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供應鏈,京東云的底氣和打法
底氣是京東的基因,打法是打通整個價值鏈
文 | 趙一之
關于中國云市場,外界經常會出現兩個錯覺。
第一個錯覺是認為這個市場是一個特別燒錢的行業,只有像華為、阿里、騰訊、京東、百度以及字節跳動這樣的科技巨頭可以進,但是巨頭進了之后,只要全面布局,就可以撒歡兒賺錢了;
第二個錯覺則是認為科技巨頭之間的競爭主要在底層技術和銷售落地上,誰家的技術好,誰家的銷售能力強,誰就能在這個市場上一騎絕塵。
這兩個判斷本身有一定的道理,想要在中國云市場站穩腳跟,實力、底層技術和銷售落地能力缺失一樣都不能少,但縱觀中國云市場這些年的發展邏輯和巨頭的布局路徑,光有這些還不行,已經坐在牌桌上的入局者們還需要找到符合自身特點的特色化戰略路徑。
比如,阿里云起家于電商生態,目前越來越關注向底層技術平臺延伸,以便有利于向電商和互聯網之外的千行百業提供更加精準的服務;華為云有豐富的底層技術積累,正在由制造業和政府領域向互聯網行業拓展;騰訊云起家于游戲、社交等互聯網行業,目前也在進入更加廣闊的政府、金融等領域;最晚進入的字節跳動則結合其優勢,更加關注媒體和內容方面的上層應用服務;京東的優勢是電商平臺和供應鏈管理,京東云的戰略打法越來越聚焦從生產到銷售的全供應鏈管理和優化。
也就說,經歷過將近十年的火力探索,各家開始依據其基因和平臺優勢,在中國云市場走出不同的路徑。
這其中,京東云的探索具有個性色彩。
對制造企業而言,數字化轉型不僅意味著推進智能制造、提高工廠效率,打通各環節數據這些共識。在經濟增長和消費增長雙走低的當下,洞悉市場變化,把消費者真正需要的產品做出來、賣出去,是更迫切的問題。
互聯網零售企業坐擁渠道優勢和消費者洞察,往往比生產企業更清楚什么的產品賣得好,如果這種洞察能與生產企業結合起來,將消費生態和產業生態深度連接,就可以直接帶動企業開拓新市場。
京東云正在嘗試做這樣的事情。
作為新型實體企業,京東面向消費者的業務積累深厚,擁有強大的自建物流體系,管理超過1000萬SKU,庫存周轉天數做到30.2天的全球領先水平。京東高效的供應鏈管理能力背后,是在業務驅動下逐步壯大的京東云為之打造的數智化供應鏈。
京東集團打造了京東云,如今,京東云要把這條數智化供應鏈與京東的消費生態結合,深入產業,反哺京東。
將自身轉型中積累的代表技術能力對外輸出,從主要面向消費者變為同時面向消費者和產業,是龍頭公司常見的升級路徑。對京東云而言,結合京東的消費生態去深入產業,也是其區別于其他云廠商的戰略選擇。
京東將產業價值鏈拆分為十個環節,即所謂的“十節甘蔗”。營銷、交易、倉儲、配送、售后,后五節“甘蔗”是京東的強項。而前五節“甘蔗”——創意、設計、研發、制造、定價——是產業互聯網范疇,京東正試圖觸達。通過打通十節甘蔗,可以從消費者需求來反向驅動企業生產,也就是這些年來業界追求的C2M,Customer to Manufacturer。
需求反向驅動企業,背后是產業效率的提升:企業可以更敏銳的捕捉環境變化、更快速回應客戶需求、更精準組織供應和生產。
京東之所以要做這件事,源于京東云上運行的數智供應鏈系統。它已經在支撐京東引以為傲的物流供應鏈基礎設施,京東還希望用它來支撐千百家制造企業的C2M升級。
今天,電商渠道已經是企業銷售產品不可或缺的重要渠道之一,京東云嘗試更深入幫助企業,而不僅僅是提供銷售渠道。
