡率高的情況下如何制定方案。

在中國,工具普及依舊還有很大提升空間。當前國內云辦公也遠未到爆發期,更多是處于轉型期和新的探索期,大量的在線辦公還只是大廠商的產品轉型。

此外,近年雖然也崛起一些代表公司,但更多是基于此前積淀,去朝下一個方向做的過渡。市場成熟度往往跟大環境密切相關,但也不排除另一種情況,當產品反哺過來將用戶教育成熟,從而起到推動。

軟件本就是快速升級迭代的行業,通過 SaaS 訂閱制能保證用戶一直在使用最新版本。這在數字化時代,對于尤為看重效率的企業來說,為 SaaS 廠商帶來極大利好,當做好產品和服務,通過切入到訂閱制模式,能夠獲得想要的經常性收入。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牛透社”(ID:Neuters),作者:周曉莉,36氪經授權發布。

資深作者牛透社
0
相關文章
最新文章
查看更多
關注 36氪企服點評 公眾號
打開微信掃一掃
為您推送企服點評最新內容
消息通知
咨詢入駐
商務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