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一区二区_午夜视频99_免费白白视频_中文字幕一区免费

紫光集團重組終于塵埃落定!趙偉國退場,前中芯國際高管接棒

物聯網智庫
+ 關注
2022-07-18 11:14
594次閱讀

紫光集團重組終于塵埃落定!趙偉國退場,前中芯國際高管接棒

資料來源:綜合整理自網絡

物聯網智庫 整理發布

導讀

紫光集團發布公告,宣布紫光集團實質合并重整交割順利完成。

磕磕絆絆,歷時近一年的紫光集團重整終于進入了收官階段。

昨日下午,紫光集團及下屬公司發布公告稱,紫光集團根據相關法律法規及《重整計劃》的約定,完成了公司股權及新任董事、監事、總經理的工商變更登記手續。兩家原股東清華控股有限公司及北京健坤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全部退出,戰略投資人“智路建廣聯合體”設立的控股平臺北京智廣芯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智廣芯控股”)承接紫光集團的100%股權,紫光集團股權順利完成交割,標志著司法重整執行階段的工作全面進入收官環節,紫光集團進入全新的發展階段。

此外,公司股東智廣芯控股作出決定,委派李濱、夏小禹、陳杰、胡冬輝、馬寧輝為公司第五屆董事會董事,委派邵建軍、談正興為公司股東監事,任期自本股東決定作出之日起生效。

昨日,紫光集團第五屆董事會還召開了2022年第一次會議,選舉李濱擔任公司第五屆董事會董事長,任期自本次董事會審議批準之日起生效;并聘任李濱兼任公司總經理。同時,原董事長趙偉國不再擔任公司董事長職務

對于這一次債務危機所導致的司法重整,紫光集團的官方評價是“從開始到收官僅用時1年零8個月,其過程可謂思路清晰、環環相扣、穩扎穩打、推進有序”,其官網還寫道,紫光集團司法重整案創造了我國《破產法》實施以來,千億級企業重整效率最高、效果最優、清償率最高、滿意度最佳、遴選機制最完善“五個最”的空前記錄。

無論如何,這家背負“清華之光”名號的老牌校企終于結束了動蕩,得以帶著技術、人才與品牌積累踏踏實實地繼續征戰集成電路賽場。

眾所周知,紫光集團是國內最大的高科技產業集團之一,也是國內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大型綜合性集成電路領軍企業,目前已經逐步形成以集成電路為主導,從“芯”到“云”的高科技產業生態鏈,旗下擁有多家上市公司或控股公司,比如紫光股份、紫光國微、紫光展銳、長江存儲等,涉及芯片、存儲、安全、云計算等多個領域。

然而,其發展過程也經歷過數次波折。

2000年前后,紫光陷入業務多元化的泥潭,從B端跨越C端,并打造出紫光華宇輸入法和紫光U盤等頗具競爭力的產品,卻也先后沒落。之后,紫光集團成為古漢集團的第一大股東,并將所持有的大部分紫光股份股份轉給了清華控股,這一度讓紫光集團的主業變得模糊。

2005年,紫光集團曾引入另一家國企首旅集團和民企旺達集團作為戰略股東。但是,這并沒有幫助其扭轉頹勢,甚至一度發不出工資。

2009年,從清華大學畢業、曾任職于紫光集團、自主創業成功的趙偉國被委任紫光集團CEO。同時,趙偉國旗下的健坤投資成為紫光集團戰略股東,首旅集團和旺達集團則退出。

隨后,自2013年開始,趙偉國就大刀闊斧地進行了一系列收購與合資,揭開“紫光帝國”策馬奔騰的序幕,也在一定程度上為其今天的局面埋下了伏筆。

2013年,紫光斥資17.8億美元收購在美國退市的手機芯片公司展訊通信,進軍芯片產業。隨即又在2014年,以9.1億美元收購另一家從美國退市的手機芯片公司銳迪科,并將兩家公司打包合并成立了紫光展銳,使其一躍成為繼高通、聯發科之后的全球第三大手機芯片公司,時至今日的市場占有率仍在全球前列。

2015年5月,紫光以25億美元收購華三公司51%的股權,獲得華三公司的控股權,并將其整合為“新華三”;2015年7月,網傳紫光意圖出資230億美元收購美光,但被美國政府禁止。10月,紫光準備出資38億美元收購西部數據15%股權,成為西部數據第一大股東。

2016年7月,紫光集團還與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湖北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湖北省科技投資集團共同出資組建“長江存儲”,負責實施國家存儲器基地項目。其中,紫光集團占股51.04%。

