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一区二区_午夜视频99_免费白白视频_中文字幕一区免费

新就業:更脆弱還是更平等?

邊碼故事
+ 關注
2022-11-02 10:50
606次閱讀
新就業:更脆弱還是更平等?

在2022年10月16日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新就業形態”表述首次出現在報告中。

報告明確指出:完善促進創業帶動就業的保障制度,支持和規范發展新就業形態。健全勞動法律法規,完善勞動關系協商協調機制,完善勞動者權益保障制度,加強靈活就業和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

在當下的日常生活中,新就業形態愈發頻繁地走進我們的視野。

購物上電商,出行乘坐網約車,吃飯點外賣——現代人的衣食住行,都已經與新就業形態深度綁定。與此同時,一批人做起了數字游民,無論在世界的哪個角落,只要有網絡,他們就能隨時把自己的技能變現。

新就業形態沖擊著傳統勞動力市場,也帶來了新機遇。據統計,截至2021年底,我國靈活就業人員已經達到了2億人左右。

張成剛現任首都經濟貿易大學中國新就業形態研究中心主任,是就業市場的長期研究者、觀察者,也是對中國新就業形態最具洞見的青年學者之一,在張成剛看來,新就業形態是數字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是一種積極的變革。

近日,我們和他聊了聊零工經濟、就業難、以及新就業形態對傳統職業的沖擊,并請他從政策制定的角度談了談如何解放“困在算法里騎手”,個體又如何在新就業潮流中自處。

新就業:更脆弱還是更平等?

                                     受訪者:張成剛    

 

新就業:更脆弱還是更平等?

邊碼故事:我們最近頻繁地提到新就業形態這個詞,新就業形態是從什么時候產生的?近幾年中國出現的新就業形態主要有哪些類型?

張成剛:2015年,我開始關注新就業形態。隨著數字技術的進步,新的經濟模式和崗位隨之而來,新就業形態就是對這一類新業態中就業模式的統稱。當然在這個過程中,有一些就業形態變化得非常快,它們快速地出現,又迅速迭代消失。

目前在勞動力市場上比較穩定、并且規模較大的新形態就業者主要有三類:一類是和電商平臺的發展密切相關的,我們可以把它叫做電商平臺就業,主要包含了在各類電商平臺上開網店的創業者以及圍繞網店運行的相關從業者。

第二類是分享經濟平臺上的勞動者。2016年左右,分享經濟平臺開始在勞動力市場上大規模出現,像滴滴這樣的網約車平臺,還有美團這樣的外賣騎手平臺,都屬于分享經濟平臺。

第三類是借由平臺接活的自由職業者。勞動者可以在豬八戒、一品威客這樣的自由職業者平臺上接單,也可以自己發包,然后去找一些活干。

邊碼故事:其實就是零工經濟。

張成剛:零工這個詞含義很豐富。國外把零工經濟叫gig economy,其實就是指勞動者在各種數字經濟平臺上接雜活的勞動方式,數字平臺是gig economy的組織方。

但是我們國家傳統上其實還有另一個零工市場,存在于各個城市的線下的人力資源市場之中。

邊碼故事:比如說天橋下面。

張成剛:對,就是這個意思,我們中國的零工市場指的其實是天橋下面、或者馬路邊的非正規的勞動力市場。只有通過數字平臺就業的,我們才在政策層面稱為新就業形態。

我們剛才提到我國的新就業形態主要可以分成三類,它們各有特點。

電商平臺的特點是,它是一個復雜豐富的生態系統。在電商平臺上,除了開網店的商戶,還有物流服務、營銷服務、網店裝修、模特拍照等等,這一系列和網店相關的服務共同構成了一個生態系統,這里面不斷有新的崗位產生,也不斷有崗位消失。

新就業:更脆弱還是更平等?

圖│新就業形態暑期社會實踐小組走訪數字平臺企業

第二種是分享經濟平臺,分享經濟可以視作是一個新的組織模式。新的組織模式是什么意思呢?以前我們是通過企業來對勞動力要素進行組織,但如今有了數字技術的賦能,我們可以在更大范圍內,以更快的速度對勞動者和他的需求進行匹配。在這種組織模式下,平臺可以給勞動者提供信用保障和完成這筆交易所需要的各種背書,這樣的賦能機制使得勞動者和需求者之間的交易能更高效地完成。

第三類自由職業者平臺是和創業緊密聯系的。有很多的自由職業者借由平臺,從一個單打獨斗的狀態逐漸變成創業者,發展成為一家小公司。比如說,我們在豬八戒平臺上就能看到很多自由職業者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

新就業:更脆弱還是更平等?

