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一区二区_午夜视频99_免费白白视频_中文字幕一区免费

重兵集結,騰訊云、華為云齊聚分布式云?

劉曠
+ 關注
2022-07-12 16:15
500次閱讀
隨著技術與架構的快速迭代,繼公有云、私有云、混合云后,云計算開始加速向分布式云演進。據Gartner預測,到2025年將有超過50%的組織,選擇使用分布式云推動業務轉型。
除了主流的權威調查機構之外,一些業內人士也認為,分布式云計算將代表云計算的未來,因為它解決了未來去中心化的位置問題,甚至可以說分布式云是隨處運營趨勢的關鍵推動者。從各路云巨頭的反應來看,它們顯然也是接受這種說法的,其紛紛入局參與就是最好的證明。
2019年,分布式云首次被提出,隨后Gartner在研究報告中,進一步定義分布式云:指云服務提供商將公有云服務分發到不同的物理位置,由CSP統一負責云服務的運營、治理、更新和演進,將云服務交付地理位置作為其定義一部分的云模型。從提出到爆火,分布式云能夠在短短幾年時間之內迅速發展成勢,與內外部多重因素推動都有關系。
從需求端來看,各種新興業務需要提供更低的時延指標,或者更接近現場的算力支持,而這些廣闊而分散的站點也需要統一的管理和協同,這正是分布式云的“用武之地”。近年來隨著云游戲、元宇宙、智能制造、邊緣計算等細分云應用領域的出現,原有的云形態已經很難滿足這些對現場數據應用巨大的場景需求了。在此背景下,基于物理位置的云服務——分布式云則表現出巨大的靈活性,使客戶能夠隨時隨地地借助云服務賦能本行業,因而受到了越來越多行業的青睞。
從云服務的發展情況來看,分布式云是云服務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具體來說,傳統專有云(相當于存在于公有云中的“私有云”)、私有云、混合云的目標,是滿足監管需求、資源的可控性、獨占性以及本地業務的就近服務能力而推出的。但在實際建設中,這種云基礎設施建設多以項目制為主,周期長、標準化程度低、重復建設,建成之后還要被動地找公有云打通。這種情況下,就會出現專有云“一堆”,公有云“一朵”,實際將兩者“粘合”建成的混合云“混而不合”,連客戶都覺得差強人意。
面對這種情況,公有云大廠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既然用戶不過來我們就過去,于是它們紛紛將公有云技術棧下沉向用戶端延伸,不僅要滿足低時延(對應的是傳輸路徑過長)還要滿足就近接入的需求,這就為分布式云的誕生創造了條件。
從技術條件來看,云原生技術的高速發展以及云計算的持續進步,為分布式云計算提供了良好的技術條件。在先后經歷了以“設備”為中心的服務器階段,以“資源”為中心的云化階段,以“應用”為中心的云原生階段之后,目前行業已經進入到了以降低人力依賴度、提高資源運維效率、降低部署難度、提高應用敏捷度以及更加可信安全智能的“云原生2.0”階段。另外,多數據中心部署、分布式架構的邊緣云模式,逐漸將云計算的能力從中心向邊緣延伸。
這些條件都讓分布式云技術,得到了很好的外部條件支持。作為一種新的云形態,分布式云也得到了云服務巨頭們的一致認可,目前包括微軟、谷歌、亞馬遜、騰訊、華為等國內外云巨頭,都試圖從中分一杯羹。
作為云賽道的頭部玩家之一,騰訊云對國內外云服務的前沿趨勢自然是了如指掌,其參與其中的愿望也是絲毫不低于其他國外巨頭,其不惜將分布式云單獨拎出來做成獨立品牌,以區隔于其原本中心化的云服務架構就足可見其決心。
據悉,目前騰訊云已經基于分布式云的特點,推出了云原生操作系統—遨馳,該系統可以賦予不同的地理位置任意調度各種算力的能力,如虛擬機、容器、云函數,目前在騰訊內部有超過1億核CPU由遨馳調度。事實上,騰訊云大力推動分布式云的發展,跟其當前面臨的一系列內外部形勢有很大關系。
一方面,隨著云服務的不斷發展,加快云原生戰略落地以改善自身服務能力增強用戶體驗,早已經是行業共識了,騰訊自然不能落后。正如前文所述,分布式云的出現重塑了以往的云服務邊界,使“無處不在”的云服務成為了可能,這也是國際上包括谷歌、微軟、亞馬遜等巨頭紛紛參與其中的原因所在,騰訊自然也不會坐視機遇從旁溜走。
實際上,早在2017年騰訊云就秉持著公有云與專有云“同源同構”的思路,將公有云的能力專有化輸出,即將公有云的能力1比1復制給客戶的專屬區域,然后將管控權交給客戶所有,從而保留了公有云的彈性敏捷,也增加了客戶對數據的控制權,其云服務能力得到了大為強化。
但公有云難以滿足用戶低時延的訪問需求,專有云本地維護成本過高,邊緣云可以滿足低時延要求,但云產品能力不夠豐富。相比之下,能夠基于物理位置調配云服務的分布式云則可以較好地解決這些問題,并使云服務的邊界和能力得到極大拓展,騰訊分布式云戰略的落地無疑對其增強云服務能力將大有幫助。
另一方面,隨著產業數字化進入“深水區”,騰訊云內部迫切需要分布式云來激活原有生態。隨著云服務行業進入發展的“深水區”,云服務與行業融合的趨勢在不斷增強,而像政企、醫療、制造、能源等行業,正是當下騰訊云深耕的重點領域,由于行業環節的復雜性和場景覆蓋的多元化,低時延的近場云服務應用需求大大增多,在此背景下發展基于物理位置的云服務,對促進騰訊的產業數字化有著重要意義。