除了頻繁的并購之外,紫光集團還斥巨資在國內建廠。據不完全統計,紫光集團在武漢的存儲項目總投資240億美元,在成都的存儲項目總投資也達240億美元,在南京的集成電路基地(一期)項目投資額105億美元、整個項目總投資預期高達300億美元,在廣州芯片制造基地的計劃投資在報道中高達1000億人民幣

急劇擴張的背后,隱患也在慢慢積累,時任公司董事長的趙偉國也嗅到了危機,他曾公開表示,“我們這些年很多企業出問題,是因為野心過度膨脹,認為自己無所不能,而且相信運氣會再次發生,其實自己的能力、邊界沒那么遠,運氣也沒有那么好…”

前悔不可追,公司還是難逃一劫。2020年11月,紫光集團由于長期無序收購擴張、短貸長投,爆發嚴重債務危機。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6月,紫光集團總負債規模達到2029億元,相比2012年底增長約44倍。其中,超過半數為流動負債,短期借款和一年以內到期非流動負債合計達794.28億元。

在紫光集團資不抵債的情況下,2021年7月16日,北京一中院根據債權人申請,依法裁定紫光集團進入司法重整,指定專門工作團隊為班底組建清算組擔任管理人。

2021年12月10日,歷經多輪競爭性選拔,北京智路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和北京建廣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作為牽頭方組成的“智路建廣聯合體”中選紫光集團重整戰略投資人。12月13日,清算組管理人與智路建廣正式簽署投資協議,并公布了方案。

根據方案,戰略投資人采用“存續式”重整模式,紫光集團多年積累的產業布局和核心技術得以完整保留;同意支付600億元現金全部用于清償債務,還拿出紫光集團下屬三家上市公司市值230億元的流通股票按市價抵債,最后安排剩余部分留債延期清償;債權人按需求選擇三種清償方案,獲得了95%-100%的超高清償率,實現利益最大化。

而就在2天后,12月15日晚間,紫光集團的第二大股東、由趙偉國實際控制的北京健坤投資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健坤集團)通過社交媒體發布了《關于紫光集團重整引進戰投過程中涉嫌734.19億國有資產流失的公開聲明》。

該聲明表示,由北京智路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和北京建廣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作為牽頭方組成的聯合體為紫光集團等七家企業實質合并重整戰略投資者的重整方案,將直接造成當期734.19億(未來價值數千億元)的國有資產流失。

而734.19億這個數字從何而來呢?

紫光集團重整主體持有的長江存儲、紫光聯盛等眾多資產被低評了530.19億元,同時所持的紫光股份、紫光國微、學大教育這三家上市公司股票總市值,自評估基準日(2021年6月30日)至抵債作價基準日(2021年11月15日),按20個交易日收盤均價口徑,以上三只上市公司股票在此期間就合計增長了204億元,再加上被低評的530.19億元,即使得整體資產合計被低評了734.19億元。

對此,紫光集團管理人也于次日晚間在官網發布了聲明——就健坤集團和趙偉國個人散布不實信息,企圖干擾并影響紫光集團司法重整工作進程,管理人堅決反對,并將采取措施依法追究相關個人和單位法律責任。

這一場鬧劇終究只是插曲,并未真正影響到紫光集團重整。如今,趙偉國也黯然退場,紫光集團保留了其產業布局與核心技術,只不過易主換將,指揮棒交到了李濱手中。

據介紹,李濱同樣也是“清華系”,畢業于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曾創立多家信息技術領域的高科技企業,并成功與大型企業集團并購。值得一提的是,李濱還曾任中芯國際高管、安世半導體(半導體標準產品企業)董事長,并主導多起過百億元的大型半導體及核心技術產業的跨境并購投資與投后管理。
亮眼的履歷昭示著其在半導體行業摸爬滾打多年的深厚積累,而李濱又能否帶領紫光集團開創集成電路市場的新世代呢?答案只能交給時間來驗證。
參考資料:
1.《變數橫生!紫光遭董事長實名舉報,重整方案涉嫌734.19億國有資產流失!》,物聯網智庫
2.《傳阿里擬500億投資紫光股份,能否盤活超2000億負債的紫光?》,物聯網智庫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物聯網智庫 ”(ID:iot101),36氪經授權發布。
0
相關文章
最新文章
查看更多
關注 36氪企服點評 公眾號
打開微信掃一掃
為您推送企服點評最新內容
消息通知
咨詢入駐
商務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