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現代馬忠建:“技術”是低(無)代碼平臺的立身之本、發展之基
作者:馬一洋
編輯:小宏
編審:楊小天
頭圖來源:新浪網電鰻快報
-
低代碼、無代碼作為可視化編程平臺,在新冠疫情大爆發的催化下,正以驚人的速度在全球市場持續增長。
-
美國國務院(DoS)一直在使用ServiceNow的低代碼平臺,在2020年疫情的早期,能夠在短短幾周內開發和交付近十幾個低代碼應用,跟蹤各個國家疫情進展。
-
不僅在北美,亞太地區也緊跟以低(無)代碼為核心技術的數字化步伐。根據IDC報告顯示,印度尼西亞的低(無)代碼技術普及率達86%,超過了新加坡、日本等亞洲國家。
-
海比研究院認為,要滿足未來中國數字經濟的所有數字化轉型場景,需要開發至少上億個新的數字化應用,其中80%將由低(無)代碼平臺開發。
作為數字經濟規模位居全球第二的中國,在低(無)代碼領域能否擔負起推動技術發展創新的責任與使命,引領全球技術發展和變革?低(無)代碼技術的普及能否改變全球軟件行業格局?中國軟件網(soft6.com)發起《中國低代碼、無代碼能否引領世界?》的深度系列報道,對話國內外典型廠商創始人及高管,梳理、探討、分析、預測國內外低(無)代碼平臺發展,深度解讀在風云詭譎的世界政治經濟格局變幻下、暗潮涌動的中西方數字經濟技術博弈!
本期嘉賓為金現代資深產品解決方案架構師馬忠建,聊一聊金現代低代碼視角下的行業洞察,以下是采訪實錄:

記者:低代碼、無代碼其實在全球經歷了一定程度的發展,您能回顧、總結、評價下低代碼、無代碼在國內外的發展概況、現狀嗎?另外國內外的低(無)代碼市場是不是有差異?
馬忠建:中國和國外的低(無)代碼發展歷程、發展階段、市場特征有所不同,但在技術、應用上差別并不大。
國外是在本世紀初出現了低(無)代碼概念,在2010年之后逐步發展成熟,目前來說國外的低(無)代碼市場已經非常成熟了,也出現了幾家“頭部”廠商,贏得了大多數的市場份額。另外,因為國外的軟件工程比較發達,有相當一批軟件開發人員在使用低代碼,低代碼應用范圍也非常廣泛。
我國是在2010年之后出現了低(無)代碼概念,最近2年低(無)代碼逐漸受到了非常高的關注,取得了快速的發展。國內的低(無)代碼市場尚未進入成熟期,所以整個市場比較均衡,也沒有出現說“頭部”廠商占據了大多數的市場份額,相對來說大家還是在各自發力,一起來做大這個市場。
至于低(無)代碼的應用現狀,也要區分開來看,一方面,大型企業對于低(無)代碼的重視度、投入度在不斷提高,但相對于傳統研發,低(無)代碼占比仍偏低;另一方面,中小企業由于本身的數字化建設基礎較為薄弱,也缺乏系統的數字化轉型規劃,因此目前對于低(無)代碼的投入度偏低。
關于低(無)代碼的技術,我認為無論是國外還是國內的低(無)代碼平臺,并沒有顯著的差距,或者說國內廠商的技術實力也是比肩國外的。這是因為,在我國低(無)代碼技術起步時期,國外的低(無)代碼技術已發展成熟了,這使得大家一開始其實就是在“對齊”一流水準,“對標”領先廠商。國內的低(無)代碼平臺在框架能力、擴展能力等方面,我認為與國外產品的技術水平相當。
區別在于,國內的低(無)代碼廠商會更多做一些本地化,在UI界面、操作體驗、信創適配等方面,通過本地化來符合滿足本土用戶需求。
此外,在低(無)代碼應用上,我認為國內外的差別也并不大。
記者:低(無)代碼最近2年在我國發展還是非常迅速的,對此您如何看待?