在河南鶴壁,京東云通過數字經濟產業園深度支持了當地企業的數字化轉型。在上線京東商城、提供線上渠道這種幫助之外,通過線下數字經濟產業園的深度運營,京東云還幫當地企業提供了消費者洞察、產品品牌包裝、供應鏈支持等線上和線下相結合全方位的幫助,幫助企業實現增長。
京東(鶴壁)數字經濟產業園負責人馬一介紹,京東云在2018年與當地政府合作,規劃了數字經濟產業園,如今已經入駐了158家企業。
其中鶴壁本地的食品企業好麥滋在2019年入駐,生產面條、饅頭等河南傳統的面食。入駐之前,好麥滋的面條只能賣到鶴壁和周邊,根本賣不到省外去,于是京東一開始就幫助他們在京東開了自營店,將銷售從豫北輻射到全國。
這一過程并非簡單的上線開店,提供渠道入口。
馬一介紹,企業要上京東長期銷售,京東云有一套自己的數智供應鏈管理體系,工廠的生產、衛生條件、包裝設計等等都有自己的標準。好麥滋這種傳統企業之前以線下銷售為主,在包裝設計、品牌運營上都缺乏經驗。而數字經濟產業園有設計團隊,幫助他們從包裝設計、產品詳情頁、品牌LOGO、宣傳語都做了規范改進。
成熟的物流供應鏈技術,是京東云其向外賦能的重要基礎。目前京東在國內運營包括43座亞洲一號在內的約1400個倉庫,總管理面積超過2500萬平方米;在海外,京東布局約80個海外倉、保稅倉,4家“超級倉店”。其庫存周轉周期達到了30.2天的水平,管理超過千萬級的商品SKU。
全球公認的兩家供應鏈能力領先的零售商,庫存周轉周期分別為30.4天和45.5天,管理的商品SKU數量分別只有5千個和5萬個。
但供應鏈能力也不止于物流能力。
在新品開發上,基于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的優勢,京東云介入得更深。馬一介紹,比如面條,通過分析全國面條的消費大數據,具體到顏色、包裝、口味、規格做成什么樣,什么樣的消費人群喜歡買怎樣的面條,復購率才高,這樣才能生產出消費者想吃的面條。
經過這一系列動作,好麥滋從原來單一的掛面產品,豐富到現在的刀削面/雞蛋面等一系列爆款產品。口味從單一的原味掛面,到現在的爆火的菠菜面/番茄面等多種口味。原來掛面主要賣給中老年人,而現在也賣出了兒童面和年輕人喜歡的刀削面。其線上銷售額從零增長到現在的3000余萬元/年。
面條賣好了,饅頭也開始上線。2021年,在數字經濟產業園支持下,好麥滋上線首月銷售55萬余單,賣出220多萬個饅頭,相當于600個線下便利店的銷量。
線上的渠道優勢,線下對工廠生產、產品包裝的深度介入提升,以及結合市場洞察來反向驅動好麥滋生產受市場歡迎的面條。這些舉措要同時做到,需要線上、線下能力的全方位結合,也正是京東云當前發力的方向。
企業的銷路打開了,對地方而言,產業生態也在發生新的變化,上下游的供應鏈開始向本地聚集。
馬一介紹,入駐數字經濟產業園的一類代表企業是3C電商企業,如佳能相機的代理商奏凱科技。入駐數字經濟產業園之后,借助園區進行直播、線上渠道展示等辦法,帶動了銷售,年銷售額從剛入園的兩千萬元,到2021年做到4億元,今年上半年繼續高增長,半年銷售額已達3.48億元。
當地龍頭企業的增長,開始帶動產業鏈上下游企業聚集過來。京東在鶴壁的智能制造產業園,目前落地了14家智能制造企業,主要是3C電子產品的上下游,吸引了珠三角的企業入駐。奏凱科技每個月賣出幾萬條數據線,其供貨商就是入駐本地智能制造產業園的企業,通過“亞洲一號”倉來送貨。
數字經濟產業園是京東云與當地企業發生關聯的載體,在園區和企業背后,離不開政府。
