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地推沒活兒了!
全文共 2701 字,閱讀大約需要 6 分鐘
作者 | 王曉玲
“現在幾乎沒有能賺錢的項目了。”地推公司老板李杰說。
過去幾年,在互聯網增長焦慮下,地推公司曾經迎來了一波又一波的賺錢機會。
“那時生意特別好做,平均每單能收入 20 元上下,一天公司能做個幾萬單。”李杰說。星羅棋布的地推員,每天的業績從全國各地源源不斷匯入互聯網大廠,成為財報上的增長數據,助推股價和市值。
李杰說,現在主流 App 基本上都已經見頂了,特別是一二線城市。菜市場入口,地鐵里,拿著圓珠筆、毛絨玩具拉新的地推越來越少。“京東一元購、快手極速版這些,我們也在做,糊口而已。”李杰說。
今年,地推不賺錢到什么程度呢?甚至那些一眼看去就不賺錢的項目,也會有人去做。
沒有能賺錢的項目了
一個一百多人的地推群里,有人發進來一個 58 推客的小程序鏈接,然后放了一張截圖,圖中顯示是南方一線城市的小企業列表,后面標著 3-6 元的價格。
李杰也加了很多這種微信群,希望能接一些零散的項目,養活團隊。
看來大多數人沒有做過 58 推客。“拍照嗎?”拍照是許多人熟悉的活兒,一般是地圖或外賣等互聯網 App,需要拍攝店面照片。
“不是,這個應該拉新。”一個人回應,讓沒有注冊的公司完成注冊,才算完成任務。
應該不會有人去做這個吧,群里紛紛表示說這個不好做,“這個是 2 B,不如 2 C 好做。”
但還是有人去做了。幾天后,突然又有人發了一張 58 推客的圖片進群,“不行,這個不能做,導航不準,把我導迷路了。”
想象一下,要賺到這 6 元(這是按最高金額來算,其實大多數公司標的是 4 元)有多不容易:首先需要在寫字樓里找到這個公司,然后動員員工把老板找出來,完成注冊。如果老板不愿意,那這一趟就算白跑。
如果價錢合適,拍照可以賺錢。雖然騎著摩托車,每天拍三四百個店,每個店拍三張清晰的照片也不輕松,但和拉新相比確實簡單好做。
“百度地圖拍照,每人每天可完成三四百單。”這條消息立即在群里引起一起哄動。很快,一個幾百人的百度地圖拍照群拉起來了。
雖然沒有說價格和要求,不過李杰覺得這個項目可能還不錯,因為據說可以做一個月,而且要求有團隊才能做。
入群的地推老板們甚至無暇確認這個項目的真假,現在找一個能賺錢的項目不容易。有些公司早已放棄了第三方地推,而是通過小程序或 App,讓用戶隨手拍店,成本可以降到非常低。例如,美團拍店 App 上,拍店報酬也只有 0.6 - 1 元。
一位熟悉地推業務的前美團員工認為,長遠來看,這個業務根本就支撐不了第三方地推公司獨立運營,當然也不可能成為一個行業。
地推也就是地面推廣,在互聯網最早是指電商、外賣等業務的線下推廣,一般都是互聯網內部員工負責,最出名的就是阿里和美團的“鐵軍”。
地推最早被外界所認識,就是從阿里中供鐵軍開始,這批阿里早期員工一家一家上門,向長三角工廠推薦阿里的早期產品中國供應商。此后,滴滴創始人 CEO 程維、美團 COO 干嘉偉都是從這個團隊出來的。
現在的地推老板也同樣努力,但沒有了這樣的機會。不過,從團購大戰到打車大戰,再到買菜大戰,互聯網的擴張確實給地推帶來了一波又一波的賺錢機會。
李杰說,雖然有疫情影響,但去年的生意還非常好。除了有承擔巨頭用戶增長的各種極速版,還有幾個互聯網買菜應用可以做拉新。
最后的瘋狂