另外,對騰訊內部生態而言,分布式云通過微搭低代碼平臺幫助企業對接微信和企微生態,助力企業營銷和私域流量用戶沉淀,并打通騰訊文檔、騰訊會議等等SaaS產品;對于外部生態,騰訊云目前正積極與各個行業ISV合作,攜手將分布式云標準化產品、基礎設施和服務輸出給用戶。
不難看出,騰訊云對分布式云的布局是全面而深入的,其距今為止的行動也一再說明,其做分布式云的出發點不只是提升用戶體驗和服務能力,還在于對現有產品生態的重構。
相比之下華為云參與分布式云的方式,與騰訊云等行業玩家大同小異,但是它也有自己比較鮮明的特色。就相同點而言,無論是華為的瑤光分布式云操作系統,還是其多云協同、統一調度的云管理方式兩家都較為相近;不過,華為在做分布式云的時候,主要采用分布式云X云原生重構云基礎設施的方式,為企業鋪就全面云化、全棧智能之路。
一方面,依托華為強大的研發體系和技術實力,全面提升華為云的全棧競爭力。作為業內鼎鼎大名的以研發著稱的大企業,如今的華為早已經形成了體系健全的研發體系,并且依托不斷增加的研發投入,使華為在云服務所覆蓋的端、邊、云、網上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績。
這種思路和布局,也體現在其云服務布局的整體性建設上。比如,華為在其云服務組織架構中,有專門的“云硬件開發部”主要對云硬件負責,這可以從側面說明華為云的硬件設計不只是單純地從售賣設備出發,而是從硬件設計階段就考慮軟硬件配合的問題;另外在云原生研發上,華為全面推動研發作業云化,并且以內部自用來倒逼研發的應用落地。
據華為披露的數據顯示,早前云原生研發應用讓其內部資源復用效率提升了3倍,部署效率提升了10倍,其中華為消費者云為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6.7億用戶,提供超強彈性的資源獲取和伸縮能力,這無疑是其內部分布式云的最好體現。
另一方面,依托華為自身在分布式云領域的技術積累,將華為云在云原生方面的技術實力輸送到各種有需要的應用場景之中去。據悉,華為的分布式云是由華為云中心Region、智能邊緣云IEC、智能邊緣小站IES、專屬Region、智能邊緣平臺IEF構成,分別在物理位置上對應核心區域、熱點區域、第三方托管機房以及客戶現場等不同場景,在這個體系之中還有華為自研的瑤光云原生操作系統,可以基于擎天架構實現統一調度,實現云服務的軟硬件協同、邊緣到中心的協同。
總之,在華為云的分布式云戰略之中,其核心重點在于將云原生的構建能力,與分布式云對云資源的調用能力和服務能力發揮到最大,從而達到全棧智能和全面云化的云服務效果。
回顧云服務的演進過程可以發現,每一階段的云模型對于云計算行業的發展來說,都是一次至關重要的跨越。目前來看分布式云的出現,雖然被市場寄予厚望,但這并不意味著它就是云計算的最終形態,至少在當下來看分布式云的出現使得許多過去存在的問題被解決,但許多新的挑戰也在隨之而來。
首先,是關于數據安全性和合規性的問題還有待解決。對于企業來說,過去在公有云和混合云之下,數據的收集和使用關鍵在收集和使用環節,分布式云引入行業之后,企業的數據合規核心在于多云協調之間是否合規,以及法律所規定的其他合規事項是否合規。比如,如果企業處理支付數據,就必須確保內部系統與云提供商符合支付行業數據安全標準,在引入混合云之后,還要確保兩個云之間的數據轉移是受到保護的。
其次,成本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分布式云是比較新鮮的事物,目前尚且沒有太多的公司大規模使用過,尤其是對于一些中小型公司而言,它們既沒有很強的專業能力構建復雜有效的混合云環境,也沒有太多時間去組織學習。
這種情況下,想要實現多云協同管理,就需要一定的額外專業工具。另外,公司還需要專門組織員工學習培訓,從而確保其能夠完成在云環境下的建立、集成、管理、監控和保護等系列工作任務,顯然要做到這些都需要企業付出更多的成本。
最后,分布式云的發展速度可能并沒有很多云廠商預想中的那么快。一方面,分布式云與物聯網息息相關,但該領域目前的成長性并不那么強,因而分布式云可能走得沒有那么快;另一方面,由于分布式云是同步部署因而它需要實時更新,這使得它對網絡連接要求極高,一旦發生長時間的網絡中斷,就會造成數據丟失或者功能無法使用。
綜合來看,盡管分布式云代表了云服務領域的最新發展動向,但就目前而言仍有諸多挑戰需要一一克服。不過,隨著行業的進步、各類技術更新速度的加快,具備多重優勢的分布式云將有機會獲得更好的發展。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劉曠”(ID:liukuang110),作者:劉曠,36氪經授權發布。
資深作者劉曠
0
相關話題
云存儲
相關文章
最新文章
查看更多
關注 36氪企服點評 公眾號
打開微信掃一掃
為您推送企服點評最新內容
消息通知
咨詢入駐
商務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