京東云與當地政府此前就在數字城市領域展開合作,落地了相關大數據平臺和政務云。在數字經濟數字經濟產業園方面,政府提供了政府服務管家,去一對一解決數字經濟產業園的相關問題。在馬一看來,政府提供了很好的營商環境,園區企業只用關心賣貨一件事,其他的供應鏈、金融服務、工商、財稅等等各方面都由京東去協調對接。政府對接京東,京東對接企業,三方密不可分。
縱觀京東云在鶴壁的布局,已經形成了企業、園區、政府全方位的深度合作,鶴壁模式是京東云以數智供應鏈拉動地方經濟增長的縮影。
打通生產和銷售環節
做出市場洞察,幫助企業改進產品,提供線上銷售渠道,帶動相關產業鏈聚集,京東云在鶴壁的數字經濟數字經濟產業園已經初現成效。通過供應鏈這一切口,京東云在帶動更深入的消費生態和產業生態的連接。
要真正深入產業價值鏈的前五節“甘蔗”,需要與生產制造生態有更深入的連接。京東的市場洞察可以引導企業開發面向市場的產品,不僅如此,通過與工業互聯網的生態伙伴結合,將市場需求和工廠剩余產能匹配,喚醒制造業的沉睡產能,開拓新的市場。
江蘇的格力博是一家園林機械領域的隱形冠軍,在歐美割草機市場占據27%的市場份額,此前主打海外市場。割草機的銷售有季節性,夏季訂單會顯著下降。每年的6到10月,有大約4個月的生產空檔期。
兩方面因素下,格力博希望能打開國內的銷路,但顯然國內并沒有歐美那么成熟的割草機市場。究竟該做怎樣的產品在國內賣,填滿生產的空檔期,打開新的銷路,這是格力博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常州 “超級虛擬工廠”幫格力博解決了這個問題。
“超級虛擬工廠”是指由京東云、江蘇工業互聯網企業智云天工、常州移動共同為常州市鐘樓區打造的5G+AI工業制造云平臺。該平臺目前已經接入了600多家工廠,4萬余臺設備。可以準確了解哪些設備能生產什么產品、哪些設備閑置、哪些生產線有富余產能,因此能夠快速將區域產能有效聚合,有機調配生產資源,從產能結構進行有效優化和提升,實現產業結構轉型升級。
智云天工CEO張志琦對《財經》介紹,通過了解接入平臺工廠的信息,可以有效組織和管理生產,就像一個工廠一樣,因此稱之為“超級虛擬工廠”。
這一“超級虛擬工廠”,起到了匹配消費者需求、供應鏈產能的作用,一方面結合用戶需求定義產品,一方面將工廠剩余產能聚合,將生產需求和工廠產能對接。它和一些工業巨頭提出的“虛擬工廠”概念有所不同,后者更強調產品、產線和生產流程本身的虛擬化、數字化,以對產品的全生命周期進行模擬仿真優化。
換言之,“超級虛擬工廠”聚集了當地的產能信息,其中就包括格力博。而要把這種空閑的產能轉化為市場需要的產品,還離不開消費者究竟需要什么產品的市場洞察力,這正是京東云要做的。
張志琦介紹,京東云能解決工廠具體生產什么、怎么生產,這是最核心的問題。經過全網側的數據分析,發現家庭清潔類用品在國內需求增大,其中洗拖一體機銷售額,2020年到2021年從20億元增長到50多億元,增速明顯。
到了生產環節,割草機和洗拖一體機有許多核心零部件和技術是相通的,都需要電池包、馬達、驅動系統,而這些格力博有自己的生產能力。
消費側的需求和生產側的能力就這樣在京東云、智云天工的共同協助下,幫助格力博選擇了家庭洗拖一體機這一產品方向。大賽道定了,產品具體怎么設計,還離不開更細致的市場洞察。
張志琦介紹,比如電池續航,割草機上的電池可以用兩小時,而國內家庭并不需要這么長的續航時間,相應的產品設計就要做更改。
具體來說,產品的顏色,重量,殺菌消毒功能,污水箱、凈水箱的大小和比例,把手的握持方式等等這些特征,都需要結合國內的需求來重新設計。
事實上,在確定做洗拖一體機之后,格力博就先設計了一款原型產品,但仍然有著不少的歐美用戶習慣的影子。借助京東云的反向定制能力,最終成品和初版設計有了明顯改動。