馬忠建:低(無)代碼是大家非常關注的一項技術、一個行業、一個賽道。
低(無)代碼也在吸引著很多“玩家”入局,其中不乏一些傳統軟件公司、互聯網巨頭、新興創業公司等等,這也低(無)代碼市場注入了能量,帶來了活力,有利于推動行業蓬勃發展,也體現出行業向好的態勢。
但也增加了一些不確定性,比如一些公司缺乏足夠積累,缺乏技術實力,只是一股腦的追熱點,未來的發展就會受限,很難走的長遠。同時,行業也需要相關標準來進行規范和引導,例如大家會認為,無代碼本質是拖拉拽,但具體拖拉拽什么“內容”,還缺乏明確定義,也很少有人關心,所以目前市場上的很多低代碼平臺,可能并沒有做到真正意義上的“低代碼”。
所以行業要健康發展,還需要標準來規范。金現代目前也在積極參與低(無)代碼行業相關的標準指定、白皮書制定等工作。
馬忠建:以金現代為例,我們主要服務中大型企業,低代碼平臺面向的主要是中等復雜度以上的業務場景,業務主要應用于企業信息系統核心部分,例如企業的經營管理、生產制造、產品研發等。
無代碼我們認為更多是面向通用場景,例如在疫情期間的“表單”開發,應用無代碼是比較合適的。
所面向的用戶人群方面,低代碼、無代碼雖然面向兩類不同的用戶群體,但這兩類用戶完全有可能屬于同一家企業。舉例來說,大型企業信息部門會更偏向于使用低代碼,而大型企業的職能部門,例如人力部門、財務部門、行政部門等,會更偏向于使用無代碼。
低代碼更多會應用于軟件開發場景,應用于企業信息化建設部門;無代碼更多會應用于企業的職能部門、業務部門。
記者:用戶會關注低(無)代碼的哪些方面
馬忠建:大型企業更關注低(無)代碼平臺的技術能力,由于自身有豐富的技術棧積累,會更考慮對于技術棧的掌控力,會對低(無)代碼平臺的技術壁壘、潛在風險等進行考量。
中小企業更關注低(無)代碼平臺的性價比,會考慮“投入”和“產出”,例如采用低(無)代碼平臺進行軟件開發,對比招聘研發團隊進行軟件開發,成本會低不少。
從更深層次來看,隨著企業不斷加快數字化轉型步伐,但又同時面臨研發人員短缺的困境,這也倒逼企業越來越意識到采用的傳統軟件開發模式已“走不通”了,需要另辟蹊徑,需要將目光轉向新的開發模式和開發工具——低(無)代碼。
記者:低(無)代碼實際應用如何,為用戶帶來了哪些價值,例如開發效率是否實現了大幅提升?
馬忠建:以金現代為例,我們主要服務一些大型企業,低代碼產品服務于用戶的軟件開發全生命周期,從實際應用和用戶反饋來看,效果還是非常不錯的,也大幅提升了開發效率。例如,過去高級技術人員需要完成大量工作,現在通過應用低代碼工具,一部分相對簡單的開發會轉移給了其它人員以低代碼完成,自己就騰出了更多精力,專注于核心算法或架構設計等低代碼無法完成的一些復雜業務邏輯的開發。
記者:一個優秀的低(無)代碼平臺應具有哪些“特征”?
馬忠建:一是產品“硬實力”,包括系統易用性、產品穩定性等。拿輕騎兵低代碼開發平臺來說,平臺支持單體和微服務雙架構,符合原型設計工具的使用習慣,在交互、事件、動作等操作進行優化,可以高保真還原用戶需求。
二是產品“開放性”,許多大中型企業已建設有較為豐富的信息系統,低(無)代碼平臺需要考慮與用戶現有的系統實現無縫對接,與用戶現有的技術棧、技術沉淀進行融合。還是以輕騎兵為例,在開發和運維過程中,提供“公式編輯”“前端代碼塊”“代碼全解析”等多種擴展開發方式,支持二次開發,方便擴展與集成。
三是產品“功能性”,低(無)代碼平臺是否提供了足夠豐富的“內容”,以幫助用戶節省開發時間。例如低代碼的“拖拉拽”,是拖拉拽“應用”,還是拖拉拽“組件”,二者的維度不同,結果也會不同,比如,通過一些組件,能為用戶提升10%開發效率,但通過算法、模型、模板,可能會為用戶提升30%開發效率。所以足夠強大的功能是低(無)代碼平臺的核心競爭力之一。
記者:也請介紹一下金現代的低(無)代碼平臺吧,以及未來有什么樣的發展規劃?