邊碼故事:在新就業形態的發展過程中產生了很多新職業,比如說人工智能訓練師、數據標記員、網約車司機。作為職業大典的評委之一,您如何看待這些新職業呢?它們是不是有長期的價值,還是說只是曇花一現?

張成剛:從2019年開始,人社部每年都要發布一次新職業名錄作為職業大典的增補。我們一年會評審四五百個新職業,在其中篩選出發展較為成熟、穩定、成規模的新職業,納入職業大典,并且制定相應的職業技能等級和職業技能標準。那么這些代表著這個職業變得成熟了。那么既然是一個成熟的職業,就會有更多的人愿意進來從事這個職業。這個其實是對促進就業是有比較大的作用的。到今天為止,我們一共發布了5批共70多個這樣的新職業,其中和新就業形態相關的有網約配送員(外賣員)和互聯網營銷師,以及網約車駕駛員(工種)

這些新職業其實代表的是我們經濟社會的發展前沿,以及產業發展的一個方向,你提到的數據標記員、人工智能訓練師等等這些其實都是和我們的產業發展密切相關的。

邊碼故事:哪些領域容易產生新職業呢?

張成剛:主要有三個領域。第一個是數字經濟領域,第二個是智能制造領域,第三個是我們的社會發展相關的領域——比如近些年產生的和老齡社會相關的新職業,和疫情相關的、公共衛生管理方面有關的新職業。

當然,新職業是需要符合一定硬性條件的。比如說在技能上要和現有的職業有一定差異,要有至少10萬人的從業者規模。此外還要考慮我們的產業發展趨勢以及社會的需要,比如說城市管理網格員,這個是和我們基層治理密切相關的,再比如說區塊鏈工程技術人員,這是和我們的數字經濟發展密切相關的。我們既要考慮這些硬性的條件,也要在此基礎上社會需求。

邊碼故事:新技術會促進就業,也會取代一些原有的崗位。比如在網約車之前,我們也還是有出租車,但網約車出現之后,出租司機就變少了。新技術帶來的新職業其實也在沖擊原有的崗位,這是不是一種不穩定因素?

張成剛:衣食住行,這些都屬于基本的生活需求,再往前推,我們坐人力黃包車,然后是出租車,現在是網約車。對于消費者來說,在這個迭代過程中,他能夠享受到的價值是在不斷提升的。網約車不僅實現了信息高速交互,在安全方面也做了很多的設計,消費者雖然使用的是相同的服務,卻能享受到不同的價值。我記得在沒有網約車的時候我在北京打車,最長的一次等了40分鐘,在12月寒風中的北京街頭,一輛一輛的出租車從我面前經過,它們就是不停。后來有了網約車之后,打車就變得很方便了。所以它其實是社會的一個進步。

新就業:更脆弱還是更平等?

邊碼故事:您之前提到,新就業形態的一大特點是勞動者可以自由進出,自由進出就是一個絕對的好事嗎?勞動者會不會因此而缺乏保障?

張成剛:首先我們要搞清楚勞動者保障到底是一個什么東西。那么在我們現代市場經濟下,對勞動者的保障的初衷是,一是保障勞動者基本生存權利,即不能由市場來決定人的生死。

也就是說,如果勞動者人數眾多,處于激烈的彼此競爭中,企業不可以無限壓低勞動者的生存條件——我們要對勞動者的基本工作條件進行一些約束,保障勞動者基本的生存權利。二是出于社會公平,勞動者在和資本的博弈中往往處于劣勢,因此要通過法律、集體組織等方式提升勞動者的議價能力。

在我們國家,勞資雙方的博弈是由勞動法、社會保險法等法律來調節的。但現行的這套法律體系是以勞動關系的建立作為前提的,而新就業形態中有很多現行法律體系未確定的因素:誰是用工單位?誰是主體?勞資之間有沒有勞動關系?用工單位應該承擔什么樣的責任?這些都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其實在過去的研究當中,我發現平臺企業還是非常愿意承擔社會責任,提升勞動者的保障水平。一些平臺已經開始采取市場化的形式,比如給勞動者購買商業保險,來應對職業傷害問題。其實這些保障除了保護了勞動者,也保護了平臺本身,讓交易能更順利地完成。

所以我覺得我們應該給平臺一些時間,讓市場逐步形成保障體系。

新就業:更脆弱還是更平等?