為了保障零部件的供應,借助“超級虛擬工廠”,產品的部分零部件找到了本地和外地的企業來生產,并在上半年供應鏈一度受疫情影響時快速找到替換的供應商。多方努力下,這一新款的洗拖一體機只用了4個月就將在今年8月上線京東發售,已經提前接到5萬余臺訂單,銷售額預計可達1.2億元。
和好麥滋相比,格力博生產的家電產品有比食品更復雜的供應鏈網絡,京東云除了提供同樣必須的市場洞察、引導產品設計之外,還需要在生產端更深的介入產業,在數字技術和工業互聯網平臺的支撐下,優化供應鏈的效率。這種效率不僅體現在激活剩余產能,也體現在為這些產能找到最合適的供應商來保障生產。
張志琦對這一合作總結認為,京東不僅是提供商城這個銷售渠道,也能提供更多產業側的資源和技術能力;并且京東有自己的供應鏈體系,可以幫助工廠在整個物流供應鏈上優化提升;京東云的算法平臺,可以給各方在底層技術提供支持,協助整個產業價值鏈前后各端的打通;京東在各個城市的布局,也能打通合作方與地方政府的交流。
拆解“十節甘蔗”
更深入地進入產業鏈上游的背后,是京東“供應鏈為基礎”的戰略定位。
京東如今將自身定位于“以供應鏈為基礎的技術與服務企業”。相比其他電商平臺,京東從一開始就走了自營電商的模式,這使得京東不僅在消費供應鏈發揮作用,自己也是主要的買方,足以對生產環節產生影響。進一步的,通過將消費者的洞察和市場趨勢告訴品牌制造企業,使得新商品更滿足消費者需求,能夠提升整個供應鏈的產業效率。
京東將整個價值鏈的十個環節稱之為“十節甘蔗”,京東過去強于消費供應鏈的后五節:營銷、交易、倉儲、配送、售后,而這五節“甘蔗”可以影響到產品的創意、設計、定價、研發、制造這些價值鏈的前端環節。另一方面,生產企業也需要京東這樣的渠道平臺去完成價值閉環,再加上社會合作,這構成了京東“數智化的社會供應鏈”的基本框架。
這條“數智化社會供應鏈”,既包含貨物流轉的實體供應鏈,也包含供應鏈的每個環節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京東云的技術在支撐著這條數智供應鏈。
京東自身業務的發展,孕育了京東云的技術積累。譬如在零售、物流發展過程中,算力有彈性調度的需求,和傳統企業的穩態需求不一樣,這就要求底層架構必須容器化、虛擬化、池化,提供微服務,從而能快速迭代,開發環境下的技術可以無縫轉移到生產環境,否則就要花很長時間重新部署。
2017年,京東開始思考將自身沉淀的技術對外賦能產業。當時,京東喊出“技術!技術!技術!”口號,三個技術分別意指自身的業務是技術驅動的,這些技術可以沉淀為產品,技術可以對外賦能產業。換言之,京東在彼時試圖從技術的實踐者,開始向技術服務者轉變。
這一戰略在此后逐漸明確方向。2019年,京東確定了數智社會供應鏈的戰略目標。具體來說,包括五個維度:
-
做寬,要構建國內+國際供應鏈能力,在以全球的供應鏈來滿足中國消費者需求的同時,中國的供應鏈也要滿足全球消費者的需求。
-
做深,要從以前商品的供應鏈升級為商品+服務的供應鏈。
-
做厚,不僅要有2C的供應鏈,還要具備2C+2B雙層的供應鏈。
-
做長,從消費者供應鏈延伸到產業供應鏈。
-
做虛,需要以數字技術驅動供應鏈的每一個階段,實現場景的數據化、數據的網絡化、網絡的智能化。
要實現這五個目標并不容易。
從前面的案例可以看出,與地方政府的良好互動,是京東云在協助企業、園區乃至地方進行數字化轉型必不可少的條件。在鶴壁,京東云在智慧城市、政務云等領域與地方政府有合作基礎,政府也有專人來對接數字經濟園區需求,在江蘇,“超級虛擬工廠”的背后也有常州鐘樓區政府的支持。