馬忠建:輕騎兵低代碼開發平臺是一款金現代建設了數十年的開發平臺,2001年公司成立,隨著服務項目的不斷增多,工作量增加,為提升開發效率,公司內部打造了一個技術工具。2016之后,低代碼概念開始進入國內,我們逐步意識到,原來我們這個“技術工具”,其實就是“低代碼開發平臺”。于是在2018年,公司對標國外一流低代碼技術,此后不斷升級迭代。現在產品是8.2版本,也演化出了一些新特性。
大型企業對于產品架構的穩定性、可擴展性有著高要求,金現代“輕騎兵”低代碼平臺支持單體和微服務雙架構,100%適配信創產業鏈的產品體系,具有強大的擴展能力和集成能力,具有多重的二次開發、擴展、維護能力,支持多種公式,支持嵌入代碼段,支持獲取代碼源文件,以便于開發人員進行定制開發或代碼修改。
金現代“輕騎兵”低代碼平臺具有出色的可視化、應用性、布局能力,支持絕對布局、相對布局、響應式布局,滿足復雜場景的業務應用。如果僅支持響應式布局或交互式布局,就會使得復雜業務場景需求無法滿足。
記者:現在普遍認為以后“人人都是開發者”,將進入“全民編程時代”,對此您是否認同?
馬忠建:“人人都是開發者”“全民編程時代”終會到來,但需要時間,需要一步一個腳印,來夯實基礎,實現目標。
首先我們要認識到,軟件工程是一個體系,目前大家的關注點更多還是在軟件開發,但其實軟件開發只是軟件工程的一個方面,所以要進入全民編程時代,恐怕還需要時間與技術的沉淀。
其次,在這個進程中,還需要政府、協會、企業、媒體等各方面的努力與引導。現在一些培訓機構標榜速學速成,但其實僅僅學習一個語法、一個工具,是遠遠不夠的,更重要的是理解語法背后、框架背后的邏輯和本質,更需要以體系化知識,系統化編程思維,作為基礎和根基。
因此我們發展好軟件工程體系,打造牢固的基礎,才能為將來實現“人人都是開發者”奠定基礎。
記者:未來低代碼、無代碼是否會像word、excel一樣,成為普遍工具?
馬忠建:低代碼無代碼成為普遍的工具需要時間。舉例來說,以文本編輯工具來說,從系統自帶的文本工具到功能豐富,模板多樣的Word,其實是經歷了很長一段時間的。類比word,低代碼、無代碼要成為一款普遍的工具,也需要時間和過程。
本質上來看,就是要解決一些“卡脖子”的難題,以前都是國外軟件廠商在制定標準,以后我們要建立起自己的標準,所以路程還很漫長。
記者:低代碼、無代碼的發展趨勢是什么?
馬忠建:未來低代碼、無代碼最終會走向“趨同”,都會趨于無代碼的低代碼化。
未來,在低代碼平臺的大量開發會以“拖拉拽”完成。具體來,我們說低代碼“拖拉拽”現在的比例可能是70%,未來低代碼“拖拉拽”的比例可能會提高到90%甚至更高,但是剩下的部分還會用到代碼。
但低代碼、無代碼發展路徑完全不同,低代碼會變得更加靈活,更加去IT化,在保持自身拓展性,集成性的同時會贏得更多用戶。而無代碼還需要擴大用戶基數,獲得用戶量,通過覆蓋更多用戶,讓更多人以無代碼進行應用開發。
科技媒體·企業演化科學·戰略托管綜合體
本文作者系馬一洋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中智觀察”(ID:Hapiweb-soft6),36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