圖│專家學者到貴州省織金縣調研當地外賣騎手發展情況

邊碼故事:在研究中,您有發現某一類群體更傾向于選擇新就業形態嗎?

張成剛:新就業形態是一個你可以自由進出的勞動市場,你想干就可以干,不想干可以離開,幾乎沒有成本損失。我們觀察到,在新就業形態中留下來的很多是弱勢的勞動力群體。

先說性別差異。我們發現在外賣平臺,騎手工資的性別差異要小于現實當中勞動力市場的性別差異。現實當中性別工資差異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歧視,歧視的來源有三個,雇主歧視、雇員歧視和消費者歧視。但是外賣平臺是用算法去分配訂單,而不是由雇主分配,對吧,算法它不太在乎你是男性還是女。

我們還中心之前還做過一個數字經濟領域女性的就業創業報告,我們發現在互聯網行業,女性的創業意愿是高于男性的。一方面,平臺讓女性就業時間更靈活。我們看到很多家庭主婦在做微商,做直播,做云客服,新就業形態其實給這些女性創造了平衡工作和家庭的機會。另一方面,我們還看到職業性別隔離在下降。一些傳統上由男性主導的職業,現在由于平臺的賦能,女性可以更簡單地進入。

新就業:更脆弱還是更平等?

邊碼故事:有很多人都在擔心一個問題,算法發展到極致,會不會把我們帶進一種賽博朋克式的、高技術低生活的未來?比如說“困在算法里”的外賣騎手,這種處境的人會不會越來越多?

張成剛:我理解你的意思,其實這種對于機器的恐懼不是從這個時代開始的,而是從工業時代開始的。當時有一群人叫盧德分子,他們覺得機器的存在讓人們生活變得更差,所以他們就去破壞機器。從第一次工業革命,到今天的數字經濟革命,其實勞動者的自由程度和崗位的豐富性都是在不斷提升的。

當然你說的這種情況,很多學者也表達了類似的擔憂。比如《未來簡史》里也提到了,“技術進步讓99%的人類變得無用”,這是一種對未來很悲觀的想象,但是一方面,技術進步的趨勢很難阻擋,機器的發展、人工智能的發展、生產率的提升、這些要素對于勞動力的替代……這個趨勢是阻止不了的,我們只能選擇順應趨勢,另一方面,人類面對技術進步也可以做出選擇。勞動者可以選擇不會被替代的工作崗位,盡量向不會被技術替代的方向去靠攏。

邊碼故事:其實理想的狀態是,生產力的發展把我們從重復勞動中解放出來。那您覺得在未來,有發展潛力的新職業是什么樣的職業?

張成剛:有人會說,這一次的數字革命和以前不一樣,因為它不僅替代了人的體力,還替代了一部分的智力,是吧?沒錯,新技術一定會替代一部分原有的崗位,但是從數據上看,勞動力市場的崗位需求是總體增加的,這至少說明我們暫時不需要擔心被算法搶了工作,我們作為普通勞動者,要擔心的可能是你所處的那個位置是更容易被替代的還是無法被替代的。你可以看15年前,交易所里面人頭攢動,都是交易員在工作,但是到了5年前,交易所里就空蕩蕩的了,機器人取代了大部分的交易員。

其實現在還是有大量的工作是沒有辦法被機器替代的,無論是成本的原因還是技術的原因。我可以舉兩個我調研中遇到的例子,清河是我們國家的一個羊絨衫生產地,羊絨衫的袖子和衣身是需要縫起來的。

縫這件事情只能人來干,而且需要手指的靈活、眼神敏銳,所以大部分工人都是年輕女性。還有河北的青龍縣,青龍縣是板栗之鄉,板栗再加工之前需要拿刀劃開一個口子,在中間劃一下這個動作只能人工做,因為板栗的大小不一樣。

你要思考你的崗位、你的技術,到底是不是容易被替代的?我認為,在我們現有的崗位當中,越貼近于人的特點的崗位就越不容易被替代,工作流程越標準、越機械,就越容易被替代。

失業率是一個復雜的話題,它不僅僅和技術相關,還和經濟環境、經濟周期有關。

邊碼故事:所以總體來講,您對新就業形態的判斷是什么?

張成剛:我還是覺得,新就業形態是非常積極的,是社會的一個進步,同時也是勞動力市場未來變革的重要方向。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邊碼故事”(ID:tech-kk),作者:白石,36氪經授權發布。

0
相關文章
最新文章
查看更多
關注 36氪企服點評 公眾號
打開微信掃一掃
為您推送企服點評最新內容
消息通知
咨詢入駐
商務合作