京東集團副總裁王楠對我們說,在助力地方政府打造一網通辦、一網統管等底層數字基礎設施的基礎上,京東云繼續把自身的技術能力、政府的訴求和當地的產業能力結合,打造數字經濟產業園,以平臺的形式服務地方經濟、服務產業升級。通過立體的維度推動平臺服務的效果,以數智供應鏈促進產銷結合和資源要素的匹配。
要進入前五節“甘蔗”,相比消費側的供應鏈,深入產業面臨的難度更大。產業的數字化,面臨更多復雜、細分的需求和知識,戰略的邊界也尤其重要。目前來看,京東對此有明確的共識,不是什么都去做,而是聚焦京東的資源和技術優勢。
格力博的合作中,京東的強項在基于渠道優勢市場洞察和支撐供應鏈管理的底層數字技術。而到工廠內部,智云天工是其在前五節“甘蔗”環節的合作伙伴。
另一方面,京東云所連接的消費生態和產業生態,事實上也決定了當前階段京東智能供應鏈的延伸,仍將聚焦在消費品和相關的產業鏈上。
格力博轉型的背后,是園林機械產線向清潔家電產線的轉變,其核心零部件有通用性。而如果是高端復雜的裝備制造業,往往行業知識有門檻,供應商資質有嚴格要求,工廠的產能就不容易替換。
智云天工CEO張志琦表示,目前“超級虛擬工廠”平臺接入的產能,從生產工藝上主要是注塑、整形、燒結、切割等模具加工類的機加工工藝,一般面向3C、家電、家具、玩具這些產業。長三角和珠三角的大量加工型企業,也是這類生產工藝為主。
換言之,在京東云的數智供應鏈上連接的企業,當前是以消費品產業鏈上的企業為主。一方面,中國是全球最大的消費品市場,做好這一連接也將創造巨大的價值。另一方面,這也與京東自身零售平臺的業務相匹配。
京東云的供應鏈技術也在努力向高端制造業領域拓展,其中也存在專業的分工和第三方合作伙伴。京東云與中海油在供應鏈采購平臺上展開了合作,在采購環節降本增效,預期提高需求準確性10%,降低庫存8%,提高物資共享率20%。
京東云解決方案負責人任成元介紹,在與中海油的合作中,石油勘探開發這一核心價值創造環節仍由中海油主導,其他圍繞核心價值環節的全鏈路運營則可以交由專業服務商幫助實現,一些成熟的應用和系統集成工作由行業生態伙伴提供。
京東云的這一系列以數智化供應鏈為核心的打法,已經初具特色,和其他云廠商區別開來。更深入的進入產業,更緊密的線上線下運營結合,基礎技術和應用技術并重,都是京東云在這一路徑下需要做出的努力。
對于京東云的數智供應鏈對于京東集團的意義,京東集團副總裁、京東云事業群總裁高禮強的總結是:一方面,京東云是京東集團的數智底座,支撐著京東萬億級的交易并支持京東圍繞供應鏈不斷優化成本、效率、體驗。
另一方面,數智供應鏈是京東成為新型實體企業轉型實踐的經驗沉淀,是京東19年來高效、創新、可持續的跨越式發展,驗證和凝練了一套完整的能力體系,數智供應鏈成為京東云服務產業的特色。
而在京東打通這“十節甘蔗”閉環的過程中,讓更多制造業企業轉型“智造業”,讓電商平臺上更多賣家活得更好,走得更快更平穩,對外界來說,是更大的增益之處。數字經濟平臺作為人類史上成長最快、覆蓋人群最多、商業延展能力最強的商業組織,除了商業本身,可以做的事情其實非常多。
短期看,這是云服務的風口,長期看,這是一個新的時代命題。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財經十一人”(ID:caijingEleven),作者:不止十一人,36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