由于百度地圖拍照項目對所在城市的團隊規模有要求,在填寫了公司信息后,需要等待回音。幾天中,群里陸續也有人發一些項目進來,但是大家的熱情都不高。還有人曬了一張隨手拍交通違章得到的獎勵紅包,累計有一千多元的收入,立即有人問,“這個怎么做”,也有自己開車的人看不上,“缺德”。
地推大量外包給第三方是近幾年的事,業務也從早期的 O2O 延展到 App 拉新。李杰的公司就是靠著這一波行情做起來。
他做京東極速版的供應商,已經有兩年時間。一開始還不錯,每單能有 18 元收入,一天能做幾萬單,足夠養活公司。
李杰那時在全國招地推員,自己從官方接單,放給地推員去做,一般都是一單一結或一天一結。“我們這行業見錢快,不壓工資。”
李杰也做過其他大廠供應商,基本上都是一個新用戶 20 元左右。做供應商有資金門檻,要為項目墊資,完成后才能結款。
這兩年,供應商越來越多,但直到去年,李杰都覺得這個生意還可以做下去,因為每年都至少會有一兩個比較好做的項目。
去年,最好做的項目無疑是淘特。“去年做的太瘋狂了,簡單好做能出量,錢給得也不錯,一單19 左右,一個人做的好一天能做 60-80 單。去年全國地推都在做淘特拉新。”
現在想想,去年可以說是地推最后的瘋狂。“去年有美團優選 、淘菜菜、京東一分購、快手極速版、抖音極速版還有拼多多,都在做拉新。”
時間進入 2022 年,降本增效之風襲卷整個互聯網。去年還在拉新的社區團購,也開始關城裁員。大廠也都在反思對于增長的執著追求,對于 App 的拉新也再大舉投入。
實際上,互聯網公司很容易控制拉新成本。
除了從后臺接單,李杰的公司日常也做一些個人碼拉新,就是各種極速版都有的個人推廣碼,比如拉五個人官方獎勵 288 元,他可以 188 元把這個任務接過來,讓業務去拉人頭賺差價。
今年這種個人碼也越來越難做,“每個號碼出的金額是不一樣的,今年獎勵金額越來越少了,比如拉三個人只有 30 塊錢,這種單子就不能做。”
對于互聯網大廠來說,無論是個人碼,還是推客、拍客等增長應用,本身都是希望個人用戶去拉新,而不是與李杰這樣的供應商合作。
今年,在直播電商上大舉投入的抖音和快手,也推出了個人返傭玩法,用戶分享商品鏈接后,可以拿到后面交易的傭金。這是一種拼多多式的利用個人私域的玩法。
李杰說,今年做供應商的收入還不到原來的十分之一,他京東和快手都在做,“糊口項目”。現在新用戶太少了,大家的手機上都裝滿了 App,原來砸錢推廣的 App 成了全民應用。
這種情況下,地推做增長有一個最大的問題是留存,“許多人領了冰墩墩,轉頭就把 App 刪了。”一位互聯網員工說,雖然線上拉新成本高,但整體算下來地推成本也不低。
好項目越來越少,李杰也開始做拍照等各種五花八門的項目。在上述互聯網員工看來,拍照的投入顯然不能和 App 用戶增長相比。“其實就是以標注 POI(基于地理位置的服務)點的方式,做成廣告通路。”
幾天后,發起百度地圖項目的人終于在群里露面,告訴大家項目“黃了”。很多人尋問原因,“是不是墊資問題?如果沒錢,我們可以湊一湊。”但沒有得到回應。
或許百度也發現 POI 業務,可以通過小程序或 App ,幾毛到幾塊錢一單完成?
之后,地推群變得冷清起來,也有人陸續發一些項目進來,不過少有回應。有些截圖發進來,立即就有人提醒,“不要發這種截圖,這個違法”,“灰色的項目不要發”。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20社”(ID:quancaijing_20she),作者:王曉玲,36氪經